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惠家庭“组团”上门看望“共享奶奶”袁佩君。
在海曙区高桥镇君馨社区,有一支由13名社工、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组成的“共享儿女”服务队,守护着社区里25位高龄、独居或残疾的老人。“奶奶您好,我们来看您了。”服务队成员商婷等人走进社区独居老人家中,服务队里的医护人员熟练地拿出便携式检测设备,为老人量血压、测心率。
在宁波的各个社区里,这样的温暖场景处处可见。“共享奶奶”帮双职工家庭接孩子,“共享老师”“共享妈妈”为孩子们开设公益课堂,“共享理发师”定期为居民免费理发,“共享派送员”为特殊人群跑腿送货……这些“共享邻居”正在用行动打破现代都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智慧在现代社区焕发新的光彩。

“共享妈妈”刘威的“音符小精灵的魔法世界”课堂。
1
需求裂缝中,
“共享邻居”悄然生长
“共享邻居”的兴起,是对城市生活痛点的集体回应。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个体化生活的孤独脆弱与快节奏社会的互助刚需相互交织,孕育出一片滋养共享的土壤。
独居老人深藏的恐惧,催生了最朴素的共享模式。“摔倒后没人发现”是许多独居老人的心病,而“钥匙托管”“每日敲门”这些简单的举动,成了他们的“定心丸”。奉化区迎恩社区的“共享子女”项目团队,照着上门清单挨户开展细致入微的服务,把“妥帖”二字刻进了老人的心里。
双职工家庭的育儿难题,则让“共享奶奶”“共享老师”们有了施展的舞台。鄞州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64岁的袁佩君,从2019年起就带着“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她们是社区里的“宝藏邻居”,不仅照看放学后的孩子,辅导作业、组织课外活动也样样拿手。如今,这支队伍已守护过600多个孩子的童年。
在鄞州区首南街道堇天社区,音乐教师刘威发起的“共享妈妈”项目同样温暖。12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共享妈妈”组成专业团队,为孩子们提供贴心的托班服务;鄞州区下应街道文汇社区,美术教师刘晓瑭和其他居民化身为“共享老师”,接力为孩子们送上精彩课程,让社区活动室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鄞州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共享奶奶”在照顾社区里的孩子。
2
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区绽放新颜
在“共享邻居”的故事里,传统邻里文化在现代土壤中生长出新模样。
费孝通笔下的“差序格局”,在现代社区演变为“核心互助圈+外围协作圈”。“共享奶奶”“共享妈妈”们构成亲密的核心圈,而“外围协作圈”同样活跃:鄞州区下应街道多个村社“共享达人”,为辖区居民带来不同主题的达人市集;鄞州区白鹤街道周宿渡社区的“共享理发师”定期在活动室提供免费服务;鄞州区下应街道君睿名苑小区的“共享派送员”为行动不便者代买物品、取快递。这种模式既保留私人空间,又让互助高效暖心。
老一辈“欠人情要还”的观念,在年轻人中化为“等价交换”的默契。当邻居从“住在旁边的人”成为“帮过我的人”,社区便从居住空间变为“命运共同体”。
今年年初,“共享奶奶”袁佩君家迎来受惠家庭“组团”感恩,大家带着各地土特产做了桌家宴;“共享儿女”商婷走访时总给老人带水果,老人们也常塞给她一些吃的东西。这种温暖互动平衡了付出与回报,形成良性互助循环,让传统邻里文化的守望相助在现代社区焕发新彩。

海曙区高桥镇君馨社区,“共享儿女”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
3
“共享”不是乌托邦,
而是生活方式
“共享邻居”的实践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城市化的快节奏让邻里关系日渐疏离,为“共享”式互助的推广设下关卡。这种温暖的模式,既需要社区潜藏的广泛需求作为根基,更依赖邻里间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而孩子万一有磕碰等安全问题,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的顾虑。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多方携手编织保障网。社区可以通过邻里节、运动会,唤醒居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政府则需做好政策引导,用表彰与奖励点燃更多人参与的热情。更关键的是筑牢兜底防线——支持社区建立风险隔离机制与意外援助体系,让社区慈善公益基金在意外赔付中发挥作用,既护住“共享邻居”们滚烫的初心,也保障孩子和家长的权益。
但这些挑战,并未阻挡“共享邻居”的生长。未来的社区里,不需要人人都是“宝藏邻居”,但每个人都愿意拿出一点善意,像拼图一样共同组成温暖的图景。这种邻里互助的默契,正是“共享邻居”最珍贵的底色,也是“远亲不如近邻”最生动的诠释。
宁波晚报记者 马佳威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