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百变”乡村 如何更有看头更多盼头?
2025-04-25 06:5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九龙湖。(丁文豪供图)

寻一处村景,逛一场村集,品一回村宴……四月春恰好,“到乡村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导向”。

4月23日,“四明三千里,醉美是乡野”2025宁波市乡村旅游季在东钱湖畔举行。我市各乡村紧抓“春日经济”发展契机,围绕村景、村集、村宴、村晚、村游、村K六大乡旅主题,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涵盖生态、采摘、研学等内容的乡村旅游项目。

“自2020年起,宁波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乡村旅游季活动,持续带热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如何增加乡村旅游的“看点”和“卖点”?“百变”乡村,又如何让村游更有看头?

“念青闲庭”民宿。(受访者供图)

唤醒乡村沉睡的“宝藏”

当春日的暖阳笼罩陶麓街区,各式商铺林立,重现旧时“无陶不成市”的热闹场景;漫步韩岭老街,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依湖而建,青石板街巷纵横交错,飞檐翘角间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

“东钱湖镇部分村历史文化悠久,古建遗迹众多,我们将‘古建新生’作为切口,在原有基础上修旧如旧,以‘古建+产业’模式打造富有历史感的特色街区。”鄞州区东钱湖镇党委书记杨洪波说。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韩岭村通过政企联动开发韩岭老街,打造商旅综合体,带动100户村民就业,实现村集体资产增收40万元。

同时,巧妙注入现代艺术元素,将街头演艺融入日常场景,非遗传承人、独立音乐人、行为艺术家在此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据统计,韩岭街头演艺已吸引超50万观众,并成功获评浙江省“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

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建设村,则保留了传统民居特色,盘活140余间闲置农房资源,引入轻奢民宿、精致餐饮、创意市集、网红品牌等60余个新业态,打造陶麓特色示范街区,构建“湖畔·漫生活”休闲度假目的地,已实现年增收超120万元。

从东钱湖镇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唤醒乡村沉睡的“宝藏”,需要“内外兼修”,既要留住古村的肌理与乡愁,又要植入现代时尚基因。

走进奉化区东山村,一座山村土坡“变身”咖啡屋,面朝山谷的落地大窗,将溪口古镇和四明群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来到镇海区九龙湖村,经过精心改造的“念青闲庭”民宿,融入越窑青瓷文化元素,设计感十足……在宁波,一座座“传统村落”实现蜕变,成为游客竞相造访的“网红打卡地”。

宁波全域旅游研究院执行院长、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李华敏说,宁波要积极推进乡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深度开发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销售于一体的文旅产业。

中国海影城“奔跑吧乐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破解乡村同质化难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但往往会存在开发手段、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导致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因此,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至关重要。

不久前,位于象山县新桥镇的全新文旅地标——中国海影城“奔跑吧乐园”,官宣将于5月1日正式开园。

“‘影视+文旅’是新桥镇‘出圈’的秘诀。如今,镇上每年有超百万人次的游客量。”谈起乡旅共富的生意经,象山县新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樊梦佼十分自豪。

该镇坐拥象山影视城、中国海影城等高能级旅游景区平台,影视氛围浓厚、影视配套齐全,景区人气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

上盘村邀请“修以为常”等编剧工作室入驻,创造剧景共融的体验场景,将村庄打造成“30°N编剧村”;黄公岙村积极完善“影视第一村”的配套设施,改造升级美食“夜经济”一条街,增加影视烟火气……

“瞄准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我们在周边村差异化精选影旅赛道,谋划了一批城里城外联动的乡村旅游场景,争取把游客体验延长到‘25小时’,能够在村庄玩一天、在民宿住一晚。”樊梦佼说。

而位于宁海县的葛家村,则抓住了当地最亮的名片——艺术特色村。

“我们坚持‘人人都是艺术家,家家都是创业户’的运营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葛家村。”葛家村书记葛万永表示。通过引进第三方运营、鼓励在外企业家回村创业等措施,实施艺术兴村,葛家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内聚集着票证博物馆、山边农庄、巾帼画院、仙人掌酒吧、仙绒美术馆、手工艺馆、巧娘工作室、“溪山桂语”民宿等30余处风景,带动35户村民共同创业,经营手工艺品制作、文创产品销售、葛家特色小吃等业态,实现以大带小、整村推进,村集体收入几近翻倍。

