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井头山:改写中华海洋文明起源认知
2025-10-08 07:2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近日,记者再访井头山。二期基坑上,一座形如“牡蛎壳”的保护棚成为连接古今的生动符号。

  在出土文物库房,贝壳层层堆叠、木桨规整精致、编织物工艺精湛……这座深埋地下5米至10米的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将宁波人利用海洋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也改写了中国海洋文明的起源认知。

  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地的一种,以地层中大量堆积先民食余废弃的贝壳为主要特征。其形态常呈丘状,因此得名。

  我国沿海贝丘遗址已有400余处,井头山的独特价值何在?为何能成为探索中国海洋文明起源的关键?

  被封存的“时间胶囊”

  沿海贝丘遗址是解读我国先民海洋适应性的关键密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介绍,我国已经发现的贝丘遗址,广泛分布于北起辽宁、南至海南的沿海地区。这些遗址多埋藏于地下1米至3米处,年代集中在距今4000年至6500年。

  2013年,在台风“菲特”过后,余姚井头村村民王维尧和堂兄在草丛中偶然发现了一些贝壳碎屑、动物骨头和陶片,送到了附近的田螺山考古队。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带来了一个重大发现——中国沿海迄今发现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由此重见天日。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彻底突破了这一年代框架。其测定年代距今8300年至7800年,一举将中国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的出现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填补了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贝丘遗址序列中的空白。

  在漫长岁月里,我国绝大多数贝丘遗址——如海南的东方新街、石贡,福建的壳丘头、辽宁的小珠山等——因暴露或浅埋于地下1米至3米,长期遭受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木器、骨器等有机遗存难以存留,考古发现多以贝壳、陶片、石器等耐腐蚀材质为主,先民生活的鲜活细节大多湮没于土层之下。

  井头山遗址却以其得天独厚的埋藏条件,为我们保存下一枚近乎完整的史前“时间胶囊”——

  它深埋于5米至10米厚的海相淤泥之下,绝氧的密封环境使大量有机质文物奇迹般留存至今——不仅包括规整的木桨、精致的编织篮筐和席子,还有鹿、猪、鱼、鸟的骨骸,以及水稻、橡子、桃等植物遗存。这些极为珍贵的遗存,以立体视角为我们重现了8000年前沿海先民的生计方式与生活场景。

  沿海史前文化的高峰

  在史前中国的海洋图景中,多数贝丘遗址——如海南与福建沿海的诸多遗存——虽已展现先民“靠海吃海”的智慧,但其海洋生活仍以滩涂贝类采集为主,辅以狩猎与初步农业,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经济才逐渐发展。

  井头山先民将海洋适应性开发做到了极致。他们已能造舟出海,进行深水捕捞——出土的形制规整、工艺成熟的木桨,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用于近海航行的实物证据之一。渔网、鱼篓等工具的成熟使用,更凸显其捕捞技术之先进。

  其食物来源极为广泛,涵盖各类海产、陆生动物,以及采集果实与早期农作物(如水稻),展现出先民对海陆资源卓越的统筹与利用能力。

  其出土的木器与编织物,工艺之精湛,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发现表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已掌握相当成熟的木作与编织技术,彻底颠覆了以往对史前人类技术水平的传统认知。

  井头山所展现的先进技术,不仅代表了沿海史前文化的高峰,也证明中国在8000多年前就已出现高度适应和开发海洋资源的成熟社群,极大改变了学术界对中国东南沿海史前人类活动模式的认识。

  十分之九的未知惊喜

  井头山遗址发现的灰坑、食物储藏坑、木器加工点及露天火塘等遗迹,在国内已发现的400余处贝丘遗址中极为罕见,为理解东南沿海早期社会形态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口。同时,它也是研究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变化、古环境与古气候的珍贵自然档案,为我们整体把握该区域史前文化图景提供了关键契机,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乃至东亚沿海史前贝丘文化的整体图景,提供了突破性的时空坐标。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研究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即便放眼全球,井头山所体现的海洋适应与资源利用水平,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具有显著优势。这些实物和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巍表示,以井头山为代表的宁波海洋文明史具有世界意义。

  据介绍,井头山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不到十分之一,相信未来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目前,井头山遗址已纳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将与河姆渡、田螺山、鲻山等共同构建“大河姆渡”文化展示体系。公园一期预计今年10月建成,12月开放。同时,井头山遗址的出土遗存持续吸引着海内外专家关注,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正在全力开展协助研究。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黄银凤 见习记者冯姝涵 史米可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井头山:改写中华海洋文明起源认知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0-08 07:26:00

  近日,记者再访井头山。二期基坑上,一座形如“牡蛎壳”的保护棚成为连接古今的生动符号。

  在出土文物库房,贝壳层层堆叠、木桨规整精致、编织物工艺精湛……这座深埋地下5米至10米的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将宁波人利用海洋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也改写了中国海洋文明的起源认知。

  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地的一种,以地层中大量堆积先民食余废弃的贝壳为主要特征。其形态常呈丘状,因此得名。

  我国沿海贝丘遗址已有400余处,井头山的独特价值何在?为何能成为探索中国海洋文明起源的关键?

