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医生在诊室中。资料照片
“医生,我就是控制不住想跑步,这是病吗?”近日,26岁的丁先生(化姓)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普通精神科叶倩文医生的诊室,非常苦恼。
从跑1000米就气喘吁吁,到一天不跑就浑身难受
两年前,当时体重95公斤的丁先生奉行“生命在于静止”,能不动就不动。上下班以车代步,每天微信运动的步数一般只有3000来步。他很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运动,特别是跑步。
后来,出于减肥需要,丁先生加入了附近年轻人的晨跑打卡微信群。在群里“潜伏”了一阵后,他被运动氛围所感染,尝试和群友一起去跑步。一开始,他跑1000米就气喘吁吁。在大家的鼓励和陪伴下,丁先生开始逐渐享受跑步的乐趣。
渐渐地,丁先生觉得不过瘾了,怂恿着跑友们“再跑一会儿,再跑一会儿。”下雨天,明明群里没人跑步,他也会再三在群里发出邀约,喊大家一起去跑步。这个微信群的群友,都不算跑步的狂热爱好者,每日的跑量一般3000米封顶。当他拉着大家把每日跑量“刷”到5公里后,就被群友婉拒了。
医生让他别跑了,他却仍然停不下来
进群一年后,丁先生选择了退群。因为这个让他找到一群跑友并爱上跑步的群,已经“配”不上现在的他了。他会风雨无阻地跑步,哪怕下大雨,也要坚持在户外跑,被群友称为“跑疯子”。他每天至少要跑10公里,如果不跑够,就觉得整个人都没劲。
一开始,父母为儿子爱上运动感到高兴,减重了25公斤,非常健康。慢慢地,父母觉得不对劲。这次,母亲陪同他来就诊时直言不讳地说:“他跑步跑疯魔了。”
2024年下半年,丁先生经常觉得膝盖酸痛,在医院拍片后确诊为半月板严重损伤,骨科专家告诉他:“不可以这样跑步了,要静养,不然以后要做大手术。”可一回家,丁先生就把医嘱抛诸脑后,换上衣服和跑鞋,又出门跑了。母亲着急地说:“他每天在家里喊疼,可就是停不了跑步。不让跑就心神不宁,饭也吃不下。”
丁先生问:“我是不是得了‘跑步成瘾’这个病?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有问题了?我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呢?”
符合成瘾特征,暂时不使用药物
叶倩文医生让丁先生母子不必过于担心。目前,医学上没有运动成瘾或跑步成瘾这样的专门诊断。丁先生的情况确实符合成瘾的特征,类似运动成瘾的人群在生活中和临床上挺常见。只是,像丁先生这样引起重视,特地来医院就诊的并不多。
叶倩文介绍,人们对物质成瘾比较熟悉,如酒瘾、毒瘾等。事实上,行为也会导致成瘾,比如赌博成瘾等。
是爱好还是成瘾,怎么区分呢?叶倩文说,成瘾主要包括3个特征。首先是强烈的欲望,成瘾者会对某种物质(如酒精、毒品)或行为(如赌博、购物、上网)产生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难以抗拒,即使清楚这些行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无法控制自己,尽管成瘾行为可能对健康、工作或家庭造成负面影响,成瘾者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持续进行这些活动?;另外是?戒断症状?,当成瘾者尝试减少活动或停止使用相关物质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适感,如头痛、恶心、焦虑、抑郁等,这些症状会促使他们持续活动?或继续使用相关物质以缓解不适?。
以丁先生为例,他明知跑步会加剧腿疼,却难以抗拒要去跑步的欲望,无法控制跑步的行为。尝试停止或减少跑步时,会有烦躁、心神不宁、浑身难受等症状。
“需要吃药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用药吗?”丁先生母子忧心忡忡地问。叶倩文表示,这次只当作门诊来访咨询,暂时不使用药物。她建议,丁先生可以接受心理干预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首先,通过心理干预,改变对跑步的不全面认知,认识到跑步不等于健康,特别是过量跑步反而会伤身;其次是进行干预,干预的重点是“减少”和“替代”,医患双方一起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减少跑量,用其他运动来替代跑步,每一个月左右,再对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
叶倩文提醒,当意识到自己痴迷某件事物到“成瘾”的程度,尤其是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时,要引起重视。可以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和调整,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更舒适的状态。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