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世博时空”里的惊鸿一瞥
2025-07-15 08:31:38 稿源: 潮新闻  

走进大阪世博会,就像闯进了一个微缩版的世界。

15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超1000万参观者涌入,在这个“世博时空”,语言肤色迥异,文化千差万别,那人们如何建立沟通,传递心意?

答案或许有千千万,在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上,我们看见了另一种回答。

当智能仿生手弹起钢琴,馆内响起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各国观众情不自禁地哼唱;当中日儿童牵手同唱《梦想天堂》,语言在这一刻没有隔阂;书法家在竹简上写下“明月何曾是两乡”,海外华人红了眼眶……

短短三天的“浙江周”,给世界留下惊鸿一瞥。有惊艳场面与满堂喝彩,也有诸多感动和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宏大叙事,他们就铺展在眼前,清晰而具象。

大阪世博园 记者 何泠瑶 摄

一台戏的出彩密码

世博园里,最受欢迎的场馆是谁?这恐怕见仁见智。

显然,各国都想尽办法博人气。大排长龙的科威特馆,让人一睹沙漠星空奇景,高达馆搬来17米高的巨型高达模型,法国馆以华丽时尚出圈,引来拍照打卡无数。

与世界同登一个舞台,共演一出戏,怎么样才唱得出彩?浙江,有自己的思考。

“文娜,快从树上下来吧!”中国馆“浙江周”上,一出儿童戏剧正在上演,台上的杭州孩子灵动雀跃,台下日本儿童看得目不转睛,绽放出笑容。

《文娜从树上下来》表演 受访者供图

这一出中日合作音乐剧《文娜,快从树上下来》(下简称《文娜》),事关两座相隔2000公里的城市,是一次跨越了26年的再度上演。它的经典复现,也揭开了一段尘封情缘。

1999年,在一次杭州与歧阜友城交流活动上,杭州艺术学校20余名师生前往歧阜,和日本儿童一同出演《文娜》,收获了极大的欢迎,当地多家报纸刊登了演出盛况。

这出剧的参与者杭州人吴正山回忆,当时,音乐剧在杭州还很少见。为了《文娜》的上演,杭州艺校专门招生办了音乐剧班,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文娜》。剧本改编自日本小说,由中日文化界合力创作编排。

26年前,第一次赴日演出,杭州孩子们接受大半年的练习,一边学日语、一边练剧目,克服了语言的障碍;26年后,在世博会首秀,杭州艺校的孩子紧张又兴奋,不仅练了日语,还视频连线和日本孩子交流。

令人感动的是,得知这出剧在世博会复演,一位歧阜的舞台灯光师浅野公藏给记者发来一封手写信,回忆起当年场景:初次见面,中国孩子友好地打招呼,努力地融入舞台。年逾七十的他说:“我很想去一趟杭州”。

如今,《文娜》频频登上了中日重要外交场合。“我们选它在世博表演,希望能促进中日青少年艺术交流。它是国际化的剧本,活泼易懂、表达了生命哲理,艺术是国际相通的语言。”杭州艺术学校副校长方炜说。

文化也许有差异,但情感没有隔阂,能唤起共鸣的作品,同样能大放光彩。

世博园的另一角落,一组巨幅《红楼梦》画作正在国际迎宾厅展出,人们驻足欣赏,赞叹画作的精工细作。

这一组4幅《黛玉进府》工笔重彩画,是来自宁波湖山艺术馆的收藏品。单幅尺寸长达2米、宽1.4米,笔触纤毫毕现,色彩浓丽庄重,由旅日华侨画家黄稚创作。

绘画《黛玉进府》 受访者供图

在画作前观赏良久,名古屋艺术大学校长来住尚彦被深深感动:“约300年前,中国就有如“黛玉葬花”的细腻情感表达,日本民族爱樱花,却少有作品刻画人物对花开花落的情感。这幅作品让人惊叹。”

这组画凭什么能上世博?宁波湖山艺术馆馆长、画作策划人胡海平说:“《红楼梦》是世界级的艺术,这组绘画是《红楼梦》传播与艺术再造的载体,我们想以健康蓬勃、华丽向上的女性形象,重构古典美学表达,找到情感共鸣点。”

走在世博园里,点点滴滴都充满了“人同此心”的共振,其中不乏来浙江的智慧。

比如,中国馆外立面的诗词,由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书写,取材自汉文化圈共通的古籍经典,让亚洲观众颇感亲切;被称赞“简约大方”的中国馆标志,灵感源自东西方文明的经典字体,也是美学的高峰。

