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禾谷熟,丰收至。
不止田野乡间,南疆的“丰收”也流淌在库车学子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里,绽放在当地百姓“家门口”就能接受高难度手术的笑脸上。
一组统计数据令人振奋——
今年,库车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较5年前提高25.7%;援疆学校库车二中5年累计31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库车宁波中学(库车三中)一本上线率同比提高16.1%;全市中考成绩跻身阿克苏地区前100名者达52人。
宁波医疗援疆团队累计完成62例开阿克苏地区或库车市先河的高难度手术,实现30项技术突破;库车市人民医院通过二甲医院评审,综合实力跃居全疆县级医院前列,患者外转率同比下降35%。
“要在教育、医疗援疆上更加注重惠民利民”“要更加注重在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上聚焦发力,推动新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新时代的智力援疆路上,宁波瞄准高质量,以“创新”为锚,在南疆大地种桃李、育新枝,山海共奏连心曲。
“硬实力”,民生之福
进入开学季,库车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郭静英开启忙碌模式。随着一批新生的入学,迎接这些来自阿克苏东四县孩子的,是新建成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这些孩子将在红黄相间的两幢楼里,完成从学前到职高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
即便是平常日子,库车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的医生也非常忙碌。援疆医生、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蒋森24小时待命,除了随时出诊,更肩负着帮助库车市人民医院建立、制定创伤急诊救治标准和流程的使命。这样的日常,也让援疆医生、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妇科医生李楠不断“挑战自我”:与死神赛跑,5小时摘除25枚子宫肌瘤,5天后患者康复出院,“这是我从医13年来,摘除肌瘤最多、患者出血风险最高的一台手术……”
智力援疆,补短板是当务之急。
怎么补?“精准为先,硬件落地。”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瞄准当地教育、医疗的短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针对阿克苏地区东四县百余名适龄残疾儿童,因住宿条件不足无法就近入学的困难,打造库车市启智学校扩建项目,让他们“应入尽入”,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创伤中心、危重症婴幼儿孕产妇救治中心等五大急救中心,构建标准化心脑血管、多发伤抢救体系……
“让‘人民医院’的牌子更硬,让库车百姓享受和宁波市民同质的医疗服务。”关于这一点,宁波援疆医生领队陈志华最有发言权。
作为库车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两年多来,陈志华不仅在医院里规划建设了一批“硬”设施,还对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动真格”——
推动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软件上线,规范采购流程,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让不良事件报告形成机制……
医者仁心的背后,当地百姓看到了,如今的库车人民医院“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综合水平评价在新疆百家同级医院排名中进入前五”的“硬实力”。
教育、医疗援疆,最让当地百姓可感可享。
如今,在库车,一所所以“应麟”“阳明”“慈孝”等命名的学校,印证着山海携手的深情;和42岁牙哈镇村民阿曼姑力一样,越来越多的库车女性走进新启用的库车市妇幼保健院妇孺国医堂,进行中医产后理疗……
“带不走”,育才造士
援疆,要“输血”更要“造血”,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如何才能“带不走”?
“传帮带”,是最朴实的传承——
库车二中高一新教师赵旭斌,已经习惯在数学课上“一定要板书”,要“及时给学生正向反馈”。特别是,他的汇报课广受肯定,“新教师成就感满满”,这让作为师傅的宁波援疆教师任茂桥颇为自豪;库车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李彦宏,从过去“直接看报告”到现在“先看片子,再看报告”“病历书写要细致,不容马虎”,能独立开展二级手术,这得益于宁波援疆医生、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裘铠杰,以及前两批的援疆医生的接力带教……
“青蓝工程”,是宁波接力教育援疆的关键词。据统计,宁波已选派358名教师组团支援5所学校,精心帮带本地教师1074人。
去年,阿克苏首届教育援疆“青蓝工程”学员教学技能比赛中,在宁波援疆教师指导帮助下,库车当地教师获得5个一等奖,获奖数量名列榜首。
医疗援疆,锚定的是“1+X”帮扶模式,即1名宁波专家带教多名本地医生,已培养本土医疗骨干22名。
“在宁波医生手把手指导下,现在就算面对复杂病例,我们本地医生也能从容应对了。”库车市人民医院医生木巴拉克说。
“请进来、走出去”,让视野更宽——
今年5月,库车市中小学教研员、教研组长等43人赴宁波参加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备课—上课—评课—教研”全流程的AI助教能力,归来后又成为库车市“AI赋能”课堂教学展示大赛的评委、指导专家;库车市妇幼保健院妇孺国医堂邀请宁波援疆中医专家不定期坐诊,同时不定时选派本地骨干赴宁波三甲医院进修,成功引入了火疗、穴位贴敷等6项新技术;库车每年选派卫生健康系统骨干管理人员前往宁波,学习宁波公立医院改革、现代医院管理和市乡村一体化建设……
“我们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播撒理念,这才是真正‘带不走’的财富。”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可持续”,山海相约
智力援疆,如何赓续绵长?答案,写在教育与医疗的持续创新里。
近日,库车市阳明小学的孩子与余姚市阳明小学的同学一起上“开学第一课”。“我们的教室、校园和宁波的一样明亮、漂亮,还可以和他们一同上课。”五年级学生穆合丽萨·买买提,曾几次去宁波参观学习。
从组团式到全链式,再到共享式,宁波的教育援疆迈入了“3.0”时代——
甬库两地共建“百校联盟”教育共同体,65所宁波名校与55所库车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以“教研共研、资源共享、文化共融”教育协作网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成立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通过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技术,助力实现甬库同步教学和网络教研……
“我们已在库车各学校开展送教、指导、研讨等活动上百场,受益师生人数超过1.2万。”宁波教育援疆“共享中心”秘书长、库车市阳明小学援疆教师王旭萍说。
师者慧心。从库车二中到阳明小学、应麟幼儿园,更多的库车孩子与宁波孩子,站在了同一片教育蓝天之下。
医疗援疆,同样步履不停——
每当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陆勤康教授到库车开展医疗支援,不少当地病患就会提前来到医院等候。即便飞机晚点,陆勤康也没有丝毫耽搁,马上赶到医院梳理病情,次日就马不停蹄开展手术。
陆勤康工作室、谢国海工作室……在库车市人民医院,这些宁波名医成了当地百姓求医问诊的“金字招牌”。
“医疗援疆要可持续,创新是关键。”宁波从组团式升级到“百名专家柔性医疗援疆工程”,推出了“以院包科”,即宁波6家三甲医院包干库车9个学科,长期派遣各类专家连续帮扶,构建起“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长效帮扶机制。目前已成立10个名医工作室,涵盖心血管内科、儿科、骨科等重点科室;选派50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每批专家驻点工作3个月至6个月,确保帮扶不断线。
柔性援疆医生黄蓉,从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带来715张数字扫描病理教学片,在库车搜集41个典型病例,建成教学档案库。如今,库车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一批年轻医生,已经能够通过病例标本的质地、颜色,初判肿瘤类型。
“以院包科”正因地制宜,迭代升级:打造心血管疾病、创伤急救等特色专科;开展“心”希望启航行动,累计完成心脏病手术70例;建立南疆首个手足显微外科诊疗中心,实施手足畸形矫正手术21例。
“等大学毕业了,我也想去宁波工作。”“热合买提(谢谢)!宁波医生亚克西(好棒)!”……这些朴素话语里的小心愿、小欢喜,正是对这场山海相约、育木成林的最好回应。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冯瑄 沈莉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