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针头线脑里 埋着20年“治愈时光”
2025-11-07 06:50:2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小店成了织友们的家。(沈孙晖 章天璐 摄)

  昨日午后,镇海招宝山老城三角地一家毛线店里,织针穿梭的“沙沙”声裹着细碎家常。

  “挑针要轻,线别拉太松,会漏针,像我这样绕一圈……”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里,七八名织友坐在两侧的椅子上,毛线在指尖流转,50岁的屠伟萍耐心为大伙调整针脚。

  这样的画面,已“流淌”了20年。

  20年前,屠伟萍给自家孩子织的毛衣,被朋友连连夸赞。她又喜欢镇海的生活气息,便开了这家小店。

  她没想到的是,这一针一线的营生,日后会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归处”。小店里坐的织友越来越多,甚至门口还得加座。

  如今,人们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的速度越来越快,却少有人愿意花十天半月,亲手织一件衣物。许多毛线店陆续关门,屠伟萍的小店却悄悄成了“相约地”。吸引人们的,是机器织不出的温度,更是快时代里难得的“慢”。

  这儿不像店铺,更像织友们的家——

  62岁的邵阿姨,家住骆驼街道,每周骑着电动自行车,奔波十几公里赶来,“家里也能织,但没这里的氛围。在这里,织错了有人教,还有织友聊天,烦心事就忘了”。

  沈阿姨常常带着午饭来织毛衣,屠伟萍回家休息时,她便接过手帮忙看店,比店主还“敬业”。

  42岁的猫咖主理人赵女士,偶然走进店里,从此成了“周末常客”。“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针都很治愈。”她说。

  屠伟萍是这个家的“黏合剂”。20年来,无论新手还是老手,她从不催促。织错了,就陪着拆了重织;复杂的花样,她提前织好样品。

  织针,成了跨越年龄的纽带。

  20多岁的上班族、被琐事缠住的全职妈妈、退休的老人……都在这里相聚。大伙分享孩子的趣事,倾诉职场的烦恼,“炫耀”织好的衣物。

  镇海中学的一名老师,把在这里织好的毛衣寄给异国的女儿;上海交大一名学子穿着手织毛衣穿行地铁时,竟“邂逅”来自这个织友家庭的同款毛衣。

  一针一线,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归处”。

  “我们还有个微信群,叫‘针情线意大家庭’,四五百人在群里或分享成品,或相约来店,很是热闹。”看着店里年轻面孔越来越多,看着守了20年的老顾客笑着递来刚烤的点心,屠伟萍心里暖暖的。

  刚开始是为了谋生,后来和织友们处成了家人。“只要还有人来织毛衣,我就守着这家小店。”屠伟萍说。

  夕阳斜照,毛线团泛着柔和的光。织针起落,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一家小店、一群织友,用一针一线轻轻诉说——

  慢下来的针脚里,埋着陪伴与温暖,藏着最治愈的力量。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沈孙晖 通讯员章天璐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针头线脑里 埋着20年“治愈时光”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1-07 06:50:29

小店成了织友们的家。(沈孙晖 章天璐 摄)

  昨日午后,镇海招宝山老城三角地一家毛线店里,织针穿梭的“沙沙”声裹着细碎家常。

  “挑针要轻,线别拉太松,会漏针,像我这样绕一圈……”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里,七八名织友坐在两侧的椅子上,毛线在指尖流转,50岁的屠伟萍耐心为大伙调整针脚。

  这样的画面,已“流淌”了20年。

  20年前,屠伟萍给自家孩子织的毛衣,被朋友连连夸赞。她又喜欢镇海的生活气息,便开了这家小店。

  她没想到的是,这一针一线的营生,日后会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归处”。小店里坐的织友越来越多,甚至门口还得加座。

  如今,人们指尖划过手机屏幕的速度越来越快,却少有人愿意花十天半月,亲手织一件衣物。许多毛线店陆续关门,屠伟萍的小店却悄悄成了“相约地”。吸引人们的,是机器织不出的温度,更是快时代里难得的“慢”。

  这儿不像店铺,更像织友们的家——

  62岁的邵阿姨,家住骆驼街道,每周骑着电动自行车,奔波十几公里赶来,“家里也能织,但没这里的氛围。在这里,织错了有人教,还有织友聊天,烦心事就忘了”。

  沈阿姨常常带着午饭来织毛衣,屠伟萍回家休息时,她便接过手帮忙看店,比店主还“敬业”。

  42岁的猫咖主理人赵女士,偶然走进店里,从此成了“周末常客”。“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针都很治愈。”她说。

  屠伟萍是这个家的“黏合剂”。20年来,无论新手还是老手,她从不催促。织错了,就陪着拆了重织;复杂的花样,她提前织好样品。

  织针,成了跨越年龄的纽带。

  20多岁的上班族、被琐事缠住的全职妈妈、退休的老人……都在这里相聚。大伙分享孩子的趣事,倾诉职场的烦恼,“炫耀”织好的衣物。

  镇海中学的一名老师,把在这里织好的毛衣寄给异国的女儿;上海交大一名学子穿着手织毛衣穿行地铁时,竟“邂逅”来自这个织友家庭的同款毛衣。

  一针一线,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归处”。

  “我们还有个微信群,叫‘针情线意大家庭’,四五百人在群里或分享成品,或相约来店,很是热闹。”看着店里年轻面孔越来越多,看着守了20年的老顾客笑着递来刚烤的点心,屠伟萍心里暖暖的。

  刚开始是为了谋生,后来和织友们处成了家人。“只要还有人来织毛衣,我就守着这家小店。”屠伟萍说。

  夕阳斜照,毛线团泛着柔和的光。织针起落,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一家小店、一群织友,用一针一线轻轻诉说——

  慢下来的针脚里,埋着陪伴与温暖,藏着最治愈的力量。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沈孙晖 通讯员章天璐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