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三星堆人搬去哪?策展人解读古蜀文明密码
2025-08-03 07:08:1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王方在讲座中。

上周开展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俨然已成宁波暑期“顶流”特展,展厅前“S”形的入场队伍、文创售卖区络绎不绝的人群从各方面彰显这场展览的火爆。

8月2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做客宁波博物馆东方讲坛,以“吉金万里”总策展人的身份,结合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考古发现,为宁波观众解读古蜀文明密码。

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被认为是古蜀国在三星堆没落后的“落脚点”,王方全程参与了金沙遗址的发掘,对古蜀文明及整个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

8月2日,展厅文创店里的人流。

1

巴蜀:从文献到实物

“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以前,四川盆地主要生活着巴与蜀两个族群。蜀人以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为核心,巴人则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的重庆及川东地区。”

王方提示我们,在中国早期文献中,可见诸多与巴、蜀有关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甲骨文中记载“蜀”的卜辞约70条,内容包括殷商与蜀人间的战争、联系、友好往来各方面,代表蜀文化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存在,或像网友推测的外星文明,而始终存在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版图中。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最初发现了2个‘祭祀坑’,2019年来又新发现了6个‘祭祀坑’,可谓一醒惊天下,重醒再惊天下。”

随着科技的进步,2019年来三星堆的考古可以说是在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下展开,各种直播、第一时间的镜头记录实现“全民考古”,结合文创周边的走红,三星堆的热度达到空前水平。“很高兴看到这个展览在宁波非常火,大家愿意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来看展。”王方说。

据她介绍,迄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8个“祭祀坑”,共出土人头像、面具、神树、神坛、动物形器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的青铜器数千件,呈现出和中原文化非常不一样的特征,可以说是古蜀王国神权与王权并重的生动再现。

“三星堆遗址的动物和人形器具特别多,从青铜材质和大小上,可以知道并不是戴在脸上的实用器,而是他们的祭祀对象,表现他们对神灵的崇拜。”

在三星堆发现的青铜人头像共有几百件,没有一个造型完全一样,“我们认为,他们代表三星人人群的整体头像和发型。”这次观众可以在宁波展厅看到2个青铜人头像和1件青铜面具,是其中的代表。

“最近几年,三星堆出土了好几个‘神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祭祀的场面。这些‘神坛’里的‘神职人员’顶着尊、踏着罍与天地神灵沟通,承担独特的作用。”

2

金沙遗址:三星堆人的去处

公元前1100年左右,三星堆神庙里的祭祀供品及用品突然被损坏、烧毁、集中埋藏,最终以8个“祭祀坑”这种独特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其背后有怎样的历史史实?是政变、战争、洪水,还是外来者入侵致灭亡,让他们发生战略转移,或是迁都行为?

王方表示,后一个问题于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区西北发现的金沙遗址得到了解答,从那之后,独具个性的三星堆不再孤独。

金沙遗址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区域布局清晰、功能明确,也出土了大量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遗物。

全程参与金沙遗址发掘的王方表示,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在器类、风格和功用上与三星堆非常相似,也有黄金面具,三星堆遗址的金杖和金沙遗址金冠带上有着同样的纹饰,展示它们明确的承续关系。

与此同时,金沙遗址还发现了集中的公共墓地以及宫殿、居址,可以看到其建筑功能分区受到周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为在宁波讲座,王方特意提及了昔日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饰与河姆渡遗址双鸟舁日蝶形器的“标识”之争。

2005年,国家文物局征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双鸟舁日与太阳神鸟(呈四鸟绕日图像)同时进入“决赛圈”,最后太阳神鸟胜出。

“当时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双鸟朝阳’何以不敌‘四鸟绕日’。”提及往事,王方唯余一笑,“虽然说‘双鸟朝阳’在时间上比‘四鸟绕日’早四千年,但是因为‘四鸟绕日’是圆形的,天生有个logo的样子,造型更加精炼简洁,有较好的徽识特征。”

后来,“四鸟绕日”还成了成都城市形象的标识。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真正意义上的镇馆之宝,永远不出馆,这次来宁波的是一件复制品。大家有机会去成都,可以去金沙遗址现场看这件文物。”王方说。

3

西南地区“行走的青铜史诗”

如果说三星堆、金沙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第一个高峰,那么云南地区就是第二个高峰。

该地区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夏商,至西汉达到鼎盛,尤以滇中地区的考古发现最集中。

“滇中地区以滇池盆地为中心,结合文献和考古发现可知,该区域曾是滇人的活动范围。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墓地中均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不仅集中体现了本土青铜文化的繁盛,更用高超的写实技艺为我们保留了2000多年前滇人祭祀、战争、贸易、生产、生活以及对外交流的生动场景,堪称‘青铜铸就的无声史书’。”

王方再次提醒大众,这个展览的策展思路不只是古蜀文明,也包括云南和黔桂地区的青铜文化,展现的是整个西南地区“行走的青铜史诗”,里面有许多文物首次面世,前所未见,从考古工地新鲜出土,十分珍贵。

得知该展在宁波博物馆开展10天,观众已超过3万人次,作为总策展人,王方非常欣慰,表示“欢迎大众跨越山海,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青铜文明之约”。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黄银凤 通讯员 项聪颖 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三星堆人搬去哪?策展人解读古蜀文明密码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8-03 07:08:15

