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勤智查房中。
同样是“酒蒙子”,同样是肝硬化晚期患者,48岁的老王和34岁的阿林结局大不相同:老王的肝功能指标在几个月内奇迹般“起死回生”,阿林却还在戒酒和豪饮之间横跳,反复住院。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老王学会了“自救”——及时戒酒。
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中心一病区(重症肝病)主任邓勤智所在的科室,每年要收治200多例严重肝病患者。这些患者中,有不少是反复住院的“老面孔”,而病因都是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肝衰竭。
戒酒后意外重获新生
老王今年48岁,酒龄却已近30年。每天雷打不动地喝一斤白酒,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长期饮酒让他的肝脏不堪重负,体检报告上早早出现“脂肪肝”字眼,后来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2023年年底,老王开始感到乏力、尿黄,当地医院的治疗未能缓解他的病情,随后被转至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中心。当时,他的酒精性肝硬化到了失代偿期也就是晚期,肝功能严重受损,并由此导致肝衰竭,出现大量腹水、食管出血、感染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尤其黄疸飙升到300μmol/L(正常值<20μmol/L)。
经过积极的人工肝、抗感染等治疗,住院近两个月后,老王死里逃生。出院前,邓勤智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戒酒,否则再出现并发症,很可能就无法挽回了。
但老王照喝不误。在随后的一年里,他先后住院7次,累计住院时长近200天,每一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最严重时,家属已经着手准备肝移植登记。因为肝移植手术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连续戒酒半年以上,老王这才下决心戒酒。
戒酒后,老王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肝功能奇迹般“起死回生”,不再需要肝移植。同时,因为酗酒而破裂的家庭关系也得到了修复,曾经一年见不到几次的儿子也主动来医院看望陪护。
“以前每天醒来都是头痛欲裂,现在能精神饱满地面对生活。陪孩子读书、和妻子散步这些简单的事情,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老王感慨自己又重新活了过来。如今,他保持着规律随访,各项指标控制良好,目前已重返工作岗位。
“一想到酒我就控制不了”
34岁正是拼搏的年纪,阿林(化名)却因为喝酒成了医院的常客。每天一斤白酒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其间,他有过事业高峰,也经历了结婚生子,到如今却孑然一身,妻离子散。
7年前,他的体检报告上第一次出现肝功能损伤的字眼,如今已进展到了肝硬化晚期,因并发症反复住进医院。住院期间只有父母偶尔看望,还夹杂着无数争吵。每次出院后,阿林都会信誓旦旦地向邓勤智保证会戒酒,但没过多久,他又拿起了酒杯。
近日,他又一次在豪饮后出现腹水感染等肝硬化并发症住进宁波市第二医院。被问到出院后能否戒酒时,阿林自己也不敢打包票。“我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但每次一想到酒,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他坦言,“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
邓勤智告诉记者,病区里有很多患者与阿林情况类似,他们因喝酒患上肝病,确诊后仍放不下酒杯,反反复复住进医院,病情不断加重,甚至还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他说,同是晚期肝硬化患者,老王和阿林出现截然不同的预后,与是否戒酒有很大关系。
“戒酒是治疗酒精肝的头号任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负责代谢酒精、药物等。但它的代谢能力有限,长期摄入过量酒精无异于给肝脏喂‘慢性毒药’。长期酗酒者中,约10%-20%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而晚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如果一直不戒酒,并发症会反复发作,五年生存率不足30%。”邓勤智介绍,肝脏强大的再生功能也给患者留有一线生机。当酒精的持续毒性被阻断,即戒酒后,肝细胞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恢复一定肝功能。他希望通过老王和阿林的例子,提醒广大肝病患者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定要戒酒,戒酒越早越好,但也什么时候都不晚。
宁波晚报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俞俊妍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