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顾佳诚
在余姚兰江街道石婆桥村,有一间看似不起眼的店铺,其一楼经营印刷耗材,与普通小店并无二致;而沿着楼梯缓缓行至二楼,才知别有洞天。
旧徽章、老照片、古钱币……店铺二楼俨然一座小型博物馆,收藏着各类老物件,记录着与余姚相关的故事。
店铺主人罗峰是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二楼的藏品均由他走访余姚大街小巷搜集而来。今天上午记者在店铺遇见他时,他正端详着一张1990年拍摄的老照片。
照片里,十余人来到梁弄镇湖东村桃花岭,祭扫成君宜烈士墓;站在人群最前排的,是成君宜的恋人徐志远。

1990年,徐志远(图中标注处)祭扫成君宜烈士墓。照片由罗峰收藏
“两个人从分别到‘重聚’,足足跨越了40余年。支撑她不断寻找的力量,源自战争岁月里真挚的情谊和来不及告别的遗憾。”罗峰感叹道。说罢,他缓缓向记者讲起这段往事。
成君宜,原名邹堃宝,祖籍江苏丹阳,1920年出生于上海,后考入沪江大学附属高中。在校时,成君宜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期间,成君宜与徐志远相识相恋,共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各自珍藏,作为相恋的见证。
后来,徐志远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成君宜则于1942年随浦东抗日武装南渡浙东创建根据地,起初担任政治教员,后调任浙东游击纵队警卫大队政治指导员。

成君宜(右)与徐志远(左)的合照。
1944年初,徐志远突然收到成君宜的密信,信中邀她也到浙东来。据徐志远后来回忆,信里提到前方战斗激烈,急需她这样的医生前来支援,同时也传递了成君宜想与她并肩作战的心愿。徐志远深受触动,当即决定动身。
在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前往四明山并非易事。当徐志远辗转抵达浙东抗日根据地时,迎接她的是一个噩耗——
成君宜已在1944年2月的“前方村战斗”中牺牲,年仅23岁。
得知消息的徐志远悲痛欲绝,但紧张的局势容不得她寻找恋人的遗骨。她决定留在四明山,成为了一名军医,此后还跟随浙东游击纵队参与了诸多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徐志远调入海军,后来在海军青岛某疗养院工作。
“至此,是属于这对恋人前半生的故事,而照片讲述的,便是徐志远重返四明山,寻找成君宜的故事。”说罢,罗峰拿出一封旧信,信封早已泛黄,信中记录的是1990年徐志远赴梁弄前,向老战友和当地村民表达感谢的内容,感谢他们协助修建成君宜烈士墓。

罗峰收藏的徐志远亲笔信。
这封信是罗峰在2024年某次搜寻老物件时所得。当时,这封信与几张照片夹在一起,藏在一叠旧纸张中。这些物件几经流转,年代久远,导致其所有者也不清楚它们的来源;但纸上记载的故事,瞬间点燃了罗峰的好奇心,他高价买下这些物件,决心探寻背后的故事。
最初,罗峰并不了解信件背后的往事;但作为余姚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抗战故事,让他对这份材料近乎痴迷。于是,他将有限的线索拆解开来,依据人名、地点、时间,一点点搜集网上资料,尝试在碎片化信息中拼凑完整故事;他还独自前往梁弄,寻找照片中烈士墓的位置。

罗峰。
最终,在湖东村桃花岭的竹林里,他找到了成君宜烈士墓,而在墓的不远处,“新四军老战士徐志远之墓”,也静静伫立着。
据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材料,原来,成君宜牺牲后的几十年里,徐志远始终挂念着这位恋人。离休后,她多次回到四明山寻访,终于找到当年参与掩埋烈士遗体的民兵队长老刘。
老刘曾记得,当年有一位警卫员抱着牺牲的战士痛哭,那位战士的肠子被敌人子弹打穿;他还从战士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之后便将这位战士掩埋在桃花岭上。这张照片,老刘一直妥善珍藏。徐志远接过照片一看,正是当年她与成君宜在上海的合影。

桃花岭红色墓群,成君宜、徐志远均葬于此。
徐志远深受触动,先是出资为成君宜修缮了墓地;到1996年,她又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希望在成君宜烈士墓旁另建一座自己的墓,这一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2006年,徐志远逝世,这对革命恋人最终相依相伴,长眠于桃花岭上。
讲到故事结尾,罗峰倏然停顿:“抗战史波澜壮阔,这样的故事数不清、讲不完。而当我们把讲述视角聚焦到具体的人身上,历史就会变得更生动,也更容易让人铭记。”
搜集老物件、挖掘背后故事、梳理完整脉络……在追寻老照片背后往事的过程中,罗峰渐渐读懂了徐志远寻找成君宜的深层意义——
“这不仅是恋人之间的奔赴,徐志远的努力,更为发生在梁弄的抗战故事留下了别样的视角与记录。眼下,我们理应接过这根接力棒,去与时间赛跑,做好老物件的留档和保存。”罗峰这样说道。

装有徐志远手写信的信封。
于是,一个埋藏在心底的愿望愈发清晰,他想集结一批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抗战时期老物件的搜集工作。
为了这个目标,他练出了“耳听八方”的本事——从废品回收站到老街旧巷,他积极布局联络网,只要有抗战老物件的线索,他就闻讯而动;他锻炼了与人打交道的耐心,曾为一枚抗币登门拜访一户人家三十余次;同时,他还集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寻找旧物、公开展览的道路上携手并行……
这条路漫长且艰辛,需要全心投入。可“淘”宝的过程再苦,罗峰也总说:“能让这些老物件走到公众面前,把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励更多人牢记历史,这件事,值!”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