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彩开光波斯文人物花卉纹碗。
本周,宁波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双展上新,除了4月16日已经开展的“神工天巧——徽州古建筑文化展”,4月19日,“源同流异——清代外销艺术品展”也将与观众见面。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宁波博物馆探营。
“花花绿绿”的外销瓷
“源同流异——清代外销艺术品展”聚焦18世纪至19世纪清代海外贸易,将展出来自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馆藏瓷器、珐琅器、银器、牙雕、漆器、通草画等文物172套共300余件,充分展示300年前行销世界的“中国制造”所书写的华彩篇章,凸显中国传统技艺在文化互通互鉴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进入展厅,各种“花花绿绿”的外销瓷映入眼帘。
织金彩瓷碗上,牡丹、雏菊、蝴蝶纹环绕成圈;鹅黄色的珐琅盘上,布满缠枝纹;象牙扇用蕾丝织就,工艺精巧;大型青花五彩盘,金红两色与靛蓝青花交融,时而有西方女子样貌出现在盘中……
据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陈列部工作人员符晓遥介绍,展厅中有一件“广彩开光波斯文人物花卉纹碗”,是该馆典藏千余件外销器物之一。
这只“大碗”内外共绘制52个人物,外壁口沿、腹部及圈足各绘一圈带状钱纹,碗内及碗心共有七层纹饰,包括缠枝花卉纹、花鸟纹和人物纹等,主题纹饰则描绘了人们聊天、会友等生活场景。画工将男子与仕女交谈时的动作、神态刻画细腻,整个画面呈现出轻松、悠闲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这只碗上还有波斯文,可见是一件西方客户的“订制款”,既体现中国传统风格,又突出其异域风情。

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布展现场。
东西方文明间的“物证对话”
除了外销瓷,在本次展览中还能看到铜胎画珐琅、银器以及通草画等类型的展品。
画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又称“洋瓷”。这种艺术通过中西贸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原有的珐琅技法,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并逐渐走向奢华繁缛。本次展览一共展出26件画珐琅器,多以花卉、人物为主要图案,线条细密精致、用色丰富艳丽。
展出的银器则包括造型各异的茶具、餐具,为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展厅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宫廷风”餐厅场景,展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餐桌礼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中国工艺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通草画。
外销市场的繁荣,带动文化的交流。欧洲对东方异国风情的憧憬,直观反映在对多样化中国商品的追捧上。被称为“东方明信片”的通草画,以轻巧廉价的通草片作画,内容多是中国特色的花草鸟兽、人物服饰、日常生活等,是当时流行的“伴手礼”;展览中的象牙雕刻品和漆器则带给西方“鬼斧神工”的工艺震撼;展览中的牙雕茜红套球国际象棋,又称“鬼工球”的象牙雕三马柱花卉纹套球,以及黑漆嵌螺钿仕女诗文插屏、黑漆描金庭院人物首饰盒等漆器等也都值得一观。
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
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项聪颖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