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林晚”书店举办的首场读书会。受访者供图
在青砖黛瓦的金汇小镇转角处,花香、咖啡香混着油墨气息穿越了数年时光。“老海曙”们熟知的甬上枫林晚书店经历了三次搬迁,如今安顿在这个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之中。
书店外长满风车茉莉的花墙下,店主郑永宏翻开一本典籍,向游客自豪地介绍着书中的宁波:“你们看,圣地宁波、文化之都宁波,这些都是外籍作家眼中的宁波,和我们自称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23年光阴流转,这位异乡人以书店为舟,将宁波的文脉与文人的浪漫悄然渡入人心。
从“枫林晚”到城市文化客厅
2002年,郑永宏与妻子来到宁波,在海曙府桥街开了第一家枫林晚书店。在两位“书痴”对书籍的严格挑选下,书店迅速积累了一批“死忠书友”。有些顾客来一次书店,能背一蛇皮袋书籍回去,他们说:“别的地方找不到这样专业的好书,只有枫林晚有。”
当时没有网络购物,书籍都是靠两人从出版社仓库淘选、背回,读者亦是在书店挑选,书店与读者的羁绊就在安静地淘书、看书中慢慢积累。当时的郑永宏并没有意识到这份羁绊带来的重量,直到第一次书店因为房租问题面临搬迁,30余位书友自发前来,他们排成长队,将一叠叠书籍手传手搬出。“宁波是座温暖的城市,有许多温暖的人。”郑永宏就在一桩桩温暖的事件里,与甬城的感情愈加深厚。
2011年2月,郑永宏在书中找到了一张宁波的老地图,以此为引,书店特邀宁波文化旅游研究会学者周东旭策划了首场主题读书会,通过地图经纬解读城市记忆。当时的郑永宏并不知道这次读书会有多“火”,他在微博上发了通知。没想到活动当天,100多平方米的书店,挤下了100多号人,有的读者晚来没有抢到座位,就站着听了一个多小时。
第一次的成功形成了后来享誉甬城的“枫林夜宴”的雏形,郑永宏定期邀约作家、学者与书友共聚,让思想碰撞之声回荡于书香空间。这样的文化交流,甚至火到了国外,还有英国的作家慕名前来,不仅带来了一次文学沙龙,更留下了他的感想:“我们的人生互相有了交集,我们的思想将永不分离。”
自此,书店不只有书,还有名人带来的文化叠加,以及家一般的温情。
“书店不该只是卖书,而是让文化流动起来。”郑永宏说。20余载春秋,这盏不灭的灯火见证着这位异乡人与宁波这座城市历史的深情对望。

郑永宏
从卖书到推广宁波文化
2016年,郑永宏成为海曙区政协委员,以书店为阵地,书香甬城委员工作室正式落地。读书会“枫林夜宴”就成了书香甬城委员工作室的特色招牌。
今年4月,读书会办了7场。对甬城文化的推广是郑永宏一以贯之的主题。阅读《甬城草木记》、带亲子家庭去莲桥第参观屠呦呦展厅、在国医堂中医馆里认识中草药……他带着读者们在行走中认识甬城、在阅读里爱上宁波。
“之前,卖书是我的使命;现在,推广宁波文化、推广阅读就是我的使命,我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站位。”郑永宏说。
书香甬城委员工作室还有一个坚持了3年的“书换鲜花”项目,市民通过捐赠二手书籍获得鲜花,去年,郑永宏牵头,将收集到的书籍全部捐赠到山区村社。他认为,文化的流动比书籍的本身更为重要。
郑永宏把宁波的文脉融入到了各类公益事业中。2023年,郑永宏自费捐赠700件全新T恤到凉山的学校,上面印着的就是甬城的古地图,“我想让他们了解这些衣服来自于有着千年文化的甬城,也许未来,会有一两个孩子来到宁波,记起自己有一件带着宁波地图的衣服。”
郑永宏总带着文人的浪漫和对宁波公共文化建设的热切期盼。以书店店主和政协委员的身份,他提出了不少建议。既有允许游客进入月湖公园的草坪、缓扫镇明路的落叶这些身边小事,也有建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这些民生大事。这些浸润着诗意的建议,也书写着作者对宁波城市的热爱。
窗外的风车茉莉攀过书店花墙,恰如他对文化传播的注解:“每本书都是文化的种子,丢进土里未必立刻开花,但谁知道会不会有人靠它找到星空?”
记者王昱汀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