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黄桂芬:从书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2025-04-11 07:2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文润四明——宁波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

书香传承人

黄桂芬,萤火之光读书社社员。

青少年时期,黄桂芬曾辍学务农,后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黄桂芬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五女羊毛衫厂、容大织造有限公司。退休后,她致力社区阅读推广,荣获“银邻学伴学习带头人”等荣誉。

时值春日,记者来到黄桂芬的家中。书虽不多,但是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里。常看的几本书散落在书桌或茶几上,书上翻阅的痕迹很明显。

说起书,黄桂芬的眼睛亮了。“从农民到企业家,书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51年,黄桂芬出生在镇海的一个沿海小村,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孩子。童年时期,黄桂芬关于书的记忆来源于外婆。“过去,外婆在上海的大户人家家里做工。她没有上过学,却对书情有独钟。上世纪40年代初,为了逃避战争,外婆回到老家,带来很多书。”黄桂芬回忆。

这些书成为黄桂芬小时候的心头好。当时家里条件一般,黄桂芬放学后要织渔网补贴家用,她总是偷偷地把书放到膝盖上,一边织一边读书。书中的故事仿佛有着魔力,让黄桂芬无法自拔,“经常织一半就停下来,读完精彩段落继续织网”。

黄桂芬(中)在阅读活动中分享。(龚旭琪 摄)

或许是热爱读书的原因,黄桂芬在14岁时获得了保送镇海中学的机会。然而,家庭经济状况让她选择辍学,成为一名农民。黄桂芬说,从此,她就成为“社会大学”的学生,书是必不可少的教材。

“每次发完工钱,我都会攒起来,留着买书。”黄桂芬说,结婚那年去上海置办新衣,她却先跑到新华书店买书,挑了好几本挂念了许久的书。“最后我买衣服只花了一半的钱,省下来的钱都拿来购置‘精神食粮’。”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黄桂芬决定创业办厂。“书中自有黄金屋”,黄桂芬不断地从书中汲取智慧。她把高阳写的三册《胡雪岩》放在办公桌上,时常翻看。“胡雪岩亲笔写的‘戒欺匾’不仅在书里,更在我的心中,让我明白做生意要以诚待人。”黄桂芬说,凭着真心实意,她赢得了客户和工人的信任。

“说起读书,不知道字典能不能算进来。”采访中,黄桂芬不经意地说。

在记者的追问下,黄桂芬解释,当时为了接下外贸订单,她总是拿着字典。“字典是为了自学英语,每次对照着汉英词典才能看懂对方的订单要求。”黄桂芬说,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词的准确含义,她会反复查阅好几本不同的词典。

有几次,订单上出现了一些生僻的专业词汇,汉英词典里查不到,这可把黄桂芬急坏了。她四处打听,得知镇上的图书馆有更专业的行业词典,便立刻跑去借阅。图书馆离工厂有一段距离,她骑着老旧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往返奔波,丝毫不在意辛苦。

“工作时间看字典,空闲时间我捧着《李清照诗词》不肯放。”黄桂芬说,遇到资金周转困难,订单压力如山时,她总是用李清照的故事自勉。

李清照一生历经坎坷,尤其是在靖康之变后,丈夫离世,她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却依然坚守对诗词的热爱,创作出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每每想到这里,黄桂芬总觉得眼前的困难能扛过去。她咬着牙,主动与供应商沟通,积极与客户协商,想尽办法解决资金难题。

慢慢地,厂子规模越做越大,黄桂芬把成功归因于阅读。她觉得是不停地阅读,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60岁退休后,黄桂芬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仅仅一部《红楼梦》,她就重新读了两遍,书中人物和情节信手拈来。“不论年龄,不论身处何地,读书都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书不仅带给人愉悦,更带给人跨过困难的勇气和启发。”黄桂芬说。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龚旭琪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黄桂芬:从书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4-11 07:29:00

书香传承人

黄桂芬,萤火之光读书社社员。

青少年时期,黄桂芬曾辍学务农,后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黄桂芬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五女羊毛衫厂、容大织造有限公司。退休后,她致力社区阅读推广,荣获“银邻学伴学习带头人”等荣誉。

时值春日,记者来到黄桂芬的家中。书虽不多,但是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里。常看的几本书散落在书桌或茶几上,书上翻阅的痕迹很明显。

说起书,黄桂芬的眼睛亮了。“从农民到企业家,书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51年,黄桂芬出生在镇海的一个沿海小村,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孩子。童年时期,黄桂芬关于书的记忆来源于外婆。“过去,外婆在上海的大户人家家里做工。她没有上过学,却对书情有独钟。上世纪40年代初,为了逃避战争,外婆回到老家,带来很多书。”黄桂芬回忆。

这些书成为黄桂芬小时候的心头好。当时家里条件一般,黄桂芬放学后要织渔网补贴家用,她总是偷偷地把书放到膝盖上,一边织一边读书。书中的故事仿佛有着魔力,让黄桂芬无法自拔,“经常织一半就停下来,读完精彩段落继续织网”。

黄桂芬(中)在阅读活动中分享。(龚旭琪 摄)

或许是热爱读书的原因,黄桂芬在14岁时获得了保送镇海中学的机会。然而,家庭经济状况让她选择辍学,成为一名农民。黄桂芬说,从此,她就成为“社会大学”的学生,书是必不可少的教材。

“每次发完工钱,我都会攒起来,留着买书。”黄桂芬说,结婚那年去上海置办新衣,她却先跑到新华书店买书,挑了好几本挂念了许久的书。“最后我买衣服只花了一半的钱,省下来的钱都拿来购置‘精神食粮’。”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黄桂芬决定创业办厂。“书中自有黄金屋”,黄桂芬不断地从书中汲取智慧。她把高阳写的三册《胡雪岩》放在办公桌上,时常翻看。“胡雪岩亲笔写的‘戒欺匾’不仅在书里,更在我的心中,让我明白做生意要以诚待人。”黄桂芬说,凭着真心实意,她赢得了客户和工人的信任。

“说起读书,不知道字典能不能算进来。”采访中,黄桂芬不经意地说。

在记者的追问下,黄桂芬解释,当时为了接下外贸订单,她总是拿着字典。“字典是为了自学英语,每次对照着汉英词典才能看懂对方的订单要求。”黄桂芬说,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词的准确含义,她会反复查阅好几本不同的词典。

有几次,订单上出现了一些生僻的专业词汇,汉英词典里查不到,这可把黄桂芬急坏了。她四处打听,得知镇上的图书馆有更专业的行业词典,便立刻跑去借阅。图书馆离工厂有一段距离,她骑着老旧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往返奔波,丝毫不在意辛苦。

“工作时间看字典,空闲时间我捧着《李清照诗词》不肯放。”黄桂芬说,遇到资金周转困难,订单压力如山时,她总是用李清照的故事自勉。

李清照一生历经坎坷,尤其是在靖康之变后,丈夫离世,她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却依然坚守对诗词的热爱,创作出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每每想到这里,黄桂芬总觉得眼前的困难能扛过去。她咬着牙,主动与供应商沟通,积极与客户协商,想尽办法解决资金难题。

慢慢地,厂子规模越做越大,黄桂芬把成功归因于阅读。她觉得是不停地阅读,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60岁退休后,黄桂芬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仅仅一部《红楼梦》,她就重新读了两遍,书中人物和情节信手拈来。“不论年龄,不论身处何地,读书都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书不仅带给人愉悦,更带给人跨过困难的勇气和启发。”黄桂芬说。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龚旭琪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