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石承承/文 崔引/摄
还没到五月,78岁的陈伟高已经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今年,他计划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八所学校捐赠近4000本图书。
普格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只有早点准备,才能确保在“六一”儿童节前,将这份“礼物”送到当地孩子手中。
这个与孩子们的“六一”约定,陈伟高已经坚持了17年,从未爽约。他发起捐赠的10.3万余册图书,跨越千山万水,陆续“飞”入贵州省、四川省的218所学校,惠及10万余名学生。
“你不知道你撒下的种子会在哪里生根发芽,但总有人会因此长成参天大树。”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而坚定。
书路“长征”
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615本图书“翻山越岭”送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小学。陈伟高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4月10日,这些书从宁波镇海寄出,可直到4月20日仍“躺”在昭觉县城的邮局里。
昭觉县城到三河村几乎全是蜿蜒崎岖的山路,长达50公里,通常情况下,邮局要隔几天才往村里送一趟邮件。
“再不送就来不及了!”陈伟高心急如焚,接连给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邮局打了三通电话。在他的努力下,这批图书终于赶在“世界读书日”前送到孩子们手中。
4月22日下午,陈伟高通过视频连线三河村小学。
当他看到孩子们满脸欣喜,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图书;听到一个女孩满怀憧憬地说:“我希望读完书,将来当一个女校长。”这一刻,陈伟高觉得所有的焦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这条跨越十七年的“书路长征”上,像这样的“波折”,陈伟高遇到过很多,但他从未萌生过一丝退意。
他至今记得,2009年走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辣子树村小学时见到的一幕:一个个小脑袋探出墙头,眼神中满是好奇;图书架上仅有的几本课外读物,已经被翻得破旧不堪……
这一幕刺痛了他的心,“书知天下·镇海人”捐书活动自此“出发”。
他的案头一直放着一个快递信封,里面装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则祖乡中心校的孩子寄来的信和画。
“家里条件不怎么好,父母说要想生活过得好,就一定要好好学习,感谢您让我们在书中学到知识。”
“高山上的孩子都很爱读书,就是一本我们觉得不好看的书,它看起来也像天堂一样的,你捐的书比天堂都美。”
……
稚嫩的话写进他心里,才有了十七年如一日,捐出的10.3万册图书。
为了让孩子读到真正有益的书,经陈伟高手捐出去的每一本书都经过精挑细选。“我还特地委托图书馆、书店的专业人士帮忙筛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读的书,要求品类丰富。”他说:“做事情,不仅要有爱心,更要用心。”

近四年来,陈伟高已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46所学校捐赠2万余册图书
点亮心光
以书为舟,跨越山海,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年近八旬的陈伟高在这条书路“长征”上如此执着?这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他1964年入伍,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时任镇海区交通局副局长的陈伟高,因区里推行机关与村挂钩开展脱贫工作,参与澥浦镇金张村结对,就此踏上漫长的“扶贫路”。先后参与镇海对口支援长江三峡库区、帮扶贵州黔西南地区、四川大凉山地区以及浙江丽水地区等工作。仅贵州,他就跑了40次,足迹遍布普安县的11个乡镇。
退休前,陈伟高在长江三峡库区、普安县组织实施了60多个扶贫项目,成果显著。他还助力贫困地区建立15所学校、5家医院、5个学校图书室,组织社会力量捐助失学儿童或结对助学儿童500余名。
在一次次走访贵州、四川等地的过程中,陈伟高深切体会到,对偏远地区的孩子而言,知识,是点燃梦想与斗志的星星之火。扶“志”和扶“知”,相比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要。
有一次,陈伟高重回大凉山,遇到曾经接受过书籍捐赠学校的一位毕业生。这个男孩将当年收到的《成语词典》视若珍宝,甚至把它当成“传家宝”留给自己的孩子。
“这个男孩现在在一所职校做财务,他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当初捐赠那本词典的是一位从事财务工作的好心人。”陈伟高说。
2018年,一批普安县的教师来到镇海参加培训,陈伟高受邀为他们授课。
课堂上,他播放了自己先后十余次前往辣子树村拍摄的照片,展现村子的巨大变化。
课上到一半,台下一位女教师忍不住潸然泪下,原来她曾经就读的学校和辣子树村小学一样,在陈伟高的帮助下,先是盖起了新教学楼,后来又修建了围墙和校门,一步步旧貌换新颜,得以让当地的孩子完成学业。
这些温暖的故事,无一不印证了陈伟高的那句话:“你不知道你撒下的种子会在哪里生根发芽,但总有人会因此长成参天大树。”

陈伟高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则祖乡中心校的孩子寄来的信和画视若珍宝
枝繁叶茂
“德不孤,必有邻”,陈伟高的善举就像一颗爱心的种子,最初或许是不经意间的生根,因为有了年复一年的坚持“浇灌”,于是开始发芽、抽枝,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许多企业深受触动,慷慨解囊出资捐书;
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学生不仅积极响应,有的还在书里夹上小纸条,写下对山区小伙伴的祝愿:“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你要好好爱惜。”;
图书馆员工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帮助分类整理图书;
邮局职工不辞辛劳,从超市要来纸盒免费打包;
还有众多志愿者自发加入,帮忙整理书籍、联系运输……
大家齐心协力,只为让每一本图书都能顺利抵达孩子们手中。
在陈伟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捐书叔叔”“捐书姐姐”,他们的善举是对“精神共富”理念的生动诠释和积极实践。
就像那些收到书的孩子,原本因地处偏远,精神世界相对匮乏,但在书籍的滋养下,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内心变得更加充实。许多孩子在写给陈伟高的信里说:“长大后也要像陈爷爷那样乐于助人。”
除了如约为孩子们送去图书,陈伟高还将孩子们的心愿默默记在心里。
孩子们在信里多次提到:“陈爷爷,来山里看看我们吧!”“我打算今年6月去普格县受赠图书的学校走一走、看一看。”陈伟高的眼中满是期待。尤其是当地的红军树小学,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古柏至今仍傲然伫立在校门口;从教室后窗望去,当年红军走过的山道清晰可见……
“我想坐在那棵古柏下,和孩子们讲讲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会是一次生动且难忘的红色教育。”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