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赴一场东钱湖畔的“向往生活”
2025-10-07 17:2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戎美容 通讯员 袁春

清晨6时,东钱湖畔的一间农舍前,身着长衣长裤的毛仙钗挽着竹篮,在田间来回穿梭——她用手指轻捻藤蔓,将小番茄熟练地摘入篮中,又转身剪下几根紫亮的茄子,不过几分钟,竹篮里盛满了清晨第一捧收获。

“今天又有一场宴席,先备点蔬菜。”毛仙钗说话时眼里闪着光。这个假期,她的“与食森林”八天档期几乎全满,自己忙得脚不沾地,喜悦却藏不住。

“与食森林”小院。(戎美容 摄)

她身后那座掩映在绿意中的小屋,正是“与食森林”。绿窗白墙百来平方米的空间,前院是菜地,后院有亭亭如盖的大树,树下清溪潺潺。

谁能想到,这处让人“绿意漾心田”的美学空间,一年前还是个废弃的猪舍。

这位90后姑娘和搭档郭瑞彦,用半年时间亲手将其改造成心中的“向往生活”。而这,并非一时冲动。

“我们在东钱湖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一直在经营民宿,做得也挺不错。”毛仙钗说,这些年的经历让她们发现,都市人越来越怀念乡土,渴望回归最纯朴的生活场景。

毛仙钗和她的搭档郭瑞彦。(受访者 供图)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她们相中了这间屋舍。她俩坚信,未来的乡村趋势,在于将本地的青山绿水化为最独特的环境语言,激活沉睡的乡土资源,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引领它走向一种既有风貌又有前景的未来。

毛仙钗还有个小小的私心——几年前,她把在丽水老家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接来,发现他们似乎仍不适应这儿生活。“想着是否回归真正的乡野,他们会过得更自在?”

事实证明了她们的预判。“与食森林”试营业两个多月,未做任何商业推广,预约已排到11月底,单月营收突破7万元。

宴席活动图。(受访者供图)

在同类业态竞争激烈的当下,这方小院靠什么脱颖而出?

“不是卖食物,是卖情怀。”毛仙钗道出其中奥秘。这里实行预约制,目前不接待临时客人,她们用乡村场景打造每一次聚会,让食客获得的不是简单消费,而是一种生活体验。“我们希望小院成为客人临时的家,如果有陌生人在场,大家会不自在。”毛仙钗解释了选择这种方式的原由。

屋舍改造之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为了增添小院的特色,两人不惜跑遍四明乡村,寻找最原始的味道:奉化的瓦缸烘虾、象山高塘湾白枇杷花茶……毛仙钗自酿青梅酒,还把家乡的山野地瓜干带到这里。

这些质朴的滋味意外走红,随着四季轮替,各色产品都颇受欢迎。“有位从美国回来的客人,一次买了10包酸枣糕,说要带去国外。”

“这样既让食客吃到健康食品,又能帮村民卖出好价钱。”毛仙钗深知农户的不易,有些传统手艺因打不开市场正逐渐消失。她们想用这种方式,为助农尽一份心力。

大家喜欢在院后的大树下合影。(受访者供图)

中午11时,生日宴的客人陆续抵达。顾客胡女士对这个小院赞不绝口:“这儿不像餐厅,倒像是回老家参加庭院聚会。”后院飘来孩子们的笑声,大树下的长桌摆满当季菜品,没有豪华装饰,只有自然的馈赠。

更让毛仙钗欣喜的是父母的变化,他们仿佛回到了家乡,重新干起了熟悉的农活,跟当地的农户们一起琢磨农事,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在东钱湖畔,这样的生态美学空间正悄然“生长”。它们不刻意打造,而是自然融入村庄脉络,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

就像那棵守护小院的大树,这片绿意,正在更多人心田蔓延。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赴一场东钱湖畔的“向往生活”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0-07 17:23: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戎美容 通讯员 袁春

清晨6时,东钱湖畔的一间农舍前,身着长衣长裤的毛仙钗挽着竹篮,在田间来回穿梭——她用手指轻捻藤蔓,将小番茄熟练地摘入篮中,又转身剪下几根紫亮的茄子,不过几分钟,竹篮里盛满了清晨第一捧收获。

“今天又有一场宴席,先备点蔬菜。”毛仙钗说话时眼里闪着光。这个假期,她的“与食森林”八天档期几乎全满,自己忙得脚不沾地,喜悦却藏不住。

“与食森林”小院。(戎美容 摄)

她身后那座掩映在绿意中的小屋,正是“与食森林”。绿窗白墙百来平方米的空间,前院是菜地,后院有亭亭如盖的大树,树下清溪潺潺。

谁能想到,这处让人“绿意漾心田”的美学空间,一年前还是个废弃的猪舍。

这位90后姑娘和搭档郭瑞彦,用半年时间亲手将其改造成心中的“向往生活”。而这,并非一时冲动。

“我们在东钱湖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一直在经营民宿,做得也挺不错。”毛仙钗说,这些年的经历让她们发现,都市人越来越怀念乡土,渴望回归最纯朴的生活场景。

毛仙钗和她的搭档郭瑞彦。(受访者 供图)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她们相中了这间屋舍。她俩坚信,未来的乡村趋势,在于将本地的青山绿水化为最独特的环境语言,激活沉睡的乡土资源,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引领它走向一种既有风貌又有前景的未来。

毛仙钗还有个小小的私心——几年前,她把在丽水老家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接来,发现他们似乎仍不适应这儿生活。“想着是否回归真正的乡野,他们会过得更自在?”

事实证明了她们的预判。“与食森林”试营业两个多月,未做任何商业推广,预约已排到11月底,单月营收突破7万元。

宴席活动图。(受访者供图)

在同类业态竞争激烈的当下,这方小院靠什么脱颖而出?

“不是卖食物,是卖情怀。”毛仙钗道出其中奥秘。这里实行预约制,目前不接待临时客人,她们用乡村场景打造每一次聚会,让食客获得的不是简单消费,而是一种生活体验。“我们希望小院成为客人临时的家,如果有陌生人在场,大家会不自在。”毛仙钗解释了选择这种方式的原由。

屋舍改造之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为了增添小院的特色,两人不惜跑遍四明乡村,寻找最原始的味道:奉化的瓦缸烘虾、象山高塘湾白枇杷花茶……毛仙钗自酿青梅酒,还把家乡的山野地瓜干带到这里。

这些质朴的滋味意外走红,随着四季轮替,各色产品都颇受欢迎。“有位从美国回来的客人,一次买了10包酸枣糕,说要带去国外。”

“这样既让食客吃到健康食品,又能帮村民卖出好价钱。”毛仙钗深知农户的不易,有些传统手艺因打不开市场正逐渐消失。她们想用这种方式,为助农尽一份心力。

大家喜欢在院后的大树下合影。(受访者供图)

中午11时,生日宴的客人陆续抵达。顾客胡女士对这个小院赞不绝口:“这儿不像餐厅,倒像是回老家参加庭院聚会。”后院飘来孩子们的笑声,大树下的长桌摆满当季菜品,没有豪华装饰,只有自然的馈赠。

更让毛仙钗欣喜的是父母的变化,他们仿佛回到了家乡,重新干起了熟悉的农活,跟当地的农户们一起琢磨农事,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在东钱湖畔,这样的生态美学空间正悄然“生长”。它们不刻意打造,而是自然融入村庄脉络,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

就像那棵守护小院的大树,这片绿意,正在更多人心田蔓延。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