  被封存的“时间胶囊”

  沿海贝丘遗址是解读我国先民海洋适应性的关键密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介绍,我国已经发现的贝丘遗址,广泛分布于北起辽宁、南至海南的沿海地区。这些遗址多埋藏于地下1米至3米处,年代集中在距今4000年至6500年。

  2013年,在台风“菲特”过后,余姚井头村村民王维尧和堂兄在草丛中偶然发现了一些贝壳碎屑、动物骨头和陶片,送到了附近的田螺山考古队。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带来了一个重大发现——中国沿海迄今发现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由此重见天日。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彻底突破了这一年代框架。其测定年代距今8300年至7800年,一举将中国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的出现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填补了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贝丘遗址序列中的空白。

  在漫长岁月里,我国绝大多数贝丘遗址——如海南的东方新街、石贡,福建的壳丘头、辽宁的小珠山等——因暴露或浅埋于地下1米至3米,长期遭受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木器、骨器等有机遗存难以存留,考古发现多以贝壳、陶片、石器等耐腐蚀材质为主,先民生活的鲜活细节大多湮没于土层之下。

  井头山遗址却以其得天独厚的埋藏条件,为我们保存下一枚近乎完整的史前“时间胶囊”——

  它深埋于5米至10米厚的海相淤泥之下,绝氧的密封环境使大量有机质文物奇迹般留存至今——不仅包括规整的木桨、精致的编织篮筐和席子,还有鹿、猪、鱼、鸟的骨骸,以及水稻、橡子、桃等植物遗存。这些极为珍贵的遗存,以立体视角为我们重现了8000年前沿海先民的生计方式与生活场景。

  沿海史前文化的高峰

  在史前中国的海洋图景中,多数贝丘遗址——如海南与福建沿海的诸多遗存——虽已展现先民“靠海吃海”的智慧,但其海洋生活仍以滩涂贝类采集为主,辅以狩猎与初步农业,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经济才逐渐发展。

  井头山先民将海洋适应性开发做到了极致。他们已能造舟出海,进行深水捕捞——出土的形制规整、工艺成熟的木桨,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用于近海航行的实物证据之一。渔网、鱼篓等工具的成熟使用,更凸显其捕捞技术之先进。

  其食物来源极为广泛,涵盖各类海产、陆生动物,以及采集果实与早期农作物(如水稻),展现出先民对海陆资源卓越的统筹与利用能力。

  其出土的木器与编织物,工艺之精湛,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发现表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已掌握相当成熟的木作与编织技术,彻底颠覆了以往对史前人类技术水平的传统认知。

  井头山所展现的先进技术,不仅代表了沿海史前文化的高峰,也证明中国在8000多年前就已出现高度适应和开发海洋资源的成熟社群,极大改变了学术界对中国东南沿海史前人类活动模式的认识。

  十分之九的未知惊喜

  井头山遗址发现的灰坑、食物储藏坑、木器加工点及露天火塘等遗迹,在国内已发现的400余处贝丘遗址中极为罕见,为理解东南沿海早期社会形态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口。同时,它也是研究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变化、古环境与古气候的珍贵自然档案,为我们整体把握该区域史前文化图景提供了关键契机,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乃至东亚沿海史前贝丘文化的整体图景,提供了突破性的时空坐标。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研究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即便放眼全球,井头山所体现的海洋适应与资源利用水平,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具有显著优势。这些实物和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巍表示,以井头山为代表的宁波海洋文明史具有世界意义。

  据介绍,井头山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不到十分之一,相信未来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目前,井头山遗址已纳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将与河姆渡、田螺山、鲻山等共同构建“大河姆渡”文化展示体系。公园一期预计今年10月建成,12月开放。同时,井头山遗址的出土遗存持续吸引着海内外专家关注,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正在全力开展协助研究。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黄银凤 见习记者冯姝涵 史米可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