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轨道交通8号线启用,恢复正常通行的丽园北路完成优化升级,本月正式加入“绿波带”行列。“这条路天天走,感觉最近快了不少,才发现这里也启用了‘绿波’。”每日通勤必经此路的李先生切身感受到了速度的提升,在社交媒体上为宁波交警点赞。
“‘绿波带’是对‘信号灯多点控制技术’的一种形象化表述。我们宁波在信号灯控制路口服务水平这方面,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宁波交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实际的通行效率。
南环高架作为市民上下班的主要通道之一,一度面临“堵堵堵”的难题。宁波交警对高架下面的环城南路进行改造并启用“绿波带”,以此来平衡上下两条道路的车流量。一经启用,就出现了“早高峰地面道路比高架快”的“稀奇事”。
市民王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环城南路“绿波带”启用前,尽管知道高架车多,也只能去“添堵”。后来,他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绿波’后,地面道路通行速度快了,哪条不堵就走哪条。”
继环城南路用“绿波”成功“加速”后,这一模式被陆续复制到机场路、北环路等主干道上。市民上下班的脚步因此“轻快”不少:在“绿波”的加持下,中心城区道路平均车速可达46公里/小时,其中主干道平均车速提升20%~30%。此外,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下降约10%,早晚高峰拥堵时长明显缩短。
宁波交警相关负责人表示,“绿波带”不仅是甬城交通迭代升级的见证者,也是基层治理从经验走向数据、从末端转向源头的缩影。
2013年,宁波中心城区首批14条“绿波带”面世,至2016年时已扩展到68条。在随后的五年里,由于出行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有的“绿波带”难以适应新形势,效果逐步减弱。
这些年,随着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最新交管技术为“绿波带”注入“智慧”实现效能跃迁。如今的道路,变得更加“聪明”,能根据实际车流及时调整“绿波”车速。并且,每段路还不一样,减少了“断点”,为有限的交通资源插上高效运转的翅膀。
今年,“绿波带”建设再次被列入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宁波交警部门再接再厉,将交通设施管理理念由“规模扩张”转向“精准投放”,优先保障交通乱点、堵点治理,持续优化、新增一批“绿波带”,进一步推动“绿色长龙”快速成型、“智慧路网”格局加快形成。
宁波交警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绿波带”366条,总里程近960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就有159条,总里程近330公里,已覆盖过半的信号灯交叉口。众多“绿波带”交织在一起,由“线”变“网”,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重点片区市民率先享受这一交通出行“红利”。
为民服务的初心,正转化为万千出行者可感可及的幸福。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超80%的驾驶员对“绿波带”效果表示满意,尤其是通勤族反馈“堵车焦虑”减少。《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市“交通健康指数”蝉联全国同类城市榜首。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閤元成胡康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