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果二代"呼鹏:注入新血液 延安"致富果"有了新模样
2025-08-29 19:5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 黄合 陈驰

  八月骄阳,延安市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宜川盛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果园里,套着双层纸袋的苹果已长至拳头大小,枝条因负重微微下弯,拉出了岁月的弧度。

  “鹏娃,今年果子长势不错,你那边客户联系得怎么样了?”呼鹏的父亲呼永祥转动手机镜头,让挂满果的枝头填满屏幕。

  屏幕那头,29岁的呼鹏正在无锡专卖店里核对订单数据:“爸,您放心。‘苏陕情’品牌已有了固定客户。这周末,上海浦东一家商超老总要带队来考察,咱得把最好的果子备上!”

  又红又大的苹果,是黄土高原对辛苦劳作的老乡们的馈赠。

延安苹果。

  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开始,苹果树就在这片黄土地扎了根。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见证了党的领导下一代接着一代干、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跨越。

  每当苹果花开时,漫山遍野如云似雪。

  可花海越是绚烂,果农越是辛劳。他们在密密匝匝的花枝间细选,要在“一爪花”中留下最健壮的一朵,并确保朵与朵之间相距二十至三十厘米。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眼前只剩茫茫的花影。

  “不仅是开花时节。一年四季,父亲和120多户社员就像‘长’在了果园里,从清晨天蒙蒙亮,忙到日头西沉、暮色四合。”可惜,丰收的喜悦很快被销售难题冲淡,好苹果却卖不出好价钱。

  三年前,年轻的呼鹏做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放弃西安的工作,接过了交接棒,加入父亲的“苹果事业”

呼鹏。

  老一辈的叙事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故事,齐心协力,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个“陕北的好江南”。

  新一代的篇章中,有了“苏陕协作”的国家部署,有了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有了可感可及的坚实基础。

  “要把延安苹果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呼鹏暗暗下定了决心。

  一上来,他就“打开思路”,先在品牌品质上做文章。

  快速完成“苏陕情”商标注册,“一果一码”让每个苹果可溯源,设计富有黄土风情的包装强化辨识度,开拓直播带货、联动外部社群等新渠道……一系列“新打法”,让习惯了传统低头干活模式的乡亲们大开眼界。

  2023年起,呼鹏年年都将“苏陕情”苹果邮寄到SGS“通标”上海分公司,进行实验室检测。533项指标全部符合欧盟标准的“身份证”,成了延安苹果拓展一家家新客户的“敲门砖”。

  同一年,呼鹏又看准了互动式体验农业的“风口”,创新推出“宜川有我一棵树”认养计划,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带动村里43户果农创建“匠心果园”。

  从开花到结果的每一个关键生长阶段,全部有机种植,实时通过视频点对点发送给认养人;不间断推出“重温红色岁月”“秋季采摘节”“小小布衣体验营”等特色项目,强化深度沉浸式体验……

  黄土地上的“小苹果”,渐渐成了文旅融合的“新纽带”。

套袋生长的苹果,还有防雹网保护。

  去年,无锡市民王国平认养了一棵果树,想为家人找份“看得见的健康”。聊起自己的“树”,他话里都带着笑:“果农大哥特别热情,给我讲这树是啥脾气、该怎么照顾,我听得特来劲,仿佛已闻到满树果香了。”

  专卖店的苹果年销售额,从2022年不到2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300余万元。“我家每亩增收了2000元。”社员呼月榜由衷赞叹,“年轻人脑子活、办法多,真是把咱们的苹果卖出了新花样!”

