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钱湖。
近日的东钱湖,湖水微皱,远山含黛。岸边步道,骑行爱好者倏忽而过;景区街巷,游客优哉游哉。
作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东钱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质一度恶化至劣V类,水生态状况不佳。
生态之困,也让东钱湖发展受阻。
破题的春风始于2005年。以建设“生态型、文化型的旅游度假区”为指引,20年间,东钱湖坚持生态立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00多亿元,持续改善湖泊生态,丰富文旅业态。
如今的东钱湖,绝迹30多年的银鱼重回湖泊,对优质水高度依赖的莼菜频频出现,区域年游客接待量达900万人次。今年前7个月,东钱湖游客接待量突破581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15%。
“山水人城”共荣共生背后,折射的是钱湖之变——生态美、产业兴、生活旺。

东钱湖。
从“水之忧”到“湖之美”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把环境保护好。宁可投入多一点,也要把环境整治好。宁可阻力大一点,也要把环境建设好。”水,是东钱湖发展的灵魂。谈起治水,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出了三个“宁可”。
怎么治理?——源头入手,科学规划,截污纳管。
管委会在关停宁波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宁波梅湖牧业有限公司的同时,对所有村居零星养殖业进行整顿,并划定湖岸线、河岸线50米内禁止任何养殖。对于留存下来的企业,管委会积极引导它们进入工业园区,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东钱湖镇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朱球说,如今村里的网红打卡点曾是8家企业扎堆的工业区,清退后变身陶麓街区,村集体年收入增至80万元。
为消除沿湖村庄污染,管委会根据风貌保留、整体拆迁、景观改造三类农村规划,搬迁拆改沿湖18个村中的11个,把村民迁至钱湖人家等7个安置小区。
持续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推进管网建设、实现污水纳管,东钱湖区域共拆迁房屋70多万平方米、企业61家,新增环湖绿地200多公顷,沿湖村庄均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纳管。
——瞄准重点,科学清淤。
东钱湖是海迹湖泊,极易淤塞。2009年,东钱湖开始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同时引进设立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实验室和第三方企业参与。
“我们采用环保清淤与造地相结合的办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的相关负责人说。在疏浚后4个月内底栖动物群落恢复迅速,生物量高于平均值两倍以上。通过实施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东钱湖新增湿地植物20余种,新增植被面积5万余平方米,鱼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水鸟栖息东钱湖。
如今的东钱湖湖水水质达到总体Ⅲ类、局部Ⅱ类水平,富营养化污染情况大幅减少,成为“国家级生态湖泊”和“中国城市湖泊治理的典范”。

东钱湖骑行道。
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
生态之美,在湖;产业之兴,也在湖。
“跳出东钱湖发展东钱湖”。相比昔日依赖湖景的单一业态,如今的东钱湖已形成文旅、体育、乡村新业态协同发展的多元格局。
新业态点亮消费新场景——
“钱湖之夜”模式激活湖滨公园、帐篷营地等区域夜经济,“村咖”集群兴起。2025年“旅咖生活”慢沙龙带动全网阅读量破2亿,活动期间环湖客流量增加30%,“村咖”营业额上涨40%。
利民村因“一树梨花压钱湖”出圈,50余家经营主体形成多元服务体系;建设村陶麓街区引入71家商户,设共富摊位与宠物友好装置,开业至今接待250万人次,营业额超4000万元。
文旅融合,让宋韵文化焕发新活力——
东钱湖构建“一廊一园一景”宋韵文化圈,推进环湖宋韵文化景观带、南宋石刻公园提升等项目。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韩岭美术馆相继建成,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稳步推进,串起兼具钱湖特色与宁波气派的文化地标。
宋韵钱湖生活季、全域旅游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接连举办,让千年宋韵“活”在当下。
体育产业为东钱湖注入动感活力——
依托45公里湖岸线与优质水质,东钱湖大力发展帆船、皮艇球等水上运动。
政府出资改善水质、建设帆船码头等设施,引入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等“国字号”品牌;逸帆航海俱乐部、海岸线划艇俱乐部发挥优势,开展培训与赛事。
去年,东钱湖水上运动培训超5000人次,体验消费逾2万次。今年,随着2025年全国皮艇球锦标赛落地,东钱湖进一步打响了知名度,成为水上运动“网红地标”。
如今的东钱湖,以多元融合之姿,书写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韩岭老街。
从“寻常日子”到“品质画卷”
清晨的东钱湖,绿道上骑行者的笑声与环湖公交的报站声交织,院士中心的落地窗映出晨读身影,村口“共享奶奶”正牵着孩童走向学堂——这幅充满烟火气与幸福感的画面,正是东钱湖“传统生活”迈向“品质生活”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东钱湖,交通更便捷、服务更贴心、环境更优美,居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出行与服务的升级,让便利触手可及——
对内,“舟行、骑行、车行、步行”四维路径织就便捷网,环湖绿道成了居民健身打卡地;对外,轨道交通4号线、7号线串联起市区,鄞县大道、东钱湖快速路畅通无阻,“三环九射八连”路网让“湖区半小时到市区”成为现实。
旅游业的红火点亮了村民的致富路——
城杨村亭溪漂流项目开业半月就迎来1.5万名游客,新增30个岗位;陶麓街区50个“共富摊位”无偿供村民使用,优质摊位月营收超2万元。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俞塘乡村旅游火出圈,强村公司、共富工坊遍地开花。
去年东钱湖镇22个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7100万元,同比增长10%;下水“钱湖工坊体”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100多人就业,村集体与农户增收超5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观念的转变,让当地居民的生活更有奔头——
“曾经,我们总向往城市的繁华;如今,东钱湖山清水秀、产业兴旺,城里人纷纷来此休闲消费。”家住东钱湖镇的居民刘洋说。街坊邻里也愈发珍视家乡的生态与文化,主动参与保护湖泊、传承文脉,共建共享的氛围愈发浓厚。
如今破困重生的东钱湖,以这一方山水人城相融的独特魅力,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生态底色。湖畔百姓的日子,正如这湖光山色,越发清澈明亮、熠熠生辉。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冯瑄 金鹭 鄞州区委报道组 徐庭娴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