“这些艺术响亮而自信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也回归了人们最本源的、最相通的审美。文明‘最大公约数’一旦产生,心和心之间的共鸣就顺应而生。”负责中国馆视觉标识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俞佳迪说。

两杯茶的共处之道

世博会上,各家场馆大秀奇珍异宝、明星产品的场面,已并不鲜见。今年,许多国家都带来了一样东西:茶。

宇治茶、径山茶、英国红茶……摆到同一张桌上,难免有人问谁更好?对这个问题,在世博会,我们听见了另一种声音。

以茶闻名的两大国,中国茶与日本茶,找到了两杯茶的共处之道。

宋代点茶表演 受访者供图

取茶盏中的碾茶,以沸水点冲,茶筅轻轻击拂,国家二级茶艺师周颖身着宋代服饰,表演径山茶宴中的煎汤点茶,她在抹茶沫写下“径山”二字,围观人群里发出了惊叹。

“我认识这两个字!第一次看到来自中国径山的点茶,抹茶太细腻了。”日本观众庆子和记者说,自己喜欢茶道60年了,在她心目中,径山茶的地位很高。

周颖说,径山禅茶文化闻名于世,径山因生态环境优良,孕育出来的茶品口感鲜爽,深得日本茶友认可;而日本茶道技艺精湛,保留了千年前的中国饮茶方式,“我们一直在互相学习,并肩而行。”

浙江的茶文化惊艳亮相,还得到另一位来宾——日本静冈县副知事平木省的注意。开幕式上,平木省特意抽出时间,把静冈与浙江的缘分娓娓道来。

“静冈县和浙江省是两国茶的代表。约800年前,圣一国师从径山寺将茶种带回日本,在静冈的山地间播种,这是静冈茶的开始。之后,两地民间交流一直继续。”平木省说。

当世界还在争论,究竟哪里的茶更好,中日两大茶文化的代表性地域,浙江与静冈,已开始合作互鉴,寻找共赢之道。

径山茶园 受访者供图

八百年前,浙江与静冈因茶结缘。现今,静冈成了全日本最大产茶地,许多静冈企业看中浙江的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将茶产业投向了“浙”里,寻求更深一度的合作。

1994年,全球绿茶无糖茶饮料生产领头企业——株式会社伊藤园在长达1年的认真考察后,跑遍了浙江各地,最终选择与宁波余姚市茶场合资,成立宁波舜伊茶业有限公司。

“当时,伊藤园看中了这里的人文优势和生态环境,茶叶品质好。我们缺少自动化生产设备,他们带来了新烘焙机、采茶设备。公司以余姚的茶园作原产地,还带动了茶农增收。”何中伟说。

如今,宁波舜伊茶业一年生产数千吨花茶饮品,多数出口日本,很受年轻人欢迎。前不久,何中伟刚去拜访了静冈茶企业。“静冈茶产业集中,在机械自动化方面,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

两杯茶之间,并非注定是一场比拼,也能是互促共荣,是星光互耀。

如今,日本茶友会来径山求学问道;静冈举办的世界茶叶节,浙江都有代表参加;多家静冈茶企来到浙江,开启了投资之旅。2024年,浙江与日本之间的茶叶贸易额约4400万元。

如今,两地的合作,从茶延伸到了更多领域。目前,铃与和雅马哈等静冈代表性企业都在浙江投资。今年六月,静冈县政府代表到访浙江,双方签署了推动初创企业发展的备忘录,旨在激发更多经济活力。

“我们缔结友好关系的40多年来,在经济、旅游、文化、医疗等各领域加深了交流,促进了经验的共享和互相的理解,期待两地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平木省说。 

