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如一家亲。资料图
甬派客户端记者 时晓竹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及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坚硬的冻土上千年来种不活一棵树——这是西藏那曲以东的比如。
31年来,东海之滨与雪域高原,双向奔赴,从未停歇。
“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围绕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瞄准“四件大事”,甬如携手同心,山海相依,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援藏答卷——
今天,市发改委发布一组数据:近三年,38个援助项目落地比如。比如县地区生产总值较三年前增长6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6.1%。
“把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做下去,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这片神奇、坚韧、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的山海传奇正在上演。

产业援藏是重中之重。资料图
(一)
种下高质量发展“格桑花”
眼下,在比如县,宁波援藏干部引入的西藏长荣娜秀集团增资5000万元的服装智造工厂开足马力生产。
车间里,智能吊挂系统生产线上,一块块服装布料沿着设定好的路线有序穿梭。经过数个剪裁、缝纫环节后,一件件校服、冲锋衣便出现在眼前……
“这是那曲第一个智能制造项目。”总经理叶万华介绍,长荣娜秀落户那曲短短5年间,不仅成为当地最大的制造企业,更持续增资,在冷链配送、酒店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
企业年均贡献税收200多万元,先后帮助500多名农牧民在当地实现就业或获得技能培训。
去年长荣娜秀成为那曲市首家销售破亿的工业制造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首次出口到尼泊尔,实现那曲市外贸出口零的突破。
产业援藏,是受援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些年,宁波坚持将自身产业创新、专业市场优势与比如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结合起来。

产业项目助力实体经济。(资料图)
一二三产持续提质升级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激荡。
——以产业项目,做强实体经济。
投入援藏资金建成投用比如首个产业园(莫瓦塘),同步招引总投资5000万元的服装智能制造、农牧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等项目落地投产,帮助当地增强内生动力。
——借“海的优势”,补“山的短板”。
依托比如(宁波)城市形象展示馆、甬如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平台,开展“直播基地+合作社+农户+实体店+品牌”消费援藏模式,助力特色优质农牧产品飞出比如。
牵线省内国企、民企与当地国企三方合作,打通采挖有溯源、品质有标准、销售有渠道全链条,打响“全国虫草看那曲、那曲虫草看比如”品牌。
在一次宁波的文化旅游推介会上,大学生返乡青年创业者次仁白吉敏锐地发现,家乡牧民辛辛苦苦采挖的虫草,因语言和交通阻隔,难以卖出好价钱。
为什么不用直播让世界看见真实的西藏?通过宁波援藏干部牵线,如今,次仁白吉的直播基地年营业额突破400万元,带动10多户牧民年收入超10万元。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宁波持续助力发展壮大比如文旅产业。
包括成立比如首家旅行社,投入6000多万元援藏资金,实施6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助力比如县获评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县,成功创建那曲市首个4A景区。
经过三年精心打造,眼下的萨普雪山景区,成为西藏七个代表性地标之一,登上央视蛇年春晚。
2024年,比如县累计接待游客17.1万人次,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较三年前分别增长101%和99.5%,比如越来越多群众吃上“文旅饭”。

加快打造高品质民生工程。(资料图)
(二)
高品质打造“藏北江南”
在比如县第一小学,一栋略显陈旧的老校舍前,两株大杨树需两人合抱。30年前,宁波援藏第一批修建的教学楼在此落成,寓意着希望的树苗就此栽下。
“那个时候,我刚好上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感受到,汉字可以如此优美,外面的世界可以如此广阔。”望着亭亭如盖的杨树,学校副校长、语文老师卓玛曲措的眼中闪着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点亮的是知识的明灯,照亮的是前行的道路。
1995年,第一批来自宁波的援藏干部专题调研,走遍了比如县的每一个乡镇和大多数村,推动一大批民办学校成立,助推比如小学入学率由26%提高至76%。
紧接着,在一笔笔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各个乡镇的希望小学陆续建立,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一系列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不均的短板不断补强。渐渐地,当地群众不仅关心虫草的价格,也关心孩子的就学质量。
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托幼……
30多年间,伴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当地告别了“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信难”,藏族同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医疗援藏。(资料图)
“以前不敢想的手术,现在成了常规操作。”比如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尹纯佑说。
在这个怒江穿城的高原县,却有着那曲下辖各县中唯一一家二级甲等的县级人民医院。一群“宁波门巴”(藏语意为“宁波医生”),成了当地群众心中最温暖的宁波符号。
依托宁波医疗资源指导县人民医院,当地新建立4个专项医疗中心和5个专业门诊,医疗工作队累计开展手术632台、专家门诊1257次,填补当地医疗空白21项,解决疑难杂症182例。
发挥宁波医疗援藏队“传帮带”作用,开展导师带徒、技能培训、手术带教,全县临床医生持证率由2022年的43%提高到2024年的82%,本土医生独立手术率从30%提升到70%。
聚焦急难愁盼“小切口”,绘就和美幸福“大民生”。
这些年,达塘乡宁波新村、良曲乡帕拉小康示范村、比如镇小康示范村、宁波路改造提升、县文艺体育中心、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系列项目落地,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让来自东海之滨“千万工程”的经验,加速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在“藏北江南”,幸福的日子正宛如绽放的格桑花。

藏北江南。资料图
(三)
山海情深亲如一家
援藏究竟是为了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宁波援建的比如县第一小学——副校长卓玛从受助者成长为语文老师后,坚持推广的“国家通用语言课”里;
藏在比如镇娜秀岭A区借鉴宁波经验成立“枫桥家园服务中心”,藏族群众喝着酥油茶调解邻里纠纷,在儿童乐园陪孩子画画的镜头里。
“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为起点,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扩大交往范围、增强交流频度、加深交融程度(简称‘三交’),推动甬如两地各族干部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省援藏指挥部副指挥长、党委委员,西藏自治区比如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葛焕说。

食博会上的西藏比如馆。冯瑄摄
透过甬如“民族高水平融合”的答卷,我们可以看到——
更多真金白银投在“三交”项目。资金比例持续提高,三年共实施“三交”项目55个;
民族交融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领导互访、部门互动基础上,大幅增加青少年、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户等群体人数和批次,有效扩大“三交”活动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的覆盖面。
三年来,已有1600余名基层干部群众赴宁波等地考察学习。2023年起,宁波市的10个乡镇与比如县的8乡2镇实现了全覆盖的一对一基层结对,开展全方位合作。
更多的社会力量正持续涌入这片羌塘草原——
200多家宁波企业和商会参加或到比如实地考察,社会帮扶资金和物资超过500万元;
累计1200多人次到西藏疗休养;
比如各类受表彰群众代表、青少年、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赴宁波参观交流……
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山海情深,冻土为证。
当地人说,在比如的高原永冻土上,很难种活一棵树。
但对前赴后继的宁波援藏干部来说,他们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顽强扎根,静待成林。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