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奉化区西坞街道金峨村村史馆计划重新布展,该村“老花匠”邬如丰充满期待。他拿起一件“宝贝”,准备捐给村里,为“扩容升级”后的村史馆添彩。“这是一把直铲,已经跟了我40多年。”
邬如丰今年60岁,从事花木种植销售已有47年。“村史馆建于2015年,展陈了不少老物件。”他说,那里是游客了解金峨村的窗口,也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老物件中忆乡愁
金峨村村史馆古色古香,进入大门后一扇精美的屏风映入眼帘。屏风周边设有“民风廊”“善行义举榜”“老农具风采”等展区,总面积约500平方米。
记者在该馆“打卡”时,恰逢村党支部书记周开元与村史馆管理员商量展馆布展计划。
周开元说,村民在村史馆里搭了一个T台,“栽”了一棵仿真樱花树,还放置了花木种植户使用过的农具。

在大棚里忙碌的花农。(通讯员供图)
记者看到,该展区陈列的农具有修剪花木用的剪刀、锯子,有嫁接专用的刀具,还有种植苗木用的锄头。看着它们,记者眼前浮现出花农辛勤劳作的场景。
金峨村是宁波有名的花木村,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从事花木种植销售的农户有200余户。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花木产业兴起以来,该村成立花木经营公司、创办茶花基地等,形成了一条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产业链。
“村民种植的花木超过30种,包括罗汉松、茶花、红花檵木等。”周开元指了指村史馆里的老农具说,40多年来,它们见证了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也见证了金峨村花木产业转型发展。

村史馆老农具展区。 (陈章升段凌云摄)
铺就“花”样共富路
产业的发展不会一路平坦。长期以来,金峨村花农习惯了粗放式栽培模式,将花木种在山上,任其“土生土长”,缺乏精细管护和创新意识。
“村里多年生的茶花,每株只卖20多元,可到了金华花农手里,嫁接成为四季茶花,小小一盆就能卖二三百元。”看着村史馆里的老农具,邬如丰感触颇多,“大家意识到,要打破原有产业瓶颈,走出新的发展之路。”
在村干部带领下,金峨村花农拉开了村庄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大幕。近年来,他们不仅外出“取经”,还一改传统花木栽培模式,通过“容器苗”节约土地资源,降低人工成本。
“让老农具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大家的经营思路也在转变。”今年63岁的资深花农周国宝介绍,这几年,金峨村努力做好花木产业“数字+”文章。金峨村产业发展的脚步不止于此。近年来,该村加快引入新业态,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实现乡村振兴与青年人才的“双向奔赴”。
“今年,在村里创业的‘新农人’建起一座花园餐厅、一个窑炉面包房。游客在那里不仅能欣赏苗木,还能品尝特色美食。”看到村里的新变化,周国宝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如何整合金峨村农文旅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周开元在村史馆内散步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过去十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攀升,许多村民的收入也翻了一番。站在新的起点上,产业创新发展步伐要加快,金峨村村史也亟待我们谱写新篇章。”他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据了解,金峨村计划整合线下资源打造一座“数字村史馆”,在网上传递“乡村好声音”,展现产业融合新风貌、乡村新风采,让前来打卡的游客网游“美丽金峨”,也让在外闯荡的村民“掌上寄乡愁”。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陈章升 通讯员段凌云景士杰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