一份送给未来的礼物

跨越了近200年的世博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秀场。

这届世博会的主题,颇为契合当下人们的心境与思考:“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

未来是什么模样?在世博会上,或许能找到一个个未来社会的缩影。“浙江周”上,也有一份送给未来的礼物。

在这三天里,浙江科技圈的“小龙”、IT名企、科创强队纷纷亮相,各家轮番上阵推介技术,乐此不疲地演示产品,这个规模阵仗,颇有些科幻片的场面。

不过,细看浙江带来的展品,它们不止是新技术、新方案,也不单单是来秀肌肉和博眼球。

人们围观机器人和机器狗 记者 何泠瑶 摄

“机器人在售卖了吗?多少钱一个?”在中国馆引起全场围观的人形机器人,收到观众好奇的发问。在他们眼中,这似乎是遥远的科幻,还停留在实验室里。

宇树科技市场部经理谢诗羽说,我们的产品已经走入国际市场,日本是重要市场之一。基于开源的技术,许多高校和企业会做机器人的二次开发,并和我们交流合作。

开幕式阶段性结束后,几位日方政府代表没有离场,坚持要听完强脑科技的推介,再做进一步沟通,还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我们有领先的脑机接口技术,日本在脑科学等领域也有深厚实力,我们期待借‘浙江周’机会和日本碰撞出火花,和先进的实验室、政府和企业进行互动,把技术从实验室里带出来,产生真实世界的影响。”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说。

人机共创书法展演 受访者 供图

站上世界舞台的浙江,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思索:“开源”的技术里,有开放的态度;共享的方案里,是共治的决心。

绿色低碳,是世博会一大核心议题。“浙江周”上,白马湖实验室展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在场嘉宾的高度评价。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介绍,我们正在推动构建“海-陆协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可以为全球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提供能源低碳转型新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这次来日本,我们还会在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召开交流会,推动与能源相关机构的深度交流,共谋绿色发展。”高翔说,如今我们与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共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发平台,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领域。

在看了科技企业推介之后,日中经济贸易中心理事长池田稔很有感触:“浙江信息产业的发展迅速,企业拥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开发能力;我希望日本与浙江利用相关技术,共同开拓产业的未来。”

关于未来,“浙江周”上还有更多的想象:走入VR空间,探索光年之外的地外文明奇观;潜入深海捕获可再生的塑料粒子,诠释蓝色生命循环;用“一扫多查”医疗AI技术,同时筛查多种癌症……多样的技术,向世人勾勒着未来生活。

在“世博时空”里,差异深处藏着共性,缝隙中生长着连结,这也是“浙江周”上,我们得到的有益启示。

在世界出现逆全球化的当下,却抵挡不住人心的世界大同。一种多元化的共生共存,或许就是未来的模样。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世博时空”里的惊鸿一瞥

稿源: 潮新闻 2025-07-15 08:31:38

走进大阪世博会,就像闯进了一个微缩版的世界。

15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超1000万参观者涌入,在这个“世博时空”,语言肤色迥异,文化千差万别,那人们如何建立沟通,传递心意?

答案或许有千千万,在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上,我们看见了另一种回答。

当智能仿生手弹起钢琴,馆内响起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各国观众情不自禁地哼唱;当中日儿童牵手同唱《梦想天堂》,语言在这一刻没有隔阂;书法家在竹简上写下“明月何曾是两乡”,海外华人红了眼眶……

短短三天的“浙江周”,给世界留下惊鸿一瞥。有惊艳场面与满堂喝彩,也有诸多感动和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宏大叙事,他们就铺展在眼前,清晰而具象。

大阪世博园 记者 何泠瑶 摄

一台戏的出彩密码

世博园里,最受欢迎的场馆是谁?这恐怕见仁见智。

显然,各国都想尽办法博人气。大排长龙的科威特馆,让人一睹沙漠星空奇景,高达馆搬来17米高的巨型高达模型,法国馆以华丽时尚出圈,引来拍照打卡无数。

与世界同登一个舞台,共演一出戏,怎么样才唱得出彩?浙江,有自己的思考。

“文娜,快从树上下来吧!”中国馆“浙江周”上,一出儿童戏剧正在上演,台上的杭州孩子灵动雀跃,台下日本儿童看得目不转睛,绽放出笑容。

《文娜从树上下来》表演 受访者供图

这一出中日合作音乐剧《文娜,快从树上下来》(下简称《文娜》),事关两座相隔2000公里的城市,是一次跨越了26年的再度上演。它的经典复现,也揭开了一段尘封情缘。

1999年,在一次杭州与歧阜友城交流活动上,杭州艺术学校20余名师生前往歧阜,和日本儿童一同出演《文娜》,收获了极大的欢迎,当地多家报纸刊登了演出盛况。

这出剧的参与者杭州人吴正山回忆,当时,音乐剧在杭州还很少见。为了《文娜》的上演,杭州艺校专门招生办了音乐剧班,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文娜》。剧本改编自日本小说,由中日文化界合力创作编排。

