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龚成:把家乡写成书
2025-04-30 06:5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文润四明——宁波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

书香传承人

龚成,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宁波诗社社员,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1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席乡情》和长篇报告文学《贝母魂》等多部著作。

当脚下耕耘的土地,“生长”出故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化作文字,乡土文学,便由此而生。

在宁波海曙区古林镇,龚成的席乡草堂文艺工作室里,展示着一幅他钟爱的草书——“还是读书”。

“这句名言来源于镇里一处古老的建筑遗存,建筑围墙上嵌着的‘还是读书’行书石碑,既是当地书香文化的见证,也成了不少读书人的座右铭。”龚成说,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他笔下文学的“砖瓦”。

因好学而藏书

上世纪60年代,书还是稀缺资源。对于龚成来说,要想学点知识、看点书,就要花费点不寻常的精力。

“当时村里有一位教书老先生,爱吃沙炒豆。他常说‘要想学字,你们用豆来换吧’。”一句跟小孩子说的玩笑话,龚成却当真了,于是在未上学前,他用攒下的零钱买豆子换学字。

这样用豆子“买”来的字虽然不多,但足以成为他的阅读启蒙。“老先生没想到我对读书如此有兴趣。”龚成说,后来,无论语文、数学还是英语,老先生都愿意教他。

参加工作后,生活还是拮据,龚成把旧书摊、旧货店当作自己的“淘书宝地”。

上世纪70年代,因爱好书画,龚成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结果因文化课差一分而名落孙山。他不气馁,参加了美院进修,还得到了书坛泰斗沙孟海的赞赏,并由沙孟海介绍拜甬上书法大家丁乙卯为师。

“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我的字画也练得有些模样了,有时便试着用自己的字画去换别人的旧书。”龚成说。

就这样,50多年来,龚成有了万余册藏书,其中不乏珍贵古籍。

龚成的藏书一角。(周子豪 摄)

读书、写书,知行合一

为何读书?读书有何用处?

一本集宁波名胜、名物、名人于一体的反映宁波乡土文化的散文集——《席乡情》,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古林本地第一本乡土散文集,也是龚成几十年写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从“乡风乡韵”到“访古探幽”,从“岁月如歌”到“天涯海角”,书中七卷内容囊括了他对宁波历代名人的考究,尤其是家乡古林的人文掌故、风土人情。

龚成说,写乡土文学不能只靠想象,书里的记载和地上的“脚印”要对得上。正因如此,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查询史料外,走访古迹也成了龚成的执着。

有人评价他的散文集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读到古典情怀、乡野情趣及生命意识。龚成将其总结成四个字——“家国情怀”。

因为热爱家乡,他将书房取名为席乡草堂。“以古林为名,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我要对这片土地留有记忆和热爱。”

根深不怕风摇动。“老师赐笔名‘龚成’,寄望我做社会有功之臣。”龚成说,“花几十年时间,笔耕不辍,把家乡写成一本书,这也是读书带来的丰硕成果。”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张芯蕊 周子豪 通讯员 王伊婧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龚成:把家乡写成书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4-30 06:57:00

书香传承人

龚成,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宁波诗社社员,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1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席乡情》和长篇报告文学《贝母魂》等多部著作。

当脚下耕耘的土地,“生长”出故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化作文字,乡土文学,便由此而生。

在宁波海曙区古林镇,龚成的席乡草堂文艺工作室里,展示着一幅他钟爱的草书——“还是读书”。

“这句名言来源于镇里一处古老的建筑遗存,建筑围墙上嵌着的‘还是读书’行书石碑,既是当地书香文化的见证,也成了不少读书人的座右铭。”龚成说,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他笔下文学的“砖瓦”。

因好学而藏书

上世纪60年代,书还是稀缺资源。对于龚成来说,要想学点知识、看点书,就要花费点不寻常的精力。

“当时村里有一位教书老先生,爱吃沙炒豆。他常说‘要想学字,你们用豆来换吧’。”一句跟小孩子说的玩笑话,龚成却当真了,于是在未上学前,他用攒下的零钱买豆子换学字。

这样用豆子“买”来的字虽然不多,但足以成为他的阅读启蒙。“老先生没想到我对读书如此有兴趣。”龚成说,后来,无论语文、数学还是英语,老先生都愿意教他。

参加工作后,生活还是拮据,龚成把旧书摊、旧货店当作自己的“淘书宝地”。

上世纪70年代,因爱好书画,龚成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结果因文化课差一分而名落孙山。他不气馁,参加了美院进修,还得到了书坛泰斗沙孟海的赞赏,并由沙孟海介绍拜甬上书法大家丁乙卯为师。

“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我的字画也练得有些模样了,有时便试着用自己的字画去换别人的旧书。”龚成说。

就这样,50多年来,龚成有了万余册藏书,其中不乏珍贵古籍。

龚成的藏书一角。(周子豪 摄)

读书、写书,知行合一

为何读书?读书有何用处?

一本集宁波名胜、名物、名人于一体的反映宁波乡土文化的散文集——《席乡情》,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古林本地第一本乡土散文集,也是龚成几十年写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从“乡风乡韵”到“访古探幽”,从“岁月如歌”到“天涯海角”,书中七卷内容囊括了他对宁波历代名人的考究,尤其是家乡古林的人文掌故、风土人情。

龚成说,写乡土文学不能只靠想象,书里的记载和地上的“脚印”要对得上。正因如此,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查询史料外,走访古迹也成了龚成的执着。

有人评价他的散文集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读到古典情怀、乡野情趣及生命意识。龚成将其总结成四个字——“家国情怀”。

因为热爱家乡,他将书房取名为席乡草堂。“以古林为名,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我要对这片土地留有记忆和热爱。”

根深不怕风摇动。“老师赐笔名‘龚成’,寄望我做社会有功之臣。”龚成说,“花几十年时间,笔耕不辍,把家乡写成一本书,这也是读书带来的丰硕成果。”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张芯蕊 周子豪 通讯员 王伊婧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