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自然笔记现场赛。(市教育局供图)
星星眨着眼,月儿画问号;彗星拖尾巴,彩虹来架桥。孩子们的小脑袋中,总有数不尽的“为什么”,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宁波这座以“院士之乡”著称的城市,正打破时间、空间、师资、学科等界限,编织起立体的科学启蒙网络,让孩子们眼中的“问号”,在不断的探索中变成“惊叹号”。
近期在宁波召开的浙江省科学教育专题研讨会上,4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发展新路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安雪慧高度评价宁波的改革探索:“不仅提升了‘院士之乡’的教育品牌,更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让科学家精神照亮孩子的眼眸
“院士之乡”宁波,走出了童第周、贝时璋、路甬祥等122位两院院士和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这些甬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开拓精神与开放视野,不仅塑造了城市人文品格,更成为创新发展的基因密码。
宁波正将这份科学基因转化为育人动能。在这里,科学家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生动鲜活的榜样力量,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犹如启蒙之光,照亮孩子探索科学的道路——

汽车实验室。(市教育局供图)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走进青藤书院,讲述“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的故事。彭桓武放弃优渥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成为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荣誉,他却说:“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
“人这一辈子,要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院士的话语,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直抵孩子的心灵。
英雄航天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也来到宁波,为同学们开讲座。“返回地球的当天下午,我们回到北京航天员大队,再次看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仿佛又回到了刚入队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在奋斗中绽放。”
从封闭训练的艰苦坚守,到矢志报国的初心使命,载人航天精神在青少年眼中化作了璀璨星光。
陈剑平、杨德仁、谭忠超等院士,携手一批科研专家和博士生走进宁波中小学课堂,不仅亲自授课,还精心设计开发特色课程。
到去年年底,宁波实现了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全覆盖,目前已有9位院士、200余位教授及500余名校外科技人员担任此职。
宁波重点打造的“院士开讲啦”系列讲座,至今已邀请17位院士为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现场参与和线上观看人次累计超过千万。
科学家与青少年跨越年龄的交流互动,不仅传递前沿科学知识,更在青少年心中撒下创新的种子,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余姚市姚江小学孩子与机器狗近距离互动。(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让“共享实验室”变身成长课堂
在宁波,高校实验室的精密仪器、科研院所的前沿课题、高新企业的创新平台,不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远方”。依托制造业大市雄厚的产业实力,孩子们得以走进真实的科研场景,在亲手操作、深度体验中开启沉浸式科学探索之旅。
汽车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由哪些零件组成?每一个零件的作用是什么?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汽车在构造上有什么不一样……在宁波科学中学的“汽车实验室”里,3辆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解剖式”整车供同学们研究和学习,发动机、变速箱、电路板等核心部件清晰可见,众多零部件悬挂在天花板上,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发出惊叹。
得益于地处前湾新区的区位优势,宁波科学中学与吉利公司合作打造汽车实验室。除了校内教学空间,吉利汽车的产业实景实验室成为宁波科学中学的校外“共享实验室”。
自去年起,宁波启动校外“共享实验室”建设项目,将各大企业的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平台,转化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超级课堂”,首批54家企业创新实验室被纳入建设名单,每周一次组织具有科创潜质的学生,到校外空间进行一线产业高新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英雄航天员桂海潮参加宁波市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与学生互动寄语。(市教育局供图)
作为屠呦呦的故乡,海曙区以“呦呦海贝”计划打造科学教育“强磁场”,宁波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成为首批“呦呦海贝”科学教育共建基地。其中,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还在长三角率先实践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科创珠峰计划”,从幼儿园启蒙、中小学实践,到大学深造与企业孵化,将新工科的理念融入孩子的成长阶段,全面培养他们的科创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今年年初,为期5天的2025首届“长三角科创珠峰计划”青少年科创冬令营在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开营,36名小学员不但学习了汽车发展历史、力学基础、车辆结构等课程,还通过编程、工程建模等实操环节,亲手组装小车。“作为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将勇敢面对挑战,在创新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宁波市实验小学5年级的金同学眼神坚定地说。
市教育局和市科协联合开展的“科技新苗计划”“英才计划”项目,利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西北工大研究院等单位的优质资源,通过共享高端实验场所等方式,支持学生在高校科研院所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课题研究,目前已培养学生1000余人。

家庭实验室。(市教育局供图)
让家庭实验室托举好奇心
在宁波,有个小有名气的“昆虫少年”李於言,他以“寓言同学”的身份活跃在网络平台上,凭借230余条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收获了30多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1300万。在这些视频里,他将昆虫名字的由来、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等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大众听。
李於言的家,有两处地方格外引人注目。一处是摆满各类昆虫书籍的书架墙,不少书页已经被他翻阅至破损;另一处是“昆虫角”,层层堆叠的塑料箱与网纱箱里,住着螳螂、蜻蜓、竹节虫等昆虫,这里是他与昆虫亲密接触、探索研究的“秘密基地”。
李於言对昆虫的热爱,早在2岁时便已萌芽。那时的他,蹲在地上观察蚂蚁,一蹲就是大半天;雨过天晴后,他钻进草丛抓蜗牛,甚至还曾瞒着家人偷偷养蟑螂。他的父母全力支持他与昆虫“交朋友”,呵护着他这份独特的童年热爱。
从读幼儿园时循环播放法布尔《昆虫记》音频,到捧着《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逐页钻研,李於言如饥似渴地学习昆虫知识。5岁时搭建的“昆虫角”,如今已扩容成“微型昆虫博物馆”。喂食、换土、调控湿度,上百种昆虫的日常照料,他做得比谁都细致。当虫子生命终结后,他又化身“标本师”,在穿针引线、定型封存中,完成对生命的独特纪念。
在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5年级学生胡瑄珂的家中,也有一个“萤火虫探秘空间”。在这个小天地里,她开展萤火虫人工繁殖和饲养研究。目前,她已饲养了2000多只水生和陆生萤火虫,还收藏了许多有关萤火虫的书籍。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微观的萤火虫世界,承载着胡瑄珂对这个微观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无论是李於言的“昆虫角”,还是胡瑄珂的“萤火虫探秘空间”,都属于家庭实验室——在家中的书房、阳台或其他区域,辟出一块小小的空间,或是放上显微镜、试管、量杯,或是摆上一个地球仪、一组昆虫标本、几株嫩草,让喜爱科学探究的孩子开启“探险之旅”。
自2024年起,宁波都会在寒暑假举办“小小科学‘家’”活动。这项活动鼓励学生依托家庭电器应用、绿植培育、日常饮食等生活场景开展科学活动,展示家庭科创成果。超200万人次的热情参与,让这项活动成为全城青少年的“科学嘉年华”。
北仑区今年成功获评家庭实验室全国核心试验区,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和完善的方案设计,为家庭实验室建设保驾护航。该区的灵山书院、实验小学、九峰小学还加入了全国协作学校共同体联盟。值得一提的是,灵山书院创新推出器材租借服务,开发精品课程,进一步降低了家庭实验室的参与门槛。
家庭实验室的蓬勃兴起,让孩子们在自家的一方天地里观察昆虫、培育植物、动手实验,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索未知的动力。
正如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宁波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推动科学教育从“单兵作战”迈向“协同共进”,构建起校家社一体的“大科学教育”生态。
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宁波正将科学教育的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从院士精神的传承浸润,到产业资源的实践赋能,“院士之乡”宁波已然成为培育未来科学家的沃土。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沈莉萍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