  眼下,闲不住的呼鹏又在筹划推进“示范园”项目,计划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管理,推行“轮牧”生态养殖,形成“畜禽—有机肥—果树”的生态循环,进一步提升苹果这一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含量。

  “没有年轻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不光种苹果,也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模式,让苹果产业更有吸引力,让年轻人觉得回来做农业,一样有价值、有奔头!”呼鹏说。

上葫芦村。

  听了呼鹏的故事,去年年底,同村的“00后”小伙子钱乐同样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合作社,发挥自己新媒体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家乡苹果“代言”。

  或是将马灯、煤油灯等充满岁月印记的老物件请进直播间,或是直接置身于郁郁葱葱的果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帮年轻人尝试着用“互联网原住民”的视角和语态,向天南地北的网友讲述延安苹果的“前世今生”。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延安苹果的故事,正被新一代的奋斗者,续写得更甜、更美、更芬芳。

  记者手记

  站在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的苹果园里,看着呼氏父子通过视频聊着苹果的长势和订单,这场景倏然串联起历史的纵深。

  八十多年前,在这片黄土高原上,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战火中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打破敌人的封锁。

  更令人惊叹的是,边区建设者总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这片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开辟出政策的“试验田”,让党的许多创举率先在这里生根发芽。

  今天,新一代陕北青年接过这把精神的钥匙。从苹果送检到推出“果树认养”,再到深挖“苹果文化”内涵,他们将“被动求生”变为“主动开拓”,用现代经营理念为传统果业注入新的活力。

  八十多年前的边区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清晰回响。那自力更生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为人先的勇气,正在新一代的实践中绽放异彩。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也称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艰苦奋斗,把边区建设成为一个政治上进步、经济上发展的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角。

  人物简介

  呼鹏,1996年出生,大学毕业后曾在西安从事教育培训、新媒体等工作,现任宜川盛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无锡分社总经理。

  我想对您说

  在延安,每一个苹果,都蕴含着致富密码,饱含着奋斗情怀,承载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

  如今这份责任已传到我们年轻一代手中。怎么把父辈的心血发扬光大,让这苹果香飘更远,甜进千家万户,是我们必须用智慧和汗水去回答的时代问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青春使命。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果二代"呼鹏:注入新血液 延安"致富果"有了新模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29 19:59: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了。黄土坡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竹海里的枪声化作山风,但那些镌刻在山河里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宁波日报联合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波团市委,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

  我们从浙东抗日根据地出发,开启一场特别的“青春寻访”,寻找那些回到革命老区的年轻人,如何让先辈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在他们手中变得更加丰饶,去看看抗战精神如何在新时代开出不一样的花。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革命薪火的接力。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来自革命老区的时代回响,探寻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见证从战火纷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 黄合 陈驰

  八月骄阳,延安市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宜川盛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果园里,套着双层纸袋的苹果已长至拳头大小,枝条因负重微微下弯,拉出了岁月的弧度。

  “鹏娃,今年果子长势不错,你那边客户联系得怎么样了?”呼鹏的父亲呼永祥转动手机镜头,让挂满果的枝头填满屏幕。

  屏幕那头,29岁的呼鹏正在无锡专卖店里核对订单数据:“爸,您放心。‘苏陕情’品牌已有了固定客户。这周末,上海浦东一家商超老总要带队来考察,咱得把最好的果子备上!”

  又红又大的苹果,是黄土高原对辛苦劳作的老乡们的馈赠。

延安苹果。

  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开始,苹果树就在这片黄土地扎了根。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见证了党的领导下一代接着一代干、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跨越。

  每当苹果花开时,漫山遍野如云似雪。

  可花海越是绚烂,果农越是辛劳。他们在密密匝匝的花枝间细选,要在“一爪花”中留下最健壮的一朵,并确保朵与朵之间相距二十至三十厘米。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眼前只剩茫茫的花影。

  “不仅是开花时节。一年四季,父亲和120多户社员就像‘长’在了果园里,从清晨天蒙蒙亮,忙到日头西沉、暮色四合。”可惜,丰收的喜悦很快被销售难题冲淡,好苹果却卖不出好价钱。

  三年前,年轻的呼鹏做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放弃西安的工作,接过了交接棒,加入父亲的“苹果事业”

呼鹏。

  老一辈的叙事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故事,齐心协力,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个“陕北的好江南”。

