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华国正在为居民公益理发。
“小波,今天身体还好吗?我算了算日子,你的头发该理了。顺便帮你擦个身。”8月1日上午,家住鄞州区首南街道和顺家园的退役军人芦华国来到残障居民小波(化名)的家中,仔细询问他的生活需求。这样的场景和对话,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每天都在发生。
芦华国今年66岁。他19岁入伍,22岁退役后始终热心公益事业。自2016年入住和顺家园以来,芦华国更将公益融入日常生活,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播撒爱心种子。
从“头”做起,十年如一日守护银发尊严
“头发干净清爽了,人看着也精神。”平时,芦华国总念叨着这句话。
芦华国的理发手艺是年轻时看书自学的。刚到部队那会儿,他便试着给战友理。四年的部队时光,芦华国的理发技艺也精进了许多。后来的几十年间,他经历了转业、创业、生病,理发这门手艺也被搁置了下来。
“我是从2016年底搬到和顺家园以后,才重新把理发这个技能‘捡’回来的。”芦华国回忆起自己的初衷,“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他们可能一年也理不了几次头发,加上小区周围理发店很少,我就想做些事来帮帮他们。”
和顺家园是鄞州区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小区,辖区住户多以低收入、困难群体为主,其中不乏高龄独居老人和残障群体。
从那时起,芦华国就带着他的剃头刀、电推剪,出现在了左邻右舍面前。到邻居家帮老人理发时,他还会把掉落一地的碎头发清理干净。这个细节,让老人直呼太暖心。
2023年2月,为众慈善服务工作室正式成立,芦华国成了理发小分队的一员,每周一在工作室为辖区高龄老人、残障居民以及低保低边户义务理发。
“我知道芦师傅今天在工作室,特意早上8点钟就到这里等他了。每次剪完,邻居都夸我年轻了好几岁呢!”今年80岁的查时珍是芦华国的“忠实粉丝”,每次提到芦华国,她总是赞不绝口。
最近天气炎热,在工作室排队理发的老人也多,为了不让他们久等,芦华国会提前跟老人沟通需求,力求剪得快、剪得好。细心的他,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芦华国经常一剪就是一上午,有时候居民见他在揉腰捏肩,就劝他停下来歇息一会儿,而他总是微笑着摆摆手,表示还需要为腿脚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等为这些人都理完了,自己再休息也不迟。

芦华国在照顾小波。
“响铃之约”,他是瘫痪儿的贴心好大哥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芦华国低头看了一眼手机,说了句“小波打来的电话,肯定有事找我,我马上过去”。挂了电话,他急匆匆往小波家赶去。这是他与小波的“响铃之约”。
2023年临近春节,芦华国接到了隔壁一幢居民曹菊芬的求助电话。原来,曹菊芬因病需要住院,瘫痪在床的儿子小波一时无人照顾。
令曹菊芬感动的是,芦华国没有任何犹豫便答应了帮忙。小波也当过兵,退役后生病受了伤,“或许是大家都有在部队的经历,我对小波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过年我一人在家也没要紧事,能帮一点是一点。”芦华国说。
他先是向曹菊芬详细了解了小波的口味,随后又根据小波偏胖的体型进行了食谱的调整。
一日三餐、荤素搭配,洗衣擦身、整理房间,芦华国足足照顾了21天。这些天,他既是“厨师”又是“护理员”,这份耐心和细心,让小波逐渐依赖上了这位“芦大哥”。
考虑到小波因瘫痪丧失了语言能力,芦华国便和小波做了约定:“需要帮忙,直接给我打电话。”只要一接到电话,芦华国就会直接上门查看情况。
这个特殊的“响铃之约”持续至今。每当手机铃声响起,芦华国总会放下手头的事情立即赶去。去年台风天,小波家窗户渗水,他冒雨前去处理;今年入夏,小波家空调不制冷,他联系物业帮着一起检修。曹菊芬说:“小波只要看见芦师傅来了,眼睛都会亮起来。他就像小波的‘应急按钮’,有他在,我很安心。”
芦华国总说,能帮就帮,都是顺手的事。当被问及坚持的理由时,他说:“当过兵的人,看见别人有困难不帮,心里过不去。”
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麻钧晢 王茜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