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评话亟待补充“新鲜血液” 一名“孩子王”接过醒木
2025-08-18 07:0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李林虓表演宁波评话原创作品《惊魂241秒》。受访者供图

一袭长衫,两重身份。李林虓,一名1994年出生的“说书先生”,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标签”:31岁的他,是镇海区艺实幼儿园的老师,带着稚童在积木和绘本中成长;换上长衫,他又是宁波评话新秀,在甬城百年曲艺的星河中徜徉。

一人千面道古今!这句话既是宁波评话艺术形态的写照,也是李林虓人生的写照。

李林虓拜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老先生为师。受访者供图

故事里埋下热爱的种子

李林虓与评话的缘分,早在童年时就已结下。

小时候,他爱播着磁带听睡前故事,《西游记》更是心头爱,久而久之便“无师自通”学会了讲故事。

幼儿园时,门卫是他第一个忠实听众,门卫室,成了他人生第一个“书台”。

李林虓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一位上海老太太。“她教我们朗读课文时,一字一句要抑扬顿挫,要在恰当的地方学会停顿……”李林虓把这种朗读的节奏感,变为了习惯。这也为他日后表演宁波评话,埋下了一颗种子。

2020年初,宁波图书馆一场“我眼中的宁波评话”讲座,如春雷般唤醒了李林虓心中的种子。

没有配乐、没有伴奏,一个人、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方手帕,用宁波话撑起一台戏……台上人演绎着王阳明的故事,随着醒木拍响,李林虓的心门也被叩开了。

我要学宁波评话!他循着乡音,辗转叩开市曲艺家协会的大门,最终结识了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老先生,并开始学艺。

彼时,张老先生已年至九旬,难以亲授。而以前的评话学艺都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教材。所以,李林虓得到的“教材”,就是老人录下的15集宁波评话视频《武松传》。

他自学的第一段评话,就是著名的一集——时长15分钟的《武松打虎》。

此时,李林虓已是一名男幼师,白天要上班。他花了两晚,看着老先生视频,将宁波方言一字一句扒成文本,再对照视频逐句模仿学习。

李林虓表演宁波评话《武松打虎》。受访者供图

从生动演绎进阶作品原创

自学之路,如攀蜀道。

李林虓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叫“中州韵”——

这是中国许多汉族传统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张老先生喜欢在宁波评话中加入“中州韵”,这也是张派评话的一大特点。

“《武松打虎》中一句‘中州韵’——‘太阳要占山头了(太阳快下山了)’,折磨了我3个多月。”李林虓反复对照视频模仿,但始终抓不到个中韵味。

好在,大师姐点醒了他:“先用宁波话‘太阳马上要落山了’代替。”李林虓放下执念,先求达意,再求其韵。经过血汗浇灌,他对“中州韵”终于有所“感悟”,《武松打虎》得以完整呈现。

但真正的考验是“一人千面”。宁波评话技巧中的“说”,要求一人分口,在一段书中饰演几个角色,并展现不同角色鲜明的人物性格。

《武松卖拳》里,豪侠的武松、威严的师父周侗、滑头的店小二等七八个角色需要轮番登场。李林虓可以令角色面目迥异。

如今,李林虓已开始创作,将发生在家乡的动人故事,作为宁波评话原创的素材。

《惊魂241秒》是李林虓的第一部原创评话作品。

1996年8月,一架歼击教练机在执行训练任务时出现空中故障。生死关头,带飞教员康仕俊和飞行员戴明盟沉着驾驶,避开重要工业区和居民点,直到远离人群的地方才跳伞,飞机最后坠落在镇海邵家村……

飞机失事前的241秒故事,便化作了李林虓原创素材。他一人分饰两角,将现代英雄故事与传统评话艺术熔于一炉,并在2025“一人一艺”杯宁波市原创戏剧小品/曲艺大赛上,向观众精彩再现这“241秒”。

“目前,我正在搜集抗战时期镇海保卫战的史料,并找专家考证,打算创作一部与之相关的宁波评话。”那段80多年前的烽火传奇,未来将在书台上以另一种方式被重新“唤醒”。

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受访者供图

百年曲艺迎来新传人

张老先生为李林虓取的艺名,叫“继华”。继,意为继承,华则为“话”的谐音。

“当时与我一同拜入师父门下的,共有四人,我是年纪最小的。其他三位师兄妹的艺名分别为‘继平’‘继波’‘继宁’。”四人艺名“暗藏玄机”,连缀起来,正是继承宁波评话之意。

传承之责,压在肩头。李林虓正把宁波评话的百年种子,撒向孩子的心田——

在任职幼儿园讲述绘本故事时,他尝试融入评话元素,指着窗外的云朵,模仿评话腔调说:“噶朵云,像煞一只大白象咯!”稚童“咯咯”的笑声中,乡音悄然扎根。

走出幼儿园,他走进社区公益课堂。上个月,在招宝山街道顺隆社区邻里中心,20多名孩子起初看着李林虓的长衫、醒木满脸茫然。但《惊魂241秒》的紧张气氛漫过书台时,他们的眼眸渐渐被英雄之火点亮。

“不求孩子们立刻爱上宁波评话,能让他们觉得‘有点意思’,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象,就很好。”这是李林虓的传承初心。

目前,在宁波能专业演绎宁波评话的,已不足5人。为了留住这份乡音记忆,镇海为李林虓建立了文艺新秀工作室,让这名年轻的“说书先生”得以在不同的书台间躬身传承,延续这门古老曲艺的生命力。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罗梦圆 朱涵 实习生 田瑾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评话亟待补充“新鲜血液” 一名“孩子王”接过醒木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18 07:04:00