  新一代的篇章中,有了“苏陕协作”的国家部署,有了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有了可感可及的坚实基础。

  “要把延安苹果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呼鹏暗暗下定了决心。

  一上来,他就“打开思路”,先在品牌品质上做文章。

  快速完成“苏陕情”商标注册,“一果一码”让每个苹果可溯源,设计富有黄土风情的包装强化辨识度,开拓直播带货、联动外部社群等新渠道……一系列“新打法”,让习惯了传统低头干活模式的乡亲们大开眼界。

  2023年起,呼鹏年年都将“苏陕情”苹果邮寄到SGS“通标”上海分公司,进行实验室检测。533项指标全部符合欧盟标准的“身份证”,成了延安苹果拓展一家家新客户的“敲门砖”。

  同一年,呼鹏又看准了互动式体验农业的“风口”,创新推出“宜川有我一棵树”认养计划,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带动村里43户果农创建“匠心果园”。

  从开花到结果的每一个关键生长阶段,全部有机种植,实时通过视频点对点发送给认养人;不间断推出“重温红色岁月”“秋季采摘节”“小小布衣体验营”等特色项目,强化深度沉浸式体验……

  黄土地上的“小苹果”,渐渐成了文旅融合的“新纽带”。

套袋生长的苹果,还有防雹网保护。

  去年,无锡市民王国平认养了一棵果树,想为家人找份“看得见的健康”。聊起自己的“树”,他话里都带着笑:“果农大哥特别热情,给我讲这树是啥脾气、该怎么照顾,我听得特来劲,仿佛已闻到满树果香了。”

  专卖店的苹果年销售额,从2022年不到2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300余万元。“我家每亩增收了2000元。”社员呼月榜由衷赞叹,“年轻人脑子活、办法多,真是把咱们的苹果卖出了新花样!”

  眼下,闲不住的呼鹏又在筹划推进“示范园”项目,计划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管理,推行“轮牧”生态养殖,形成“畜禽—有机肥—果树”的生态循环,进一步提升苹果这一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含量。

  “没有年轻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不光种苹果,也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模式,让苹果产业更有吸引力,让年轻人觉得回来做农业,一样有价值、有奔头!”呼鹏说。

上葫芦村。

  听了呼鹏的故事,去年年底,同村的“00后”小伙子钱乐同样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合作社,发挥自己新媒体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家乡苹果“代言”。

  或是将马灯、煤油灯等充满岁月印记的老物件请进直播间,或是直接置身于郁郁葱葱的果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帮年轻人尝试着用“互联网原住民”的视角和语态,向天南地北的网友讲述延安苹果的“前世今生”。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延安苹果的故事,正被新一代的奋斗者,续写得更甜、更美、更芬芳。

  记者手记

  站在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的苹果园里,看着呼氏父子通过视频聊着苹果的长势和订单,这场景倏然串联起历史的纵深。

  八十多年前,在这片黄土高原上,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战火中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打破敌人的封锁。

  更令人惊叹的是,边区建设者总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这片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开辟出政策的“试验田”,让党的许多创举率先在这里生根发芽。

  今天,新一代陕北青年接过这把精神的钥匙。从苹果送检到推出“果树认养”,再到深挖“苹果文化”内涵,他们将“被动求生”变为“主动开拓”,用现代经营理念为传统果业注入新的活力。

  八十多年前的边区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清晰回响。那自力更生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为人先的勇气,正在新一代的实践中绽放异彩。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也称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艰苦奋斗,把边区建设成为一个政治上进步、经济上发展的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角。

  人物简介

  呼鹏,1996年出生,大学毕业后曾在西安从事教育培训、新媒体等工作,现任宜川盛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无锡分社总经理。

  我想对您说

  在延安,每一个苹果,都蕴含着致富密码,饱含着奋斗情怀,承载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

  如今这份责任已传到我们年轻一代手中。怎么把父辈的心血发扬光大,让这苹果香飘更远,甜进千家万户,是我们必须用智慧和汗水去回答的时代问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青春使命。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