消费贷利率“内卷”大战即将结束。3月31日,不少银行客户经理发通知给客户,有提款需求的务必在3月份底完成提款,因为从4月份开始,多家银行将集体调高消费贷利率,消费贷利率将重新回到“3字头”。
消费贷利率重回“3字头”
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本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统一上调至不低于3%,现存3%以下的超低利率贷款将争取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该行个贷部人员上周末被通知紧急加班,通过电话或微信渠道向已申请3%利率以下消费贷款客户发出提示——未提款客户请于3月31日之前完成提款。
也有银行工作人员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进行营销,向资质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发出通知,提醒对方于4月1日之前测试额度或完成提款。
华夏银行一名客户经理表示,3月31日办理信用贷,执行的最低利率还是2.76%,4月1日起就将上调到3.1%。
“今天可以提款,之前签的利率是2.7%,今天提,还是这个利率,明天就不知道了,政策变化比较快。”3月31日,某国有银行东部新城一家网点的客户经理说。
另有国有银行网点个贷经理表示,该行之前发出消费贷优惠券,使用券利率可以低至2.7%。但这个优惠券4月还能不能继续用,目前银行还没有明确通知。
有市民告诉记者,他于3月31日接到招商银行通知,之前系统派发的2.58%“闪电贷”利率券即将到期,到期时间是2025年3月31日。
“价格战”让息差收窄、银行承压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利率纷纷下调,甚至跌破“3字头”,其中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目前,建设银行消费贷产品最低年化利率为2.85%;邮储银行给出的限时最低利率为2.78%;中国银行相关产品的最低利率为2.85%。此前,这些大行的消费贷产品利率均在3%以上。
来自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个基点,同比下降28个基点,已经多次刷新历史低点。
利率价格大战,银行真的能保住市场的一席之地吗?来自上市银行的年报显示,银行经营压力有上升趋势。
上市银行近期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的净息差同比普遍持续缩窄。多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同比降幅达19个基点,有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较上年末下降超50个基点。
从各家上市银行发布的2024年年报看,多家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处于上升通道,甚至部分银行的消费贷不良率超过3%。而过低的消费贷利率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收益倒挂,长期来看难以为继。
此外,消费贷利率过低容易导致资金的套利。由于消费贷利率较低,部分消费者也会铤而走险将资金挪用投向股市、理财等禁止领域。
应将利率维持在合理区间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下降至1.52%,为历史低点。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消费贷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表示,消费贷利率过低,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果持续竞争甚至可能导致银行基于压力后的赔本经营,违背银行系统稳健经营的大宗旨。同时,低利率消费贷容易被套利者利用,违规进入非消费类行业,可能引发其他信用风险。
“暂停也是为了避免无序竞争,过度压低利率也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王蓬博称,消费贷利率应该考虑行业的可持续性,既要有效刺激消费,又要避免过度借贷和银行净息差压力过大。应根据客户信用状况、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合理设置利率水平,避免过度“内卷”。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应当保持合理的贷款利率水平,避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银行将消费贷利率维持在合理区间,不仅有助于银行业保持健康的净息差水平,更能引导信贷资金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
宁波晚报 记者 周雁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