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近50首AI谱曲的新“桃花歌”
2025-08-23 18:0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芯蕊

  “AI音乐创作并不是‘一键生成’,投稿的这一首,是从生成的几十首作品中‘海选’出来的……”自7月宁波日报报网发起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续篇《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以来,近百首饱含深情的投稿,为圆92岁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一个心愿奔“甬”而来。

  其中,在本次征集活动特设的“赛道”,有近50首借用AI技术创作的“桃花歌”承载着更多人对这首歌的深刻理解,让这份情感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表达。

  用心把“桃花歌”唱得更有味道

  有人尝试民乐与说唱的结合,有人为歌曲加入军旅歌曲的进行曲节奏,有人用乡村音乐风格定调,还有人融合了电子音乐元素……

  不同于人们对AI“千曲一面”的刻板印象,在本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AI谱曲征集中,这近50份作品用更多元化的表达证明,每个创作者都能为自己心中的“桃花歌”找到专属旋律。

AI音乐创作者睿影使用虚拟歌手翻唱人声。

  “邬大为老师的歌词里,有两种让我非常深刻的意象:一个是江南的桃花,代表着乡愁,一个是塞北的风雪,代表着战士的奉献。思前想后,我想着将两种乐器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AI音乐创作者朱如明说,AI音乐创作里并不是“瞎写”,而是需要创作者把心里的情感捋顺,选择好表达方式,再精准地“转述”给AI工具。

  “所以,我尝试前奏让江南的竹笛先‘开口’,吹得轻一点,把江南的宁静先铺开,等到了唱边疆的主歌部分,再加入钢片琴。它的音色清冽又带着点硬气,这样一柔一刚,就像把心里的牵挂和肩上的责任都融进旋律里。”朱如明详细地解释道。

  在创作者们看来,AI技术的灵活性让音乐的个性与风格能够充分释放。也正因如此,相比更精深的乐理知识,对歌词的拆解、对情感的揣摩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控,成了创作者们更为关注的要素。

AI音乐创作者盖芸菲为“桃花歌”加入说唱。

  AI音乐创作者盖芸菲的作品,在一众投稿中十分特别,相比舒缓的旋律,这首歌曲节奏轻快,说唱部分更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方面,我觉得说唱词能够代表我想要讲述的故事和想法,另一方面也是与老一辈人的对话。”盖芸菲说,为“桃花歌”融入说唱,不仅增加了的节奏张力,还能加入新时代年轻人对于家乡的感受,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希望这首歌用新说唱的方式接力邬老的情怀,让老一辈的牵挂和年轻人的担当有所呼应。”

  从男女对唱,到融入说唱,各种形式的尝试,让《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近50首AI谱曲的新“桃花歌”更是各有各的“味道”,每一首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

AI音乐创作者“悠+宝”制作的MV。

  然而,对于音乐制作人来说,AI工具并不是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的捷径。“如果想让歌更对味儿,也要跟AI反复‘磨’。”AI音乐创作者吴政伟告诉记者,从开始尝试创作到投稿,自己前前后后制作了几十个版本,这还不包括未合成的片段、废稿。

  “当AI工具没有精准地表达出想法,或者是想要在某一小节加入小巧思时,十几二十遍的反复生成和调试都是常态。”朱如明说,“这首歌的创作周期长达一个月,邬大为老师写歌词不易,我们也不能辜负这份期待。”

“桃花盛开的地方”AI音乐创作交流会。孙宇卓 摄

  来自不同“坐标”的情感共鸣

  “乡愁、爱国,是我输入指令时候的重要关键词,一定要把这份情感写进旋律里。”来自上海的魏佳庆祖籍便是宁波,他说,相比旋律,这首歌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更重要,这也是他参与这个征集活动的重要原因。

  被战士用青春守山河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因词作家邬大为老师的赤子情怀而动容……这一创作动机,也和来自天南海北的AI音乐制作人们不谋而合。

  据组委会统计,在本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AI谱曲征集活动中,有来自上海、浙江温州、江苏泰州、广东梅州、山东枣庄等不同“坐标”的创作者们,做着不同的职业,但却怀揣着对这首歌同样的敬意。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创作说明中反复提及乡愁的重量、故乡的温暖、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AI音乐创作者魏佳庆和女儿的合影。

  “我是一名退伍的消防兵,所以第一眼看见歌词的时候,‘探家的儿郎’‘家乡巨变’‘坚守边疆’这些关键词都能让我共情。”魏佳庆回忆,那些年作为消防兵一年仅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也能感觉到邻里街区、弄堂都在发生变化,“有的战友可能一年都回不去家乡一次,所以思乡、想家是每个战友最熟悉的‘滋味’了。”

  “词是固定的,情感是流动的。”AI创作者廖天鹏说,歌词讲述了一名年轻军人回家探亲时的感受,描写了故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以上种种都能让我感受到小战士对自己保卫祖国边疆的自豪与欣慰。

杨凌芳(中)在创作音乐。

  “《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歌我熟得很,感情也很深。”今年60多岁的杨凌芳说自己以前连AI是什么都不太清楚,这一次谱曲,硬是从零开始学,“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的,但能用年轻人喜欢的AI技术,给这么有感情的歌添段旋律,心情很激动。”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借助AI完成的作品,质量远超预期。有关专家多次点赞,认为这些作品充满真挚情感与巧思,在专业水准上也毫不逊色。”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谱曲似乎是专业音乐人的‘专属领域’,而AI技术的加入,让更多普通人跨越了乐理知识、乐器演奏的门槛,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创作,让为‘心愿’谱曲的征集活动赛道变得更宽、更暖。”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近50首AI谱曲的新“桃花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23 18:03: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芯蕊

