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捞现场
近日,不少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在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栖凤村码头捕捞到了小鱿鱼、虾蛄等海洋生物,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渔民反映,这种现象因短视频传播引发,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还有不少人使用夜间灯光诱捕。那么这些行为是否会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对此,奉化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的工作人员表示:“7月底,台风气候引发海洋生物大量涌入象山港区域。从目前情况来看,游客使用网兜捕捞上来的鱿鱼和乌贼数量有限,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海洋“小不点”为何会在此处聚集?
8月15日晚上8点多,记者来到栖凤村码头。此时正值涨潮期间,栖凤村码头平台上,数位游客和钓鱼爱好者的LED灯将水面照得透亮,肉眼可见水下游动的小鱼群以及体型较小的虾蛄(皮皮虾)等。顺着码头楼梯下到水平面,几位游客正手持小网兜,在海水中俯身捕捞。
“手电筒一照,鱿鱼就会往亮的地方游,用网兜轻轻一抄就能捞到。”游客展示着桶中小鱿鱼,“听说这里最近火了,我们特意赶来试试。”记者观察发现,游客捕捞到的鱿鱼和乌贼寥寥可数,而且个头都不大。部分游客捞出来观赏后,也会将幼鱼重新放入海里。
渔民林师傅告诉记者,这类小头足类生物在周边海域本就存在,除了乌贼和鱿鱼,还有小带鱼和小黄鱼,但往年多是渔民夜间用灯光诱捕,今年因短视频传播,吸引了大量市民自发到码头寻找“小不点”。
关于鱼虾蟹群聚集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为增殖放流效应:象山港、南韭山、渔山列岛海域等地是宁波主要增殖放流区域。人工增殖的物种包括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日本对虾、大黄鱼、褐菖鲉等。这些物种可能随洋流洄游至港湾,并形成种群聚集。
其二跟自然生态因素也有关系,象山港属于半封闭海湾,恰逢台风和周边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为浮游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小鱼小虾多了,乌贼、鱿鱼自然会来觅食。”莼湖街道的渔民林师傅表示,每年8月—9月本就是头足类生物的活跃期,每次涨潮都会促使它们向近岸聚集。特别是大潮期间,码头边上的小鱼小虾会特别多。

游客捕捞到的小鱿鱼。
“赶海经济”带来新问题
栖凤村和桐照村作为奉化区历史悠久的渔村,渔业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也是宁波重要的海捕基地。今年的游客捕捞热潮,与周边的“赶海经济”也有相关。
栖凤码头的“捕捞热”折射出公众对海洋生态的关注与参与需求。大量游客涌入也带来新问题:有段时间持续来了上千辆私家车导致栖凤码头拥堵。记者在现场发现,还有少数游客未穿救生衣,且徒步进入滩涂。有的则是自驾小船到码头边捕捞小鱼。
记者从莼湖街道海洋渔业办了解到,为了保障村民出行和游客的安全,莼湖街道的工作人员会到码头不定期巡逻,并维护现场交通秩序,也会劝返夜间下海的游客。对此,莼湖街道海洋渔业办工作人员提醒游客,要增强安全意识,夜晚严禁下海。尤其是遇恶劣天气,停止赶海,切莫因小失大。遇到危险,第一时间报警或向他人求助。
栖凤村的渔民呼吁:共同守护好这片蓝色家园,希望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在享受捕捞乐趣的同时,能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
宁波晚报记者 鲁威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