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文化行|年糕博物馆 守护宁波人的舌尖乡愁
2025-08-16 08:5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双百”惠民行第三季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辉 实习生 王优悠 通讯员 金贤芳

  盛夏时节,虽非年糕生产旺季,但宁波江北慈城年糕产业园内热度不减,每周都有中小学生研学团队前来探访,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园内那座独特的慈城年糕博物馆。

  昨天(15日),在馆长许福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慈城年糕博物馆。这座总面积14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巧妙融合了传统工艺的史实记载与现代产业的制作展示。

  博物馆首层是现代年糕生产线的全景呈现,从原料仓库区、生粉制作区、蒸粉区、成型区,到真空包装区、灭菌区、打包出厂区,参观者可以直观地见证一粒米如何变为洁白如玉的年糕。

慈城年糕博物馆。本文图片 王佳辉/摄

  拾级而上,二层是年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以“诗意美食”“奇妙物语”“舌尖品味”三大篇章,将慈城年糕的历史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在“诗意美食”展区,一块展板清晰地勾勒出宁波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从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稻谷遗存,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稻作文明,历史的积淀,最终凝练成如今大名鼎鼎的慈城水磨年糕。

  步入“奇妙物语”展区,慈城年糕独特的水磨工艺奥秘被层层揭示。“慈城年糕原料必选优质晚粳米,不掺碎米、陈米或糯米,制作过程需历经选料、浸泡、磨粉、蒸煮、舂捣、成型等9道精细工序。”许福军介绍。

  记者留意到,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着不少拥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老石臼、木杵、雕花印板,正是这些传统工具,造就了慈城年糕“韧而不粘,滑溜爽口”的独特口感。

年糕印版。

  “舌尖品味”展区,则揭示了年糕如何深深烙印在宁波人的味觉记忆中。从家常的荠菜炒年糕、雪菜肉丝年糕汤,到融合了“海的味道”的苔菜年糕、梭子蟹炒年糕……一道道家乡风味,让许多身在异乡的宁波人魂牵梦绕。

  据许福军介绍,这间乡村博物馆共展出100余件与年糕制作相关的老物件。受馆内空间限制,尚有数百件藏品未能完全公开展示。

  慈城年糕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于陈列,它更是一部鲜活的产业发展史册,记录着慈城年糕从家庭作坊走向广阔世界的步伐——

  2003年,慈城年糕被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18年,慈城年糕产业园建成,慈城年糕产业协会应运而生;2020年,慈城年糕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慈城年糕品牌官方标识、口号和IP形象正式对外公布……

博物馆首层的生产线。

  据慈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慈城汇聚了“义茂”“冯恒大”“塔牌”“慈孝”等10余家年糕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年糕年产量近1万吨,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

  许福军告诉记者,这座公益性质的博物馆每年需投入约200万元维护资金,而资金均来源于宁波慈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营收。

  这份自发的坚守,正不断收获社会回响:慈城年糕博物馆于2023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2024年又获评省级三星级乡村博物馆,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闪亮名片。

  许福军介绍,去年有近3万名市民游客入馆参观,其中约半数为研学学生。

博物馆内部。

  在博物馆结语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镇,因慈孝命名;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吃尽美食还唇齿留香;这是一个有记忆的地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块年糕,曾让祖籍慈城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糕香情浓,令我感动与心醉”。

  如今,慈城年糕博物馆已化身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文化节点,为远离乡土的人们守护着那份米香,更通过一次次研学活动,让古老的匠心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文化行|年糕博物馆 守护宁波人的舌尖乡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6 08:54: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辉 实习生 王优悠 通讯员 金贤芳

  盛夏时节,虽非年糕生产旺季,但宁波江北慈城年糕产业园内热度不减,每周都有中小学生研学团队前来探访,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园内那座独特的慈城年糕博物馆。

  昨天(15日),在馆长许福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慈城年糕博物馆。这座总面积14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巧妙融合了传统工艺的史实记载与现代产业的制作展示。

  博物馆首层是现代年糕生产线的全景呈现,从原料仓库区、生粉制作区、蒸粉区、成型区,到真空包装区、灭菌区、打包出厂区,参观者可以直观地见证一粒米如何变为洁白如玉的年糕。

慈城年糕博物馆。本文图片 王佳辉/摄

  拾级而上,二层是年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以“诗意美食”“奇妙物语”“舌尖品味”三大篇章,将慈城年糕的历史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在“诗意美食”展区,一块展板清晰地勾勒出宁波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从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稻谷遗存,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稻作文明,历史的积淀,最终凝练成如今大名鼎鼎的慈城水磨年糕。

  步入“奇妙物语”展区,慈城年糕独特的水磨工艺奥秘被层层揭示。“慈城年糕原料必选优质晚粳米,不掺碎米、陈米或糯米,制作过程需历经选料、浸泡、磨粉、蒸煮、舂捣、成型等9道精细工序。”许福军介绍。

  记者留意到,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着不少拥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老石臼、木杵、雕花印板,正是这些传统工具,造就了慈城年糕“韧而不粘,滑溜爽口”的独特口感。

年糕印版。

  “舌尖品味”展区,则揭示了年糕如何深深烙印在宁波人的味觉记忆中。从家常的荠菜炒年糕、雪菜肉丝年糕汤,到融合了“海的味道”的苔菜年糕、梭子蟹炒年糕……一道道家乡风味,让许多身在异乡的宁波人魂牵梦绕。

  据许福军介绍,这间乡村博物馆共展出100余件与年糕制作相关的老物件。受馆内空间限制,尚有数百件藏品未能完全公开展示。

  慈城年糕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于陈列,它更是一部鲜活的产业发展史册,记录着慈城年糕从家庭作坊走向广阔世界的步伐——

  2003年,慈城年糕被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18年,慈城年糕产业园建成,慈城年糕产业协会应运而生;2020年,慈城年糕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慈城年糕品牌官方标识、口号和IP形象正式对外公布……

博物馆首层的生产线。

  据慈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慈城汇聚了“义茂”“冯恒大”“塔牌”“慈孝”等10余家年糕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年糕年产量近1万吨,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

  许福军告诉记者,这座公益性质的博物馆每年需投入约200万元维护资金,而资金均来源于宁波慈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营收。

  这份自发的坚守,正不断收获社会回响:慈城年糕博物馆于2023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2024年又获评省级三星级乡村博物馆,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闪亮名片。

  许福军介绍,去年有近3万名市民游客入馆参观,其中约半数为研学学生。

博物馆内部。

  在博物馆结语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镇,因慈孝命名;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吃尽美食还唇齿留香;这是一个有记忆的地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块年糕,曾让祖籍慈城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糕香情浓,令我感动与心醉”。

  如今,慈城年糕博物馆已化身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文化节点,为远离乡土的人们守护着那份米香,更通过一次次研学活动,让古老的匠心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