26年前,第一次赴日演出,杭州孩子们接受大半年的练习,一边学日语、一边练剧目,克服了语言的障碍;26年后,在世博会首秀,杭州艺校的孩子紧张又兴奋,不仅练了日语,还视频连线和日本孩子交流。

令人感动的是,得知这出剧在世博会复演,一位歧阜的舞台灯光师浅野公藏给记者发来一封手写信,回忆起当年场景:初次见面,中国孩子友好地打招呼,努力地融入舞台。年逾七十的他说:“我很想去一趟杭州”。

如今,《文娜》频频登上了中日重要外交场合。“我们选它在世博表演,希望能促进中日青少年艺术交流。它是国际化的剧本,活泼易懂、表达了生命哲理,艺术是国际相通的语言。”杭州艺术学校副校长方炜说。

文化也许有差异,但情感没有隔阂,能唤起共鸣的作品,同样能大放光彩。

世博园的另一角落,一组巨幅《红楼梦》画作正在国际迎宾厅展出,人们驻足欣赏,赞叹画作的精工细作。

这一组4幅《黛玉进府》工笔重彩画,是来自宁波湖山艺术馆的收藏品。单幅尺寸长达2米、宽1.4米,笔触纤毫毕现,色彩浓丽庄重,由旅日华侨画家黄稚创作。

绘画《黛玉进府》 受访者供图

在画作前观赏良久,名古屋艺术大学校长来住尚彦被深深感动:“约300年前,中国就有如“黛玉葬花”的细腻情感表达,日本民族爱樱花,却少有作品刻画人物对花开花落的情感。这幅作品让人惊叹。”

这组画凭什么能上世博?宁波湖山艺术馆馆长、画作策划人胡海平说:“《红楼梦》是世界级的艺术,这组绘画是《红楼梦》传播与艺术再造的载体,我们想以健康蓬勃、华丽向上的女性形象,重构古典美学表达,找到情感共鸣点。”

走在世博园里,点点滴滴都充满了“人同此心”的共振,其中不乏来浙江的智慧。

比如,中国馆外立面的诗词,由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书写,取材自汉文化圈共通的古籍经典,让亚洲观众颇感亲切;被称赞“简约大方”的中国馆标志,灵感源自东西方文明的经典字体,也是美学的高峰。

“这些艺术响亮而自信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也回归了人们最本源的、最相通的审美。文明‘最大公约数’一旦产生,心和心之间的共鸣就顺应而生。”负责中国馆视觉标识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俞佳迪说。

两杯茶的共处之道

世博会上,各家场馆大秀奇珍异宝、明星产品的场面,已并不鲜见。今年,许多国家都带来了一样东西:茶。

宇治茶、径山茶、英国红茶……摆到同一张桌上,难免有人问谁更好?对这个问题,在世博会,我们听见了另一种声音。

以茶闻名的两大国,中国茶与日本茶,找到了两杯茶的共处之道。

宋代点茶表演 受访者供图

取茶盏中的碾茶,以沸水点冲,茶筅轻轻击拂,国家二级茶艺师周颖身着宋代服饰,表演径山茶宴中的煎汤点茶,她在抹茶沫写下“径山”二字,围观人群里发出了惊叹。

“我认识这两个字!第一次看到来自中国径山的点茶,抹茶太细腻了。”日本观众庆子和记者说,自己喜欢茶道60年了,在她心目中,径山茶的地位很高。

周颖说,径山禅茶文化闻名于世,径山因生态环境优良,孕育出来的茶品口感鲜爽,深得日本茶友认可;而日本茶道技艺精湛,保留了千年前的中国饮茶方式,“我们一直在互相学习,并肩而行。”

浙江的茶文化惊艳亮相,还得到另一位来宾——日本静冈县副知事平木省的注意。开幕式上,平木省特意抽出时间,把静冈与浙江的缘分娓娓道来。

“静冈县和浙江省是两国茶的代表。约800年前,圣一国师从径山寺将茶种带回日本,在静冈的山地间播种,这是静冈茶的开始。之后,两地民间交流一直继续。”平木省说。

当世界还在争论,究竟哪里的茶更好,中日两大茶文化的代表性地域,浙江与静冈,已开始合作互鉴,寻找共赢之道。

径山茶园 受访者供图

八百年前,浙江与静冈因茶结缘。现今,静冈成了全日本最大产茶地,许多静冈企业看中浙江的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将茶产业投向了“浙”里,寻求更深一度的合作。

