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慈溪匡堰镇“上林瓷苑”内,从西周到宋朝时期的青瓷珍品静静陈列。一批游客正围拢在展柜前,专注地听着关于越窑青瓷的讲解。“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博物馆’,今天特地前来长长见识!”市民岑女士说。
如今,像这样建在群众“家门口”的文体阵地正在匡堰镇不断涌现,从运动场到戏曲舞台,从非遗工坊到乡村博物馆,群众的文体生活有了多样选择。
沿着匡堰镇岗墩古道行走,新打造的登山步道东复线在脚下延伸,沿途杨梅林、翠竹与茶园次第展开。“以前爬山可选择的路不多,现在新步道建好了,风景好、体验佳,运动健身有了更多新场景!”市民张坚说。
这是匡堰镇推进“家门口”文体基础设施提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镇新增全民健身路径3条、“家门口”运动场5个,累计提升体育设施面积1.18万平方米,并建成乡村音乐厅、阅读空间等一批文化场所,为全民文体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硬支撑”。
有了活动的“好去处”,文体活动“热”出了新氛围。每周三晚上7点,匡堰镇文化休闲广场灯火通明。“十几年了,只要天气允许,我们每周都在这里唱戏,有越剧、姚剧,也有绍剧。”倡隆村村民陈菊浓说。
陈菊浓是“百姓戏曲大家唱”的创始人之一。从五六人在她家清唱起步,到后来自筹经费搭建的简易舞台,再到如今镇里投资在“家门口”打造专业舞台,这支草根文艺队伍已发展成拥有20余人的团队。眼下,“百姓戏曲大家唱”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并辐射周边乡镇,一年演出24场以上,每场演出观众有五六百人。
更让陈菊浓欣慰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7岁的徐梓涵从小跟着爱好越剧的外婆来看戏,耳濡目染之下也爱上了越剧。今年,她作为全镇最年轻的选手参加了“慈溪超有戏”匡堰站海选,一曲《追鱼》赢得满堂喝彩。
文旅融合赋能,让文化阵地“活”起来。在楝树下艺术村落,“出瑞山房”工坊负责人高聪正在开发花丝镶嵌与越窑青瓷结合的新产品。今年,该工坊成功获评为省级乡村博物馆。尽管面积仅200余平方米,这里已成为集免费展览、手工体验与艺术创作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一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家门口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乡村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显著带动了周边业态的活力。随着游客增多,村民开始摆摊设点,售卖笋干等农特产品,部分村民还表达了参与传统工艺制作的意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家门口’的文体阵地,是群众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幸福邻里·家门口系列’民生实事项目,推动更多优质文体资源下沉,真正让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生活幸福感‘常在线’。”匡堰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何晴 通讯员陈颖俊 戚丹丹 徐清锋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