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海鲜大量上市季 “蓝绿色杀手”让多人中招
2025-08-27 07:17:1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检验科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中。

  说到八月宁波的美味,自然少不了梭子蟹。蒸、炒、烤、炸……各色吃法轮番上阵,但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要小心潜伏在美味中的“蓝绿色杀手”——让你上吐下泻的副溶血性弧菌。

  记者从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了解到,最近因食用海鲜引发急性肠胃炎的患者显著增加——有人剧烈腹痛难以站立,有人半天腹泻十几次。这是什么菌?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中招?怎么吃才能远离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10天内确诊7例

  50岁的崔女士至今仍想不通,自己挑的那只白蟹明明鲜活饱满,怎么就成了“罪魁祸首”?8月24日晚,她把蒸了十来分钟的白蟹端上桌,蟹肉鲜甜,膏黄流油,一家人吃得满足。可到了深夜,一阵剧烈的恶心感突然涌上喉咙,她冲进卫生间,胃里的东西全吐了出来。还没缓过劲,肚子又是一阵阵绞痛,紧接着便是稀水样的腹泻,一趟又一趟。直到凌晨,她虚弱得连站都站不稳,被家人架着送进了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医生,我是不是吃坏了?难道是螃蟹蒸得不够熟?”崔女士捂着肚子问。检查结果出来,她的粪便样本里,副溶血弧菌“现形”了。

  63岁的沈先生也“在劫难逃”。前几天他自己在家做了蟹糊,将新鲜梭子蟹剁成泥,加了白酒、盐和姜丝腌制,想着这样既入味又杀菌。他早饭时就着粥吃了小半碗,觉得咸鲜开胃,没想到当天中午,肚子就“翻江倒海”,一个下午跑了十趟厕所,最后拉出来的全是水,腹部的绞痛让他直冒冷汗。到医院一查,同样是副溶血弧菌在作祟。

  “这些蓝绿色菌落,就是副溶血弧菌。这种‘嗜盐’细菌天然存在于海洋鱼类、虾蟹、贝类体内,尤其喜欢潜伏在未经煮熟或腌制的海产品中。”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主任技师瞿亚红指着培养皿介绍说。最近十天,她和同事已陆续检测出7例这样的患者。

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

  危险藏在烹饪方式里

  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副主任周强表示,从问诊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曾吃过腌制或未彻底熟透的海鲜。比如本地人偏爱的“醉蟹”,虽用酒和盐腌制,却并不能彻底杀灭副溶血弧菌。这类细菌耐盐耐酸,传统腌制方式根本不足以阻挡它们“入侵”。

  更常见的是交叉污染。切过生海鲜的刀和砧板,未经消毒就处理熟食;或是烹饪时火候不足、时间不够;又或是海鲜在室温下存放过久,细菌疯狂繁殖……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周强指出,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主要来自其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素”。这种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剧烈腹痛、频繁水样腹泻,甚至血水样便,部分人还伴随呕吐、发热。严重感染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甚至休克,尤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风险更高。

  如何安全吃海鲜?

  医生紧急提醒,海鲜味美也需谨慎,务必彻底煮熟,避免生食,处理时注意生熟分开,砧板、刀具及时清洗消毒,以防病从口入。具体怎么做呢?周强给出以下四点建议:

  彻底加热,避免生食。尽可能避免生腌、醉制等吃法,海鲜务必彻底蒸熟煮透。

  生熟分开,严格消毒。处理生海鲜的器具要专用,并及时清洗消毒。

  及时冷藏。海鲜购买后应冷藏保存(4℃以下),烹饪后也尽量当餐吃完。

  高危人群要谨慎。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尽量避免生腌类海鲜。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俞璐敏 谢美君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海鲜大量上市季 “蓝绿色杀手”让多人中招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8-27 07:17:19

检验科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中。

  说到八月宁波的美味,自然少不了梭子蟹。蒸、炒、烤、炸……各色吃法轮番上阵,但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要小心潜伏在美味中的“蓝绿色杀手”——让你上吐下泻的副溶血性弧菌。

  记者从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了解到,最近因食用海鲜引发急性肠胃炎的患者显著增加——有人剧烈腹痛难以站立,有人半天腹泻十几次。这是什么菌?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中招?怎么吃才能远离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10天内确诊7例

  50岁的崔女士至今仍想不通,自己挑的那只白蟹明明鲜活饱满,怎么就成了“罪魁祸首”?8月24日晚,她把蒸了十来分钟的白蟹端上桌,蟹肉鲜甜,膏黄流油,一家人吃得满足。可到了深夜,一阵剧烈的恶心感突然涌上喉咙,她冲进卫生间,胃里的东西全吐了出来。还没缓过劲,肚子又是一阵阵绞痛,紧接着便是稀水样的腹泻,一趟又一趟。直到凌晨,她虚弱得连站都站不稳,被家人架着送进了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医生,我是不是吃坏了?难道是螃蟹蒸得不够熟?”崔女士捂着肚子问。检查结果出来,她的粪便样本里,副溶血弧菌“现形”了。

  63岁的沈先生也“在劫难逃”。前几天他自己在家做了蟹糊,将新鲜梭子蟹剁成泥,加了白酒、盐和姜丝腌制,想着这样既入味又杀菌。他早饭时就着粥吃了小半碗,觉得咸鲜开胃,没想到当天中午,肚子就“翻江倒海”,一个下午跑了十趟厕所,最后拉出来的全是水,腹部的绞痛让他直冒冷汗。到医院一查,同样是副溶血弧菌在作祟。

  “这些蓝绿色菌落,就是副溶血弧菌。这种‘嗜盐’细菌天然存在于海洋鱼类、虾蟹、贝类体内,尤其喜欢潜伏在未经煮熟或腌制的海产品中。”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主任技师瞿亚红指着培养皿介绍说。最近十天,她和同事已陆续检测出7例这样的患者。

副溶血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

  危险藏在烹饪方式里

  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副主任周强表示,从问诊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曾吃过腌制或未彻底熟透的海鲜。比如本地人偏爱的“醉蟹”,虽用酒和盐腌制,却并不能彻底杀灭副溶血弧菌。这类细菌耐盐耐酸,传统腌制方式根本不足以阻挡它们“入侵”。

  更常见的是交叉污染。切过生海鲜的刀和砧板,未经消毒就处理熟食;或是烹饪时火候不足、时间不够;又或是海鲜在室温下存放过久,细菌疯狂繁殖……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周强指出,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主要来自其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素”。这种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剧烈腹痛、频繁水样腹泻,甚至血水样便,部分人还伴随呕吐、发热。严重感染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甚至休克,尤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风险更高。

  如何安全吃海鲜?

  医生紧急提醒,海鲜味美也需谨慎,务必彻底煮熟,避免生食,处理时注意生熟分开,砧板、刀具及时清洗消毒,以防病从口入。具体怎么做呢?周强给出以下四点建议:

  彻底加热,避免生食。尽可能避免生腌、醉制等吃法,海鲜务必彻底蒸熟煮透。

  生熟分开,严格消毒。处理生海鲜的器具要专用,并及时清洗消毒。

  及时冷藏。海鲜购买后应冷藏保存(4℃以下),烹饪后也尽量当餐吃完。

  高危人群要谨慎。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尽量避免生腌类海鲜。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俞璐敏 谢美君 文/摄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