打造乡村运营新范式

“运营是乡村的造血干细胞,是乡村振兴的密码之一。”省级乡村旅游运营团队、宁波小懒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任朝辉说。

2018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扎根乡村,坚持“运营前置”,通过“资源转化+流量深耕+数字化运营”三位一体模式,激活乡村旅游的造血功能。

日前,他的新项目——“云龙牧云文化创意区”在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落地,结合云龙地域文化特色,将周边农田发展为观光农业,以彩色油菜花田、云下牧场及咖啡屋打造全新的周末打卡旅游点。

在海曙区新后屠桥村,“星野里农场”也收获不少研学团队的青睐,“农旅+研学”让40亩农田变身“大地教科书”,让土地从生产端跃升为教育、旅游的复合载体。该农场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万元。

“今年,我们还将重磅推出‘星游迹’项目,降低亲子游学门槛,实现乡村深度游,重新定义‘游学’。”任朝辉说。

在慈溪市龙山镇王家路村党总支书记、慈溪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沈建江看来,乡村旅游运营不仅能让乡村富起来,还能让非遗传出去。

这座小村,依托“一村四非遗”的独特优势,将文化与三产融合,挖掘盘活非遗资源,“非遗+”成为乡村致富、推动文旅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背后,离不开沈建江为王家路村量身打造的运营方针。此前,他的公司成功入选文旅部公布的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由他筹建并运营的徐福红木博物馆,年接待研学游团队超200批次,榫卯体验工坊创下单日3.8万元的消费记录。村里还经常举办非遗展演和民俗活动,不仅促进村民增收与就业,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还将实施‘非遗振兴2.0计划’,让每个来到王家路村的人,都能触摸时光的温度,看见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沈建江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也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宁波将持续围绕“乡旅共富路”特色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共富示范区、共富示范村、共富工坊,将宁波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发展高地、长三角乡村旅游首选地,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俞家嘉 见习记者 孙佳骏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百变”乡村 如何更有看头更多盼头?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4-25 06:58:00

九龙湖。(丁文豪供图)

寻一处村景,逛一场村集,品一回村宴……四月春恰好,“到乡村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导向”。

4月23日,“四明三千里,醉美是乡野”2025宁波市乡村旅游季在东钱湖畔举行。我市各乡村紧抓“春日经济”发展契机,围绕村景、村集、村宴、村晚、村游、村K六大乡旅主题,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涵盖生态、采摘、研学等内容的乡村旅游项目。

“自2020年起,宁波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乡村旅游季活动,持续带热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如何增加乡村旅游的“看点”和“卖点”?“百变”乡村,又如何让村游更有看头?

“念青闲庭”民宿。(受访者供图)

唤醒乡村沉睡的“宝藏”

当春日的暖阳笼罩陶麓街区,各式商铺林立,重现旧时“无陶不成市”的热闹场景;漫步韩岭老街,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依湖而建,青石板街巷纵横交错,飞檐翘角间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

“东钱湖镇部分村历史文化悠久,古建遗迹众多,我们将‘古建新生’作为切口,在原有基础上修旧如旧,以‘古建+产业’模式打造富有历史感的特色街区。”鄞州区东钱湖镇党委书记杨洪波说。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韩岭村通过政企联动开发韩岭老街,打造商旅综合体,带动100户村民就业,实现村集体资产增收40万元。

同时,巧妙注入现代艺术元素,将街头演艺融入日常场景,非遗传承人、独立音乐人、行为艺术家在此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据统计,韩岭街头演艺已吸引超50万观众,并成功获评浙江省“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

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建设村,则保留了传统民居特色,盘活140余间闲置农房资源,引入轻奢民宿、精致餐饮、创意市集、网红品牌等60余个新业态,打造陶麓特色示范街区,构建“湖畔·漫生活”休闲度假目的地,已实现年增收超120万元。

从东钱湖镇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唤醒乡村沉睡的“宝藏”,需要“内外兼修”,既要留住古村的肌理与乡愁,又要植入现代时尚基因。

