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已是立秋时节,但是浙江近期的天气可谓夏意满满,酷热难耐。
“立秋后,浙江正常是会持续一段时间高温,但是跟往年相比,8月气温这么高,影响时长这么久,是比较罕见的。”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告诉潮新闻记者。
事实上,不光浙江热,全国也热,甚至全球的高温都在持续发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到底还要热多久?

西湖的蓝天白云 里尔 摄
全球高温持续发威,像一个“热穹顶”盖在头顶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宁芳表示,自7月以来,我们国家感觉就是一个字,热。从高温日数的统计可以看到,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范围还是非常广的。不过相比而言,北方高温更具极端性,像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的北部,这一带地区最高气温突破了当月的历史极值。
周宁芳说,除了我国,对于全球而言,气温也是明显偏高。7月全球平均气温位于历史记录的第三,仅次于去年和前年。7月高温事件也比较突出,像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亚洲和北美均出现了持续性的严重的高温事件,突破历史记录的站点分布也是非常广的,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挪威、芬兰最高气温也观测到超过了30℃。进入8月以来,欧洲多地高温仍然持续,其中像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南欧国家还因此引发了严重的山火。
那么,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稳定且强度偏强所导致。”周宁芳解释,当副高北抬和西风带的高压系统叠加之后,高压控制影响的范围更加大而且稳定。像这种持续的高压系统,经常会形成“热穹顶”效应。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下沉气流堆积造成地面气压增高,阻止了和周围相对冷的空气交换,就像一个热的大锅盖在头顶,身处其间会感觉非常闷热。
周宁芳提到,8月以来,我国南方受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一直持续高温模式。16日,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西伸,高温的范围逐渐扩大。中央气象台16日以来持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这次高温过程对于江南、江淮、黄淮、湖北和四川盆地等地区,持续时间可达一周,也就是在25日前后才可能减弱。
未来一周浙江持续酷热,可能打破历史最高气温纪录
浙江的晴热高温近期一直持续。
今天一早8时,浙北地区气温迫不及待冲上3字头。不到10时,已有两地直接冲上高温线,安吉35.4℃,杭州35.1℃。杭州昨天最高气温39.4℃,刷新了2025年杭州最高气温的纪录,今天依旧是持续酷热。
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告诉潮新闻记者,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近期我省高温酷热天气霸屏。
从数据来看,8月以来,浙江全省平均气温30.5℃,比常年同期偏高1.8℃。截至昨天(8月20日),除沿海部分县市外其它地区高温日数12~20天,其中杭城18天。

图源:浙江天气
未来七天,副热带高压强势,高温仍会频繁出现。会热到什么程度?“日最高气温除沿海地区外,大部36-38℃,局部39℃以上。对于极端高温,目前还没有突破,但接下来几天,局地还是有可能突破同期历史最高气温纪录。”毛燕军说,高温日数也将偏多,时间持续较长,譬如杭州高温或将“全勤”。
杭州未来一周依旧是被副热带高压“硬控”,最高气温基本都在37-39℃,局部39℃以上,杭州市气象台已连续三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且除了淳安之外,杭州所有地区均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图源:浙江天气
“立秋后,浙江正常是会持续一段时间高温,但是跟往年相比,8月气温这么高,影响时长这么久,是比较罕见的。比如金华地区、绍兴地区的部分站点已经破了8月高温日数同期最高纪录。”毛燕军表示。
人工增雨不是说增就增,8月末9月初可能降温
什么时候能凉快一点?
“近一周内,气温不会明显下降。”毛燕军说,气温高不稳定能量积聚,今天傍晚前后,局部地区仍有短时阵雨或雷雨出没,且将比昨天强度更强,有雷雨地区局地伴有短时暴雨、8~10级雷暴大风和个别小冰雹,大家出行最好携带雨具。接下来,午后局地热雷雨会频繁串场,但降雨范围不会很大,持续时间短,雨量分布不均,很难彻底缓解高温暑热。比如杭州,今天起一直到24日,雷阵雨条件转好,午后会带来一点局部的降温。
近期台风降温也没可能。今年第12号台风“玲玲”已于今天上午生成,预计“玲玲”将以每小时5至10公里的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缓慢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台风“玲玲”将于今天下午到夜间在日本鹿儿岛沿海登陆,未来对浙江无影响。
也有读者问,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进行人工增雨?
杭州市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表示,不是感觉热了就可以来一场人工增雨。开展人工增雨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农田干旱、供水紧张、供电压力。
“人工增雨也不是说增就能增,需要有具备降水条件的云,比如积云、积雨云、层积云。气象部门做不到凭空造雨,有时万事俱备,也未必能开展作业。即使气象部门在当地发布人工增雨公告,仍要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作业。”
“预计8月末到9月初可能会出现天气转折,可能是因为台风降水,也可能是北方冷空气南下,气象部门还在监测之中。”毛燕军说,多地未来高温仍会频繁出现,建议大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