  “AI音乐创作并不是‘一键生成’,投稿的这一首,是从生成的几十首作品中‘海选’出来的……”自7月宁波日报报网发起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续篇《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以来,近百首饱含深情的投稿,为圆92岁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一个心愿奔“甬”而来。

  其中,在本次征集活动特设的“赛道”,有近50首借用AI技术创作的“桃花歌”承载着更多人对这首歌的深刻理解,让这份情感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表达。

  用心把“桃花歌”唱得更有味道

  有人尝试民乐与说唱的结合,有人为歌曲加入军旅歌曲的进行曲节奏,有人用乡村音乐风格定调,还有人融合了电子音乐元素……

  不同于人们对AI“千曲一面”的刻板印象,在本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AI谱曲征集中,这近50份作品用更多元化的表达证明,每个创作者都能为自己心中的“桃花歌”找到专属旋律。

AI音乐创作者睿影使用虚拟歌手翻唱人声。

  “邬大为老师的歌词里,有两种让我非常深刻的意象:一个是江南的桃花,代表着乡愁,一个是塞北的风雪,代表着战士的奉献。思前想后,我想着将两种乐器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AI音乐创作者朱如明说,AI音乐创作里并不是“瞎写”,而是需要创作者把心里的情感捋顺,选择好表达方式,再精准地“转述”给AI工具。

  “所以,我尝试前奏让江南的竹笛先‘开口’,吹得轻一点,把江南的宁静先铺开,等到了唱边疆的主歌部分,再加入钢片琴。它的音色清冽又带着点硬气,这样一柔一刚,就像把心里的牵挂和肩上的责任都融进旋律里。”朱如明详细地解释道。

  在创作者们看来,AI技术的灵活性让音乐的个性与风格能够充分释放。也正因如此,相比更精深的乐理知识,对歌词的拆解、对情感的揣摩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控,成了创作者们更为关注的要素。

AI音乐创作者盖芸菲为“桃花歌”加入说唱。

  AI音乐创作者盖芸菲的作品,在一众投稿中十分特别,相比舒缓的旋律,这首歌曲节奏轻快,说唱部分更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方面,我觉得说唱词能够代表我想要讲述的故事和想法,另一方面也是与老一辈人的对话。”盖芸菲说,为“桃花歌”融入说唱,不仅增加了的节奏张力,还能加入新时代年轻人对于家乡的感受,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希望这首歌用新说唱的方式接力邬老的情怀,让老一辈的牵挂和年轻人的担当有所呼应。”

  从男女对唱,到融入说唱,各种形式的尝试,让《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近50首AI谱曲的新“桃花歌”更是各有各的“味道”,每一首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

AI音乐创作者“悠+宝”制作的MV。

  然而,对于音乐制作人来说,AI工具并不是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的捷径。“如果想让歌更对味儿,也要跟AI反复‘磨’。”AI音乐创作者吴政伟告诉记者,从开始尝试创作到投稿,自己前前后后制作了几十个版本,这还不包括未合成的片段、废稿。

  “当AI工具没有精准地表达出想法,或者是想要在某一小节加入小巧思时,十几二十遍的反复生成和调试都是常态。”朱如明说,“这首歌的创作周期长达一个月,邬大为老师写歌词不易,我们也不能辜负这份期待。”

“桃花盛开的地方”AI音乐创作交流会。孙宇卓 摄

  来自不同“坐标”的情感共鸣

  “乡愁、爱国,是我输入指令时候的重要关键词,一定要把这份情感写进旋律里。”来自上海的魏佳庆祖籍便是宁波,他说,相比旋律,这首歌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更重要,这也是他参与这个征集活动的重要原因。

  被战士用青春守山河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因词作家邬大为老师的赤子情怀而动容……这一创作动机,也和来自天南海北的AI音乐制作人们不谋而合。

  据组委会统计,在本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AI谱曲征集活动中,有来自上海、浙江温州、江苏泰州、广东梅州、山东枣庄等不同“坐标”的创作者们,做着不同的职业,但却怀揣着对这首歌同样的敬意。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创作说明中反复提及乡愁的重量、故乡的温暖、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AI音乐创作者魏佳庆和女儿的合影。

  “我是一名退伍的消防兵,所以第一眼看见歌词的时候,‘探家的儿郎’‘家乡巨变’‘坚守边疆’这些关键词都能让我共情。”魏佳庆回忆,那些年作为消防兵一年仅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也能感觉到邻里街区、弄堂都在发生变化,“有的战友可能一年都回不去家乡一次,所以思乡、想家是每个战友最熟悉的‘滋味’了。”

  “词是固定的,情感是流动的。”AI创作者廖天鹏说,歌词讲述了一名年轻军人回家探亲时的感受,描写了故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以上种种都能让我感受到小战士对自己保卫祖国边疆的自豪与欣慰。

杨凌芳(中)在创作音乐。

  “《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歌我熟得很,感情也很深。”今年60多岁的杨凌芳说自己以前连AI是什么都不太清楚,这一次谱曲,硬是从零开始学,“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的,但能用年轻人喜欢的AI技术,给这么有感情的歌添段旋律,心情很激动。”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借助AI完成的作品,质量远超预期。有关专家多次点赞,认为这些作品充满真挚情感与巧思,在专业水准上也毫不逊色。”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谱曲似乎是专业音乐人的‘专属领域’,而AI技术的加入,让更多普通人跨越了乐理知识、乐器演奏的门槛,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创作,让为‘心愿’谱曲的征集活动赛道变得更宽、更暖。”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