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莉萍/文 徐能/摄
文明花开满城,家园幸福扑面。4月2日,“我们的家园·今天我发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专场发布会,在海曙区万安社区举行。三位发布人分享了宁波在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中,如何将“陌邻”变“睦邻”,实现幸福零距离的动人故事。
这里,社区楼道,个个像“酒店”

发布人郁珂漪。记者 徐能/摄
“36户家庭共众筹42万元,完成了楼道改造。92号楼道焕然一新的‘亮相’,让整个小区的居民都惊叹‘他们的楼道像酒店一样’,纷纷表示‘我们能不能也更新一下呢’。”
鄞州区中河街道城兴社区社工郁珂漪,讲述了风格城事小区如何将陈旧楼道变身“酒店范”,并以此为契机打造“邻聚里”共享空间的故事。
2020年,92号楼道有热心居民提议:通过众筹资金,对15年楼龄的楼道公共区域进行全新改造。但因为涉及广大业主利益,起初众口难调。
社区代表和热心居民组成众筹改造“核心小组”,在电梯间贴出公告,邀请大家加入专属群,拿出装修和预算方案,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才慢慢打消了居民们的顾虑。
历时三个月,风格城事小区92号楼道改造完成,效果惊艳。
这次成功的改造激发了整个小区的热情。“93号楼道发出改造通知后,短短三四小时,36户业主就将款项转给了核心小组。”郁珂漪表示,楼道改造风潮迅速席卷了小区。
城兴社区总结楼道改造经验,牵头编写了《楼道众筹规范化操作流程》。街道也制定了《“共享楼道”建设指南》,出台了《共同缔造项目“以奖代补”办法》,为“共享楼道”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2020年至今,小区众筹资金370多万元,完成了13个楼道的众筹改造。
楼道升级了,融洽的“邻里情”也回来了。楼上楼下不相识的邻居走出“小家”,共享钢琴、照料花园、分享粽子和茶叶蛋……“居民自治,共享幸福”已成了小区的特色氛围。
今年,城兴社区计划发掘楼道达人“民星”成为“共享楼道主理人”,开展更多特色邻里活动,延续共享品牌,“为居民提供一个家门口的可放松交流的公共平台,实现文明和美与居民自治双向奔赴。”郁珂漪说。
这里,饭菜飘着香,老人活得很惬意

发布人陈伦。记者 徐能/摄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老人吃热饭难”成了普遍问题。
奉化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伦决心破解难题,牵头创办老年食堂,专为村里75岁以上老人提供每日两餐热饭,并送餐上门。
农村老年食堂要办好且持久并不容易。但蒋家池头村的食堂却越办越红火。陈伦说,关键在于解决“钱从哪里来”和“服务由谁来做”,蒋家池头村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法,鼓励老人与志愿者共同打理菜园,实现蔬菜自给自足,有效降低了成本。食堂从开办起就实现了保本运营,近年来更是不需要村里补贴,年底还略有盈余。
食堂的服务,则由村里75名热心的志愿者大姐轮流承担,她们排班互助,确保了食堂的日常运转。对于村里20多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村民胡淦权主动承担了送餐任务,风雨无阻地坚持了近8年。胡淦权自己也曾因病受过村里和乡亲的帮助。他送餐时,多次及时发现并救助了在家中摔倒的老人,无形中成了老人们的“安全守护神”。
“和美食堂”不仅办得好,还办出了口碑。一对湖州来的夫妻,吃了村食堂,干脆就留在这里了,还逢人称自己过上了“神仙”般的养老生活。目前“和美食堂”的创办模式已在奉化区逐步推广,并获得央媒点赞,成为全国农村居家养老的优秀样板之一。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日复一日的热饭热菜。“但正是这份平凡的温暖,让留守老人活得有尊严,让外出游子少些牵挂,让整个村庄充满了人情味。”陈伦说。
这里,有宁波“最老”的咖啡馆

发布人徐剑英。记者 徐能/摄
海曙南门街道万安社区是典型的城市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徐剑英一直在为“打造家门口的精神家园”而努力。
面对社区图书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他们尝试“图书+咖啡”模式,用一杯咖啡的温度来连接邻里。2024年3月,万安社区“乐活老闺蜜咖啡馆”开张,由银发志愿者组成的店员平均年龄近70岁,被网友趣称为“宁波最老的咖啡馆”。
社区联合党建共建单位,募集7万元,打造了全国首个城市社保卡“一卡通”公益生态农场。68块土地通过抽签分配给居民一年种植权,吸引203户踊跃报名。居民们精心耕耘,种植的蔬菜在满足自家餐桌之余,还用于社区活动奖品发放,共同分享劳动喜悦。
社区还在铁路沿线的闲置地上建起“幸福邻里大本营”,这个多功能社交空间集活动室、展览区、阅读角于一体,手工制作、读书分享、公益讲座、体育赛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均在此举办。
一杯咖啡、一片菜地、一个“大本营”,让邻里间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社区朋友圈不断扩大。“社区文明创建的改进与创新,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徐剑英说。

吴玉霞点评。记者 徐能/摄
“宁波基层动人故事,对浙江乃至全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方案’。”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宁波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副主任吴玉霞点评,“今天的发布会特别‘接地气’,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如此,既要‘接地气’解决百姓的具体问题,又要‘有高度’体现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当文明宁波从‘里子’做起,‘面子’自然就美了;当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家园的主人,美好生活就会如约而至。”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