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驴得水》剧照。 剧组供图
首演于2012年的话剧《驴得水》曾是国内原创话剧的一匹黑马。
该剧讲述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荒诞故事。黑色幽默、强烈的讽刺意味、精巧的戏剧结构引爆线下口碑。
2016年,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上映,票房突破1.72亿元,一夜间捧红了任素汐等话剧演员。
十余年过去,就在今年,由朱茵、罗家英等“大湾区”演员加盟的粤语版《驴得水》建组创排,于4月25日在深圳首演,随即启动全国巡演。
5月17日、18日,该剧作为宁波市精品戏剧季演出作品之一登陆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当故事的背景挪到广东,会不会水土不服?昨晚,记者走进了剧场。
1
“紫霞仙子”与“唐僧”二搭
本周末,宁波的两大剧院似乎都被“情怀杀”包围,“爷青回”的感触席卷观众席。
同一时间,宁波大剧院演出着“铁三角”的《断金》,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则迎来了“紫霞仙子”朱茵与“唐僧”罗家英时隔30年的“重逢”。
值得感叹的是,岁月从不败美人。舞台上的朱茵依稀还带着昔年“仙气”,下半场,一个带着浪漫理想的女教师坠入绝望深渊时的悲痛落泪,颇有感染力。
79岁的罗家英则将“孙校长”的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从刚开始的“办大事者不拘小节”到后来一步步失控,罗家英将其纠结、挣扎,被现实扭曲的情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看到时代洪流中,一个试图维持体面又不断妥协的知识分子形象。
朱茵与罗家英的联袂登台,也是许多观众为之“买单”的原因。
有观众点评,“朱茵的张一曼,是一场崩坏中的极美,在角色从理想、到情欲、到疯癫、再到献祭的过程中,朱茵用细腻的粤语语调层层剥离这个角色,她的哭,不是情绪泛滥,而是崩溃的控制。”
而罗家英的孙校长则被点评为“一个悲凉的清醒者”,“这是我第一看到他演一个那么窝囊又那么真实的人,他的‘港式世故感’恰好演活了一个在乱世中试图维持秩序的理想主义者的崩塌过程。”尤其最后一幕,他坐在光影交错下的讲台前,念出“校规”的那一段,令人动容。
李子雄饰演的“特派员”角色也让人很有信服感,每一次出现,都像一场冷面斩杀,无愧“黄金反派”之称。
2
粤语版改编有“赞”也有“弹”
对于粤语版的改编,观众则有不同看法。
从现场来看,粤语版《驴得水》将原作的北方乡村背景移至1943年的广东,融入岭南建筑、粤语俚语等地域元素,将原作改成了一个岭南山村的黑色寓言。
粤语话剧其实并不少见。年初在国内多个城市巡演的粤语话剧《天下第一楼》就引发过许多点赞,用粤语来演老北京故事,未见水土不服,粤语独特的声腔反而赋予角色一种“精明的世故”,平添一番风味。
粤语版《驴得水》有观众叫好,认为“粤语的语境、节奏、句尾顿挫感,让演出更有烟火气和真实感”。但对于比较少接触粤语文化的观众来说,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得不一边看字幕、一边看表演。
剧情上需要适应的,还有一处设置,即原作将故事背景定为“北方缺水环境”;当故事转移到广东,“缺水”这一剧情设定就显得很难信服了。有观众建议,相关剧目改编时,不妨略作调整。
《驴得水》是一部“戏保人”的精品,其反转与推进塑造了一个个戏剧漩涡,将人性一点点剥蚀。网友“小鹿”说,《驴得水》就像鲁迅说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铁匠曾经的淳朴、佳佳的纯洁、驴的性命、张一曼老师的尊严,到最后分崩离析。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被裹挟在所谓的“命运”中,难以逃脱,这也是《驴得水》成为经典的原因。记者顾嘉懿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