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团来到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记者张培坚 摄
5月15日,“文脉承古今生态耀四明”主流媒体宁波行活动走进华茂教育。从王澍设计的华茂美术馆、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到伊东丰雄设计的全新综合型艺术类项目(即将落成,尚未命名);从“全山石高研班美术展”,到“夜航船:徐冰和他的学生们”主题展,近30家主流媒体的朋友们,在宁波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教育生态。
真正做到了“馆校合一”
坐落于华茂教育博览园中轴线上、四周环水、状似江南民居的建筑就是华茂美术馆。这座由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的美术馆,本身就极具美感。
走进其中,一楼正在展出的是“跋涉与追索——华茂教育典藏中国美院两届全山石油画创研班作品展”,这也是华茂美术馆升级改造后的开馆首展。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全山石教授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可谓承前启后,被誉为中国油画创作的“引路人”、中国油画教育的“铺路石”。多年来,他始终秉持“学习油画必看原作”的教学理念,强调要把课堂开设在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通过直面大师原作理解油画的质感、色彩与笔触。这与华茂创始人徐万茂“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多年来,华茂通过系统性收藏中外经典画作,将其转化为美育“活教材”,为华茂学子甚至社会各界提供直面大师原作、感悟艺术真谛的实践平台。也让“看原作”从理论倡导,落地为校园里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
“馆藏非常丰富,可以直面这样的大师作品,对学生来说是幸福的。”参观者感慨。
实际上,华茂美术馆内收藏有4000余件古今中外书画作品和雕塑作品。其中包括明朝唐寅的草堂话旧图轴、近代齐白石的水墨牡丹图轴、现代潘天寿的朝日艳芙蕖图轴、清代刘墉的行书镜片等。
“将美术馆资源全面融入学校美育体系,在华茂,实行的是‘馆校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华茂美术馆馆长徐溅忠介绍。在这一模式下,所有在校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两次美术馆专题导览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将美术课堂直接搬进美术馆展厅,让学生面对大师原作进行临摹与创作;每学期末,美术馆还会举办学生毕业作品展,展出各年级优秀美术习作和毕业班学生的专题创作。
华茂美术馆还免费向公众开放,让艺术精品为社会所共享。开馆至今,已吸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约5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临摹,更有数千名学生的原创作品在美术馆和大师们的作品同台展出。

王澍设计的华茂美术馆。学校供图
从美术馆到艺术教育博物馆
从华茂教育博览园到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车程半小时以内。
作为国内第一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由另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阿尔瓦罗·西扎设计,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2020年艺术教育博物馆甫一落成,就入选由Archdaily评选的“2020年度全球最佳建筑”。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宁波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从校园内的美术馆,到校园外的艺术教育博物馆,是刻在华茂基因里的艺术教育向更广阔空间延申的见证。这里,既是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平台,更是面向公众的艺术教育博物馆。
在博物馆馆员的介绍下,媒体团的朋友们对这座博物馆有了更多认识。它不仅颜值高,内涵也十分丰富,连续两次荣获(提名)国家级优秀项目。
当天,媒体团就在两名“小小导览员”的导览下,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夜航船:徐冰和他的学生们”主题展。这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在宁波的首个作品展,也是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艺术家和他的学生们”系列的首个展览。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重要的概念艺术家,此次展览全景式呈现了他任教央美以来艺术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从艺术教育博物馆出来,就是22幢大师工作室(东钱湖国际美育中心)。这里,正逐渐成为一个以东钱湖教育论坛和华茂美堉奖为支撑引领的国际文化艺术园区。
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环境育人?
“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这是徐万茂几十年不变的艺术教育理念。事实上,在华茂,优秀的场馆并不止美术馆和艺术教育博物馆,还有科技馆、体育馆、和一个即将竣工的全新综合型艺术类项目,它们共同构成育人环境。
新项目的设计者伊东丰雄,同样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这是一座建在河流上的场馆,包含一层活动大厅、二层学习与交流中心、三层开放式图书馆、四层探索式艺术空间、五层屋顶花园和活动室。未来,这里将成为鄞州区的又一个地标建筑。除了供师生学习、活动,也将向社会公众开放。
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环境育人?因为在华茂创始人的理念中,教育从来不止于课堂的四方天地,环境本身就是一位无声的导师。于是,几十年来,华茂不断将建筑、文化、自然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可生长的教育生态”。这些文化空间不仅是艺术的容器,更是育人的沃土。
环境育人,最终受益的是孩子。
于是,小小导览员们在开展公益服务的同时,获得了艺术素养的提升。
于是,更多的校园内外的学生们,在大师的原作中汲取营养。
于是,一批批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策展、自己演出。
于是,从这里走出了全球艺术名校的毕业生,而更多的学生,是带着对世界的欣赏走上了新的征程。他们或许会成为教师、医生、工程师,或者从事别的职业,但对美的欣赏,将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滋味。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杜欣一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