王方在讲座中。

上周开展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俨然已成宁波暑期“顶流”特展,展厅前“S”形的入场队伍、文创售卖区络绎不绝的人群从各方面彰显这场展览的火爆。

8月2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做客宁波博物馆东方讲坛,以“吉金万里”总策展人的身份,结合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考古发现,为宁波观众解读古蜀文明密码。

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被认为是古蜀国在三星堆没落后的“落脚点”,王方全程参与了金沙遗址的发掘,对古蜀文明及整个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

8月2日,展厅文创店里的人流。

1

巴蜀:从文献到实物

“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以前,四川盆地主要生活着巴与蜀两个族群。蜀人以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为核心,巴人则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的重庆及川东地区。”

王方提示我们,在中国早期文献中,可见诸多与巴、蜀有关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甲骨文中记载“蜀”的卜辞约70条,内容包括殷商与蜀人间的战争、联系、友好往来各方面,代表蜀文化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存在,或像网友推测的外星文明,而始终存在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版图中。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最初发现了2个‘祭祀坑’,2019年来又新发现了6个‘祭祀坑’,可谓一醒惊天下,重醒再惊天下。”

随着科技的进步,2019年来三星堆的考古可以说是在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下展开,各种直播、第一时间的镜头记录实现“全民考古”,结合文创周边的走红,三星堆的热度达到空前水平。“很高兴看到这个展览在宁波非常火,大家愿意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来看展。”王方说。

据她介绍,迄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8个“祭祀坑”,共出土人头像、面具、神树、神坛、动物形器等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的青铜器数千件,呈现出和中原文化非常不一样的特征,可以说是古蜀王国神权与王权并重的生动再现。

“三星堆遗址的动物和人形器具特别多,从青铜材质和大小上,可以知道并不是戴在脸上的实用器,而是他们的祭祀对象,表现他们对神灵的崇拜。”

在三星堆发现的青铜人头像共有几百件,没有一个造型完全一样,“我们认为,他们代表三星人人群的整体头像和发型。”这次观众可以在宁波展厅看到2个青铜人头像和1件青铜面具,是其中的代表。

“最近几年,三星堆出土了好几个‘神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祭祀的场面。这些‘神坛’里的‘神职人员’顶着尊、踏着罍与天地神灵沟通,承担独特的作用。”

2

金沙遗址:三星堆人的去处

公元前1100年左右,三星堆神庙里的祭祀供品及用品突然被损坏、烧毁、集中埋藏,最终以8个“祭祀坑”这种独特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其背后有怎样的历史史实?是政变、战争、洪水,还是外来者入侵致灭亡,让他们发生战略转移,或是迁都行为?

王方表示,后一个问题于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区西北发现的金沙遗址得到了解答,从那之后,独具个性的三星堆不再孤独。

金沙遗址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区域布局清晰、功能明确,也出土了大量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遗物。

全程参与金沙遗址发掘的王方表示,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在器类、风格和功用上与三星堆非常相似,也有黄金面具,三星堆遗址的金杖和金沙遗址金冠带上有着同样的纹饰,展示它们明确的承续关系。

与此同时,金沙遗址还发现了集中的公共墓地以及宫殿、居址,可以看到其建筑功能分区受到周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为在宁波讲座,王方特意提及了昔日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饰与河姆渡遗址双鸟舁日蝶形器的“标识”之争。

2005年,国家文物局征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双鸟舁日与太阳神鸟(呈四鸟绕日图像)同时进入“决赛圈”,最后太阳神鸟胜出。

“当时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双鸟朝阳’何以不敌‘四鸟绕日’。”提及往事,王方唯余一笑,“虽然说‘双鸟朝阳’在时间上比‘四鸟绕日’早四千年,但是因为‘四鸟绕日’是圆形的,天生有个logo的样子,造型更加精炼简洁,有较好的徽识特征。”

后来,“四鸟绕日”还成了成都城市形象的标识。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真正意义上的镇馆之宝,永远不出馆,这次来宁波的是一件复制品。大家有机会去成都,可以去金沙遗址现场看这件文物。”王方说。

3

西南地区“行走的青铜史诗”

如果说三星堆、金沙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第一个高峰,那么云南地区就是第二个高峰。

该地区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夏商,至西汉达到鼎盛,尤以滇中地区的考古发现最集中。

“滇中地区以滇池盆地为中心,结合文献和考古发现可知,该区域曾是滇人的活动范围。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墓地中均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不仅集中体现了本土青铜文化的繁盛,更用高超的写实技艺为我们保留了2000多年前滇人祭祀、战争、贸易、生产、生活以及对外交流的生动场景,堪称‘青铜铸就的无声史书’。”

王方再次提醒大众,这个展览的策展思路不只是古蜀文明,也包括云南和黔桂地区的青铜文化,展现的是整个西南地区“行走的青铜史诗”,里面有许多文物首次面世,前所未见,从考古工地新鲜出土,十分珍贵。

得知该展在宁波博物馆开展10天,观众已超过3万人次,作为总策展人,王方非常欣慰,表示“欢迎大众跨越山海,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青铜文明之约”。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黄银凤 通讯员 项聪颖 文/摄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