李林虓表演宁波评话原创作品《惊魂241秒》。受访者供图

一袭长衫,两重身份。李林虓,一名1994年出生的“说书先生”,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标签”:31岁的他,是镇海区艺实幼儿园的老师,带着稚童在积木和绘本中成长;换上长衫,他又是宁波评话新秀,在甬城百年曲艺的星河中徜徉。

一人千面道古今!这句话既是宁波评话艺术形态的写照,也是李林虓人生的写照。

李林虓拜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老先生为师。受访者供图

故事里埋下热爱的种子

李林虓与评话的缘分,早在童年时就已结下。

小时候,他爱播着磁带听睡前故事,《西游记》更是心头爱,久而久之便“无师自通”学会了讲故事。

幼儿园时,门卫是他第一个忠实听众,门卫室,成了他人生第一个“书台”。

李林虓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一位上海老太太。“她教我们朗读课文时,一字一句要抑扬顿挫,要在恰当的地方学会停顿……”李林虓把这种朗读的节奏感,变为了习惯。这也为他日后表演宁波评话,埋下了一颗种子。

2020年初,宁波图书馆一场“我眼中的宁波评话”讲座,如春雷般唤醒了李林虓心中的种子。

没有配乐、没有伴奏,一个人、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方手帕,用宁波话撑起一台戏……台上人演绎着王阳明的故事,随着醒木拍响,李林虓的心门也被叩开了。

我要学宁波评话!他循着乡音,辗转叩开市曲艺家协会的大门,最终结识了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老先生,并开始学艺。

彼时,张老先生已年至九旬,难以亲授。而以前的评话学艺都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教材。所以,李林虓得到的“教材”,就是老人录下的15集宁波评话视频《武松传》。

他自学的第一段评话,就是著名的一集——时长15分钟的《武松打虎》。

此时,李林虓已是一名男幼师,白天要上班。他花了两晚,看着老先生视频,将宁波方言一字一句扒成文本,再对照视频逐句模仿学习。

李林虓表演宁波评话《武松打虎》。受访者供图

从生动演绎进阶作品原创

自学之路,如攀蜀道。

李林虓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叫“中州韵”——

这是中国许多汉族传统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张老先生喜欢在宁波评话中加入“中州韵”,这也是张派评话的一大特点。

“《武松打虎》中一句‘中州韵’——‘太阳要占山头了(太阳快下山了)’,折磨了我3个多月。”李林虓反复对照视频模仿,但始终抓不到个中韵味。

好在,大师姐点醒了他:“先用宁波话‘太阳马上要落山了’代替。”李林虓放下执念,先求达意,再求其韵。经过血汗浇灌,他对“中州韵”终于有所“感悟”,《武松打虎》得以完整呈现。

但真正的考验是“一人千面”。宁波评话技巧中的“说”,要求一人分口,在一段书中饰演几个角色,并展现不同角色鲜明的人物性格。

《武松卖拳》里,豪侠的武松、威严的师父周侗、滑头的店小二等七八个角色需要轮番登场。李林虓可以令角色面目迥异。

如今,李林虓已开始创作,将发生在家乡的动人故事,作为宁波评话原创的素材。

《惊魂241秒》是李林虓的第一部原创评话作品。

1996年8月,一架歼击教练机在执行训练任务时出现空中故障。生死关头,带飞教员康仕俊和飞行员戴明盟沉着驾驶,避开重要工业区和居民点,直到远离人群的地方才跳伞,飞机最后坠落在镇海邵家村……

飞机失事前的241秒故事,便化作了李林虓原创素材。他一人分饰两角,将现代英雄故事与传统评话艺术熔于一炉,并在2025“一人一艺”杯宁波市原创戏剧小品/曲艺大赛上,向观众精彩再现这“241秒”。

“目前,我正在搜集抗战时期镇海保卫战的史料,并找专家考证,打算创作一部与之相关的宁波评话。”那段80多年前的烽火传奇,未来将在书台上以另一种方式被重新“唤醒”。

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受访者供图

百年曲艺迎来新传人

张老先生为李林虓取的艺名,叫“继华”。继,意为继承,华则为“话”的谐音。

“当时与我一同拜入师父门下的,共有四人,我是年纪最小的。其他三位师兄妹的艺名分别为‘继平’‘继波’‘继宁’。”四人艺名“暗藏玄机”,连缀起来,正是继承宁波评话之意。

传承之责,压在肩头。李林虓正把宁波评话的百年种子,撒向孩子的心田——

在任职幼儿园讲述绘本故事时,他尝试融入评话元素,指着窗外的云朵,模仿评话腔调说:“噶朵云,像煞一只大白象咯!”稚童“咯咯”的笑声中,乡音悄然扎根。

走出幼儿园,他走进社区公益课堂。上个月,在招宝山街道顺隆社区邻里中心,20多名孩子起初看着李林虓的长衫、醒木满脸茫然。但《惊魂241秒》的紧张气氛漫过书台时,他们的眼眸渐渐被英雄之火点亮。

“不求孩子们立刻爱上宁波评话,能让他们觉得‘有点意思’,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象,就很好。”这是李林虓的传承初心。

目前,在宁波能专业演绎宁波评话的,已不足5人。为了留住这份乡音记忆,镇海为李林虓建立了文艺新秀工作室,让这名年轻的“说书先生”得以在不同的书台间躬身传承,延续这门古老曲艺的生命力。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罗梦圆 朱涵 实习生 田瑾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