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明天出伏 新的一周宁波高温反而“愈演愈烈”
2025-08-18 07:1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据宁波天气

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即将收官,被视为“暑热终结者”的处暑也已就位。只是天气从不是按部就班的“乖小孩”——新的一周(8月18日-24日),高温酷热依旧如影随形。这才恍然明白,古人为何会把出伏后的三十天称作“最凶险”的时段。

“高烧”不退

8月18日,是今年三伏的最后一天。出伏,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挥手和连日来的“火热哒哒滚”说再见?

中央气象台在8月17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江南中北部、江淮、江汉东部、黄淮等地多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这消息就像一盆凉水,瞬间浇灭人们心中刚燃起的凉爽希望。

新的一周(8月18日-24日),我市的天气并没有要凉快的意思,高温反而“愈演愈烈”。

8月19日起,我们将迎来几天晴热高温的日子,高温强度逐渐升级,其中,8月22日的最高气温可达38℃;最低气温也“不甘示弱”,稳定在27℃-28℃。

简单来说,接下来这一周的天气,怎一个“热”字了得,大家还是要继续做好防晒、防暑举措。

大自然的节奏不会因人们的期待而加速,就像迟迟不退的暑热,它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万物生长有其时,急不得,也催不得。

处暑登场

眼瞅出伏“出师不利”,没有带来丝毫的凉意,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赶紧来“救场”。

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顾名思义,处暑本该是暑热退场的信号。

在经历小暑的“小试牛刀”、大暑的“火力全开”后,人们确实有理由期待处暑为这一季的酷热画上句点。

可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天气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早在处暑之前,立秋已悄然降临。古语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按常理,此时天气应逐渐转凉,为何还要有处暑这个节气?

按照民间的说法,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

所谓“地火”,指的是经过一个夏天的积累,虽然到了季节更替的时间,但积攒在地面的热气还在,需要一段时间来散发。

关于“地火”,用大家更熟悉的说法,也就是“秋老虎”,它带着夏的余威,在秋的疆域里横冲直撞。

等这18天过去,虽然午后的烈日依旧毒辣,但清晨与傍晚已透出凉意。待9月上旬白露节气来临,真正的凉爽才会如约而至。

循序渐进的交替,恰似人生的过渡:旧的状态不会骤然消失,新的阶段也不会凭空降临,总要经历一段缓冲与沉淀。

骤变“凶险”

不难发现,出伏后,处暑期间,天气对我们来说算不上友好。

首先来看处暑,这个节气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简单来说,就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开始变大。

而等到下一个节气白露,昼夜温差将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早晚,风吹在身上,感受到的可能都不是凉爽,而是清冷。

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处暑时天气还很炎热,稍加动弹就汗流浃背,恨不得天天洗十遍八遍澡,可等到白露节气,再赤膊上阵就会受凉。

天气对我们的不友好,不仅体现在昼夜温差变大,更体现在这种变化往往毫无章法,它会因为“秋老虎”的反扑而回暖,也会因为冷空气突袭而骤降,一天之内气温很容易出现10℃以上的波动。

骤冷骤热,对人体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要加强警惕。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天气一冷一热,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睡眠变差,抵抗力下降,早晚的凉意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加大心梗发作的风险。

民间将出伏后约莫三十天视为“最凶险”的时段,正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这也启示我们:人生难免遭遇骤变,唯有像应对换季般提前准备、谨慎调适,才能在无常中保持从容。

顺势而为

随着季节更替脚步“不动声色”地加快,“秋燥”和“秋乏”也悄然袭来。此时,顺应自然调整饮食起居就成了必修课:多吃新鲜蔬果,保持饮食清淡;调整作息时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是祖先传下的生存智慧。

饮食上,处暑有吃鸭的习俗。民间认为鸭子味甘性凉,能滋阴养肺、润燥生津,是“补虚劳的圣药”。

鸭子的吃法繁多,白切鸭清爽,子姜鸭开胃,烤鸭香浓。在宁波,最具特色的当属炖煮做法:

一是老鸭煲,将鸭子与笋干同炖,汤汁醇厚鲜美,喝上一口便觉通体舒畅;二是鸭扑芋,用鸭子与芋艿同煮,鸭肉的香与芋艿的糯完美融合。

做“鸭扑芋”多用老鸭——即已完成繁殖的母鸭。民间认为,这样的鸭子炖煮后更能“清火”。

这种对食材的精准把握,恰是顺应自然的生动体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效。

从伏末的热浪到处暑的交替,大自然用它的节奏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其时,人生亦有其序。顺应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理解规律后主动调适。

在暑去秋来的过渡期,我们既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减法”,也要做好适应温差的“加法”,方能在季节流转中,寻得平衡与安宁。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明天出伏 新的一周宁波高温反而“愈演愈烈”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8-18 07:10:00

据宁波天气

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即将收官,被视为“暑热终结者”的处暑也已就位。只是天气从不是按部就班的“乖小孩”——新的一周(8月18日-24日),高温酷热依旧如影随形。这才恍然明白,古人为何会把出伏后的三十天称作“最凶险”的时段。

“高烧”不退

8月18日,是今年三伏的最后一天。出伏,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挥手和连日来的“火热哒哒滚”说再见?