1994年,全球绿茶无糖茶饮料生产领头企业——株式会社伊藤园在长达1年的认真考察后,跑遍了浙江各地,最终选择与宁波余姚市茶场合资,成立宁波舜伊茶业有限公司。

“当时,伊藤园看中了这里的人文优势和生态环境,茶叶品质好。我们缺少自动化生产设备,他们带来了新烘焙机、采茶设备。公司以余姚的茶园作原产地,还带动了茶农增收。”何中伟说。

如今,宁波舜伊茶业一年生产数千吨花茶饮品,多数出口日本,很受年轻人欢迎。前不久,何中伟刚去拜访了静冈茶企业。“静冈茶产业集中,在机械自动化方面,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

两杯茶之间,并非注定是一场比拼,也能是互促共荣,是星光互耀。

如今,日本茶友会来径山求学问道;静冈举办的世界茶叶节,浙江都有代表参加;多家静冈茶企来到浙江,开启了投资之旅。2024年,浙江与日本之间的茶叶贸易额约4400万元。

如今,两地的合作,从茶延伸到了更多领域。目前,铃与和雅马哈等静冈代表性企业都在浙江投资。今年六月,静冈县政府代表到访浙江,双方签署了推动初创企业发展的备忘录,旨在激发更多经济活力。

“我们缔结友好关系的40多年来,在经济、旅游、文化、医疗等各领域加深了交流,促进了经验的共享和互相的理解,期待两地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平木省说。 

一份送给未来的礼物

跨越了近200年的世博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秀场。

这届世博会的主题,颇为契合当下人们的心境与思考:“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

未来是什么模样?在世博会上,或许能找到一个个未来社会的缩影。“浙江周”上,也有一份送给未来的礼物。

在这三天里,浙江科技圈的“小龙”、IT名企、科创强队纷纷亮相,各家轮番上阵推介技术,乐此不疲地演示产品,这个规模阵仗,颇有些科幻片的场面。

不过,细看浙江带来的展品,它们不止是新技术、新方案,也不单单是来秀肌肉和博眼球。

人们围观机器人和机器狗 记者 何泠瑶 摄

“机器人在售卖了吗?多少钱一个?”在中国馆引起全场围观的人形机器人,收到观众好奇的发问。在他们眼中,这似乎是遥远的科幻,还停留在实验室里。

宇树科技市场部经理谢诗羽说,我们的产品已经走入国际市场,日本是重要市场之一。基于开源的技术,许多高校和企业会做机器人的二次开发,并和我们交流合作。

开幕式阶段性结束后,几位日方政府代表没有离场,坚持要听完强脑科技的推介,再做进一步沟通,还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我们有领先的脑机接口技术,日本在脑科学等领域也有深厚实力,我们期待借‘浙江周’机会和日本碰撞出火花,和先进的实验室、政府和企业进行互动,把技术从实验室里带出来,产生真实世界的影响。”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说。

人机共创书法展演 受访者 供图

站上世界舞台的浙江,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思索:“开源”的技术里,有开放的态度;共享的方案里,是共治的决心。

绿色低碳,是世博会一大核心议题。“浙江周”上,白马湖实验室展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在场嘉宾的高度评价。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介绍,我们正在推动构建“海-陆协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可以为全球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提供能源低碳转型新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这次来日本,我们还会在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召开交流会,推动与能源相关机构的深度交流,共谋绿色发展。”高翔说,如今我们与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共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发平台,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领域。

在看了科技企业推介之后,日中经济贸易中心理事长池田稔很有感触:“浙江信息产业的发展迅速,企业拥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开发能力;我希望日本与浙江利用相关技术,共同开拓产业的未来。”

关于未来,“浙江周”上还有更多的想象:走入VR空间,探索光年之外的地外文明奇观;潜入深海捕获可再生的塑料粒子,诠释蓝色生命循环;用“一扫多查”医疗AI技术,同时筛查多种癌症……多样的技术,向世人勾勒着未来生活。

在“世博时空”里,差异深处藏着共性,缝隙中生长着连结,这也是“浙江周”上,我们得到的有益启示。

在世界出现逆全球化的当下,却抵挡不住人心的世界大同。一种多元化的共生共存,或许就是未来的模样。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