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社区医生吴剑惠:一部电话一个药箱 串起21年为民路
2025-08-21 07:2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在宁波 看见文明中国

吴剑惠在工作中。

“吴医生,你忙不忙?我感觉血糖有点不对,能不能帮我来看看?”8月20日上午,本应在家休息的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退休返聘医生吴剑惠,接到了63岁居民董阿姨的电话。话筒那头传来的声音,她再熟悉不过。

放下电话,吴剑惠立即起身换鞋,匆匆下楼,直奔服务站,换上白大褂,拎起那只沉甸甸的医药箱,她又快步踏上了出诊的路。

“你看,吴医生又出诊了。”服务站里,同事们对她风雨无阻、随时响应的身影早已习以为常。吴剑惠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200多个像董阿姨这样的社区居民号码;微信好友列表里,密密麻麻都是需要健康咨询的老人头像。

“这不仅是联系方式,更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吴剑惠而言,诊室远不止服务站这方寸之地。纵横交错的街巷阡陌、千家万户的门槛内外,都是她践行医者使命的广阔天地。

一部电话,串起21年“从医路”

2004年,基层医疗发展需要人手。当时还在浙江光华纺织厂医务室的吴剑惠给领导打了个电话,主动请缨提出想去社区给街坊邻居看病。就这样,她被安排到了总浦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正是这一通电话,开启了她扎根社区、服务基层的21年奉献历程。

在社区居民心目中,吴剑惠尾号“6588”的电话号码是大家公认的“健康热线”。无论是晨光熹微还是夜幕沉沉,电话那头总有一个温和的声音,第一时间安抚他们的不安。

“吴医生,我今天头有点晕,血压量出来老高。”“吴医生,我降糖药吃完了,侬明天在不在站里?”“吴医生,阿拉老伴咳嗽好几日了”……

这一通通电话,构成了吴剑惠的日常。采访当天她刚完成一位患者的诊疗,又迅速接起振动的手机,耐心安抚着电话那头的老人。在门诊与电话的切换间,那份“时刻在线”的承诺从未动摇。“都是老人家,身体不舒服心里就慌。”她收起手机,说,“能帮他们定定心也是好的。”

而这份随时响应的担当,在2016年的一个休息日化为一场对生命的奔赴。那天,吴剑惠接到一位独居离休干部的紧急电话。她敏锐地察觉电话里气息不对,立刻赶往老人家中。一量体温,高热;一听心音,杂音明显。心急如焚的吴剑惠二话不说,紧急向社区借了轮椅,推着老人赶往附近的龙赛医院就诊。

“钞票我垫!”事发突然,老人无亲人在旁,没法支付住院押金。吴剑惠就先充当起了“临时监护人”,跑前跑后办手续、陪检查,直到深夜家属赶来。

正是吴剑惠凭借专业判断及时介入与全程守护,为老人赢得了关键的抢救时间,最终成功脱险。“这件事时刻提醒我,我们社区医生的每一次及时响应、每一次规范处置,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吴剑惠说。

吴剑惠为老人诊治。

一个医药箱,守护万家健康

血糖仪、血压计、听诊器、急救药品……吴剑惠的医药箱里常备各类医用器具。这是她的“武器”,也是陪伴她走过8000多个日夜的“搭档”。

这个小小的医药箱,让吴剑惠的“出诊地图”从诊室拓展到居民楼里,铺展至社区的公益摊位前。

每次社区举办公益活动,吴剑惠的血压计、血糖仪总是最先支起来。“张阿姨,侬上次血糖偏高,最近饮食控制得怎样啦?”“王伯伯,降压药吃了伐?莫忘记哦!”她一边麻利地操作仪器,一边熟稔地跟排队的老人搭话。半天下来,一两百名居民带着安心离去。神奇的是,面对一张张布满皱纹的面孔,她总能精准地道出许多人的健康状况。这份了如指掌的熟稔,来自21年日复一日的用心丈量。

吴剑惠的21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8000多个日夜,是重复的接诊、随访、宣教;诊室方寸之地,盛满的是社区邻里的健康所系。她以朴素而坚韧的姿态,将“敬业奉献”书写在每一次耐心问询、每一次深夜出诊、每一次公益服务之中。

“按规定,今年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我心里放不下这些老邻居,总想着还能再为他们做些什么。所以,我选择接受返聘,继续留在这里!”返聘上岗伊始,她便以“归零”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份守护社区安康的专业热忱与奉献精神,始终未变。她将继续背着那个承载着责任与关爱的医药箱,随时准备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宁波晚报记者 朱琳

