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方地区进入汛期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降雨多、频次高。下的雨也多是像南方出现的雨,往往伴随高温、高湿,同时雨势大、时间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发展,北方的气候开始变得“南方化”了吗?
气象部门的监测显示,今年7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多轮强降水过程,降雨落区高度重叠。其中,7月23日至29日,青海、甘肃、内蒙古、京津冀、东北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河北、北京等地局地出现特大暴雨。由于降水时间长、局地雨强大、累计降水量大,部分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点出现打破历史纪录的极端强降水。数据显示,7月以来(截至8月5日),我国发生暴雨过程13次,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
近期,北方反复出现强降水过程与大气环流异常有直接关系,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是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因素。今年的华北雨季于7月5日正式开启,与常年平均开启日期7月18日相比提前了近半个月,为1961年以来最早。副热带高压脊线(代表副热带高压南北向整体位置)位置到达历史同期最北,同时,副热带高压本身相对稳定,势力又偏强,有利于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外围源源不断输送到北方。而副热带高压西部和北部边缘偏南暖湿急流强、大气不稳定性高,形成有利于强降雨的水汽和热力环境条件,一旦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北方地区交汇,就会形成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的降雨。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的西风带短波槽等天气系统活动较为频繁。上述因素叠加,导致华北、内蒙古等地降水异常偏多。
下雨时人们感到又闷又湿,是因为北方地区下起了暖区暴雨,而暖区暴雨一般多出现在南方。暖区,是指不受明显冷空气或锋面直接影响、由暖湿气流主导的区域,发生在暖区的强降水天气被称为暖区暴雨。今年副热带高压提早北抬,将南方的暖区暴雨带到了北方。
副热带高压提早北抬,是北方气候暖湿加重导致的吗?今年副热带高压提早北抬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是气候学界明确认为,全球变暖与副热带高压的偏北移动存在密切关系。学界认为,赤道地区气流上升后向两极流动,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副热带下沉支(被称为“哈德莱环流”)形成副热带高压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热带对流层增暖更显著,气流上升变得强劲,哈德莱环流就会向极地方向更远的地区“飘去”,推动了副热带高压向北移。这是学界推测的原因之一,具体原因还需要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动力学机制及海陆热力差异、区域气候(包括区域季风变化)影响等。因此,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北方地区出现了暖湿趋势,但要说北方气候已经变得“南方化”“暖湿化”还为时过早,仍需进一步研究。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为频繁、更为剧烈,并造成严重的损失。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的灾害数量在50年间增加了5倍。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961年以来最高,其中雨涝风险和高温风险尤为突出。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暴风雪、超强热带气旋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得常态化发生,这对于我国尤其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北方地区来说,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加频繁的极端性、突发性、跨地域、反季节、难预测、复合性破坏等风险。
从应对措施来看,当前紧迫的是面对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必须贯彻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首先要做好风险普查、风险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其次要做好重点防御地点应急准备、防灾减灾培训和演练,科普相关知识;还要努力减少人员、财产在风险下的暴露度,预警发出后,及时转移影响区人员,公众在野外要避开高风险地区,并减少外出。
研究认为,现代极端气候事件是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全社会需要积极落实减缓和适应措施,两者并重,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联合国发起了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旨在确保到2027年,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受到早期预警系统保护,免遭灾害性天气、水或气候事件的侵害。我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已经走向全世界,帮助多国应对气候变化。未来,仍需要不断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部门协同的应急联动机制,让气象早期预警系统更有效地保护每个人,尽力避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