中央气象台在8月17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江南中北部、江淮、江汉东部、黄淮等地多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这消息就像一盆凉水,瞬间浇灭人们心中刚燃起的凉爽希望。

新的一周(8月18日-24日),我市的天气并没有要凉快的意思,高温反而“愈演愈烈”。

8月19日起,我们将迎来几天晴热高温的日子,高温强度逐渐升级,其中,8月22日的最高气温可达38℃;最低气温也“不甘示弱”,稳定在27℃-28℃。

简单来说,接下来这一周的天气,怎一个“热”字了得,大家还是要继续做好防晒、防暑举措。

大自然的节奏不会因人们的期待而加速,就像迟迟不退的暑热,它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万物生长有其时,急不得,也催不得。

处暑登场

眼瞅出伏“出师不利”,没有带来丝毫的凉意,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赶紧来“救场”。

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顾名思义,处暑本该是暑热退场的信号。

在经历小暑的“小试牛刀”、大暑的“火力全开”后,人们确实有理由期待处暑为这一季的酷热画上句点。

可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天气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早在处暑之前,立秋已悄然降临。古语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按常理,此时天气应逐渐转凉,为何还要有处暑这个节气?

按照民间的说法,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

所谓“地火”,指的是经过一个夏天的积累,虽然到了季节更替的时间,但积攒在地面的热气还在,需要一段时间来散发。

关于“地火”,用大家更熟悉的说法,也就是“秋老虎”,它带着夏的余威,在秋的疆域里横冲直撞。

等这18天过去,虽然午后的烈日依旧毒辣,但清晨与傍晚已透出凉意。待9月上旬白露节气来临,真正的凉爽才会如约而至。

循序渐进的交替,恰似人生的过渡:旧的状态不会骤然消失,新的阶段也不会凭空降临,总要经历一段缓冲与沉淀。

骤变“凶险”

不难发现,出伏后,处暑期间,天气对我们来说算不上友好。

首先来看处暑,这个节气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简单来说,就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开始变大。

而等到下一个节气白露,昼夜温差将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早晚,风吹在身上,感受到的可能都不是凉爽,而是清冷。

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处暑时天气还很炎热,稍加动弹就汗流浃背,恨不得天天洗十遍八遍澡,可等到白露节气,再赤膊上阵就会受凉。

天气对我们的不友好,不仅体现在昼夜温差变大,更体现在这种变化往往毫无章法,它会因为“秋老虎”的反扑而回暖,也会因为冷空气突袭而骤降,一天之内气温很容易出现10℃以上的波动。

骤冷骤热,对人体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要加强警惕。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天气一冷一热,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睡眠变差,抵抗力下降,早晚的凉意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加大心梗发作的风险。

民间将出伏后约莫三十天视为“最凶险”的时段,正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这也启示我们:人生难免遭遇骤变,唯有像应对换季般提前准备、谨慎调适,才能在无常中保持从容。

顺势而为

随着季节更替脚步“不动声色”地加快,“秋燥”和“秋乏”也悄然袭来。此时,顺应自然调整饮食起居就成了必修课:多吃新鲜蔬果,保持饮食清淡;调整作息时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是祖先传下的生存智慧。

饮食上,处暑有吃鸭的习俗。民间认为鸭子味甘性凉,能滋阴养肺、润燥生津,是“补虚劳的圣药”。

鸭子的吃法繁多,白切鸭清爽,子姜鸭开胃,烤鸭香浓。在宁波,最具特色的当属炖煮做法:

一是老鸭煲,将鸭子与笋干同炖,汤汁醇厚鲜美,喝上一口便觉通体舒畅;二是鸭扑芋,用鸭子与芋艿同煮,鸭肉的香与芋艿的糯完美融合。

做“鸭扑芋”多用老鸭——即已完成繁殖的母鸭。民间认为,这样的鸭子炖煮后更能“清火”。

这种对食材的精准把握,恰是顺应自然的生动体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效。

从伏末的热浪到处暑的交替,大自然用它的节奏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其时,人生亦有其序。顺应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理解规律后主动调适。

在暑去秋来的过渡期,我们既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减法”,也要做好适应温差的“加法”,方能在季节流转中,寻得平衡与安宁。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