通讯员 朱涵 王梦阳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社区医生吴剑惠:一部电话一个药箱 串起21年为民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8-21 07:21:00

吴剑惠在工作中。

“吴医生,你忙不忙?我感觉血糖有点不对,能不能帮我来看看?”8月20日上午,本应在家休息的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退休返聘医生吴剑惠,接到了63岁居民董阿姨的电话。话筒那头传来的声音,她再熟悉不过。

放下电话,吴剑惠立即起身换鞋,匆匆下楼,直奔服务站,换上白大褂,拎起那只沉甸甸的医药箱,她又快步踏上了出诊的路。

“你看,吴医生又出诊了。”服务站里,同事们对她风雨无阻、随时响应的身影早已习以为常。吴剑惠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200多个像董阿姨这样的社区居民号码;微信好友列表里,密密麻麻都是需要健康咨询的老人头像。

“这不仅是联系方式,更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吴剑惠而言,诊室远不止服务站这方寸之地。纵横交错的街巷阡陌、千家万户的门槛内外,都是她践行医者使命的广阔天地。

一部电话,串起21年“从医路”

2004年,基层医疗发展需要人手。当时还在浙江光华纺织厂医务室的吴剑惠给领导打了个电话,主动请缨提出想去社区给街坊邻居看病。就这样,她被安排到了总浦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正是这一通电话,开启了她扎根社区、服务基层的21年奉献历程。

在社区居民心目中,吴剑惠尾号“6588”的电话号码是大家公认的“健康热线”。无论是晨光熹微还是夜幕沉沉,电话那头总有一个温和的声音,第一时间安抚他们的不安。

“吴医生,我今天头有点晕,血压量出来老高。”“吴医生,我降糖药吃完了,侬明天在不在站里?”“吴医生,阿拉老伴咳嗽好几日了”……

这一通通电话,构成了吴剑惠的日常。采访当天她刚完成一位患者的诊疗,又迅速接起振动的手机,耐心安抚着电话那头的老人。在门诊与电话的切换间,那份“时刻在线”的承诺从未动摇。“都是老人家,身体不舒服心里就慌。”她收起手机,说,“能帮他们定定心也是好的。”

而这份随时响应的担当,在2016年的一个休息日化为一场对生命的奔赴。那天,吴剑惠接到一位独居离休干部的紧急电话。她敏锐地察觉电话里气息不对,立刻赶往老人家中。一量体温,高热;一听心音,杂音明显。心急如焚的吴剑惠二话不说,紧急向社区借了轮椅,推着老人赶往附近的龙赛医院就诊。

“钞票我垫!”事发突然,老人无亲人在旁,没法支付住院押金。吴剑惠就先充当起了“临时监护人”,跑前跑后办手续、陪检查,直到深夜家属赶来。

正是吴剑惠凭借专业判断及时介入与全程守护,为老人赢得了关键的抢救时间,最终成功脱险。“这件事时刻提醒我,我们社区医生的每一次及时响应、每一次规范处置,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吴剑惠说。

吴剑惠为老人诊治。

一个医药箱,守护万家健康

血糖仪、血压计、听诊器、急救药品……吴剑惠的医药箱里常备各类医用器具。这是她的“武器”,也是陪伴她走过8000多个日夜的“搭档”。

这个小小的医药箱,让吴剑惠的“出诊地图”从诊室拓展到居民楼里,铺展至社区的公益摊位前。

每次社区举办公益活动,吴剑惠的血压计、血糖仪总是最先支起来。“张阿姨,侬上次血糖偏高,最近饮食控制得怎样啦?”“王伯伯,降压药吃了伐?莫忘记哦!”她一边麻利地操作仪器,一边熟稔地跟排队的老人搭话。半天下来,一两百名居民带着安心离去。神奇的是,面对一张张布满皱纹的面孔,她总能精准地道出许多人的健康状况。这份了如指掌的熟稔,来自21年日复一日的用心丈量。

吴剑惠的21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8000多个日夜,是重复的接诊、随访、宣教;诊室方寸之地,盛满的是社区邻里的健康所系。她以朴素而坚韧的姿态,将“敬业奉献”书写在每一次耐心问询、每一次深夜出诊、每一次公益服务之中。

“按规定,今年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我心里放不下这些老邻居,总想着还能再为他们做些什么。所以,我选择接受返聘,继续留在这里!”返聘上岗伊始,她便以“归零”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份守护社区安康的专业热忱与奉献精神,始终未变。她将继续背着那个承载着责任与关爱的医药箱,随时准备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宁波晚报记者 朱琳

通讯员 朱涵 王梦阳 文/摄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