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孙宇卓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芯蕊 孙宇卓
“续唱经典,绝非简单的怀旧。它让我看到了宁波这座城市独特的‘圆梦基因’。”
连日来,随着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的征集消息如春风拂过甬城,一支自发响应的“圆梦小分队”队伍也不断壮大,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江伟便是其中一员。
“经典难以复制,更难以超越,但它值得我们用时代的方式去致敬、解构与再创造。”黄江伟感慨万千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更深处,“这是一座城的‘圆梦基因’。”

邬大为在手写歌词。孙宇卓摄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三重“不朽”密码,黄江伟总结道,它是故乡之歌,全国四十多个桃花节举办地都视其为“乡音”,唱尽游子心中暖;它是国防之歌,承载戍边战士的钢铁誓言;它更是采风之歌,诞生于创作者深入前线的生命体验。
“身上是边关的雪花,眼中是故乡的桃花——正是这巨大的反差与战士纯粹的家国情怀,才撞击出艺术的火花。”黄江伟强调,经典的力量从来根植于土地深处。
在看到邬老在92岁之际续写的《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黄江伟同样读出了三重深意——
这首先是一曲“感怀的歌”。“当小战士在歌词中‘重回’故里,目睹盛世繁华,恰如邬大为回乡。这是两代人对‘盛世如你所愿’的深沉共鸣。”黄江伟认为,续作以歌词为舟,这是邬老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心愿。
这也是一封宁波递给世界的“和平的歌”。今年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作中“钢枪守护桃花”的意象,与时代脉搏深度契合。“我们不畏战,但永祈和平。”黄江伟说。
最为珍贵的是,在征集活动启动后,新作更是已经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众筹的歌”。黄江伟认为,从谱曲到演绎,从媒体传播到公众互动,它已超越个人创作,成为一场致敬经典的城市文化行动。

2013年,周大风在宁波北仑寓所弹琴。所使用的钢琴系旅居美国的十几个学生合赠,他们是抗战时期周大风在江西赣州中华儿童新村天才班的学生。周山涓摄
宁波,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
黄江伟列出一串闪光的名字:包玉刚当初发问,“我能不能为宁波建一所大学?”于是便催生了宁波大学;“钢琴奶奶”莫志蔚透露心愿,“能不能让十架公共钢琴摆在宁波街头?”,于是心愿便成为现实;当下邬大为许下“再次唱响桃花歌”的夙愿后,一座城市为此展开爱心接力……“在宁波,‘心有所愿,共筑必圆’从来不是口号。”黄江伟说。

“钢琴奶奶”莫志蔚。资料图
不仅如此,从音乐之城的建设来看,近十年,宁波在研究成果转换、纪念空间构建、纪念活动举行、集体亮相活动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厚的积淀。比如姚关荣、王惠然等已故甬籍音乐名家魂归故里,落葬“音乐宁波帮纪念园”,葛朝祉、周大风先生百年诞辰音乐会等相继举办……情怀之深,才是宁波音乐界乃至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的重要原因。
在黄江伟看来,这座城市早已为每一份深情备好土壤。从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团队,到宁波十大公益项目之一的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免费为浙东地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安葬,“邬大为老师所想写的、所盼望,其实宁波已经有人在做了很久很久。”
也正因如此,经典在甬城流传,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座城以文明为壤、以乡情为脉,为所有朴素心愿照亮前路的温暖。
新闻链接: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