走进奉化区东山村,一座山村土坡“变身”咖啡屋,面朝山谷的落地大窗,将溪口古镇和四明群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来到镇海区九龙湖村,经过精心改造的“念青闲庭”民宿,融入越窑青瓷文化元素,设计感十足……在宁波,一座座“传统村落”实现蜕变,成为游客竞相造访的“网红打卡地”。

宁波全域旅游研究院执行院长、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李华敏说,宁波要积极推进乡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深度开发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销售于一体的文旅产业。

中国海影城“奔跑吧乐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破解乡村同质化难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但往往会存在开发手段、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导致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因此,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至关重要。

不久前,位于象山县新桥镇的全新文旅地标——中国海影城“奔跑吧乐园”,官宣将于5月1日正式开园。

“‘影视+文旅’是新桥镇‘出圈’的秘诀。如今,镇上每年有超百万人次的游客量。”谈起乡旅共富的生意经,象山县新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樊梦佼十分自豪。

该镇坐拥象山影视城、中国海影城等高能级旅游景区平台,影视氛围浓厚、影视配套齐全,景区人气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

上盘村邀请“修以为常”等编剧工作室入驻,创造剧景共融的体验场景,将村庄打造成“30°N编剧村”;黄公岙村积极完善“影视第一村”的配套设施,改造升级美食“夜经济”一条街,增加影视烟火气……

“瞄准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我们在周边村差异化精选影旅赛道,谋划了一批城里城外联动的乡村旅游场景,争取把游客体验延长到‘25小时’,能够在村庄玩一天、在民宿住一晚。”樊梦佼说。

而位于宁海县的葛家村,则抓住了当地最亮的名片——艺术特色村。

“我们坚持‘人人都是艺术家,家家都是创业户’的运营理念,让更多的人认识葛家村。”葛家村书记葛万永表示。通过引进第三方运营、鼓励在外企业家回村创业等措施,实施艺术兴村,葛家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内聚集着票证博物馆、山边农庄、巾帼画院、仙人掌酒吧、仙绒美术馆、手工艺馆、巧娘工作室、“溪山桂语”民宿等30余处风景,带动35户村民共同创业,经营手工艺品制作、文创产品销售、葛家特色小吃等业态,实现以大带小、整村推进,村集体收入几近翻倍。

打造乡村运营新范式

“运营是乡村的造血干细胞,是乡村振兴的密码之一。”省级乡村旅游运营团队、宁波小懒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任朝辉说。

2018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扎根乡村,坚持“运营前置”,通过“资源转化+流量深耕+数字化运营”三位一体模式,激活乡村旅游的造血功能。

日前,他的新项目——“云龙牧云文化创意区”在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落地,结合云龙地域文化特色,将周边农田发展为观光农业,以彩色油菜花田、云下牧场及咖啡屋打造全新的周末打卡旅游点。

在海曙区新后屠桥村,“星野里农场”也收获不少研学团队的青睐,“农旅+研学”让40亩农田变身“大地教科书”,让土地从生产端跃升为教育、旅游的复合载体。该农场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万元。

“今年,我们还将重磅推出‘星游迹’项目,降低亲子游学门槛,实现乡村深度游,重新定义‘游学’。”任朝辉说。

在慈溪市龙山镇王家路村党总支书记、慈溪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沈建江看来,乡村旅游运营不仅能让乡村富起来,还能让非遗传出去。

这座小村,依托“一村四非遗”的独特优势,将文化与三产融合,挖掘盘活非遗资源,“非遗+”成为乡村致富、推动文旅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背后,离不开沈建江为王家路村量身打造的运营方针。此前,他的公司成功入选文旅部公布的2024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由他筹建并运营的徐福红木博物馆,年接待研学游团队超200批次,榫卯体验工坊创下单日3.8万元的消费记录。村里还经常举办非遗展演和民俗活动,不仅促进村民增收与就业,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还将实施‘非遗振兴2.0计划’,让每个来到王家路村的人,都能触摸时光的温度,看见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沈建江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也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宁波将持续围绕“乡旅共富路”特色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共富示范区、共富示范村、共富工坊,将宁波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发展高地、长三角乡村旅游首选地,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俞家嘉 见习记者 孙佳骏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