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我会保护好爸爸给我的肾!”宁波百余名“移友”“回家”赴约
2025-11-14 07:30:5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老陆(右二)接受院方颁发的“金麒奖”。

  “爸爸的肾在我的身体里‘工作’了5年。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继续保护好它。”11月12日,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鄞州区第二医院)第十四届肾友会现场,38岁的张先生(化姓)眼眶含泪。5年前,他被尿毒症缠身,靠着每周三次血透维持生命,是父亲的无私捐献,让他重获向阳人生。

  当天,和张先生一样跨越病痛、重获新生的100余名“移友”(肾移植受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有术后30多年依然精神矍铄的“榜样标杆”,也有刚完成移植、带着忐忑与期待的新肾友。

  “能救儿子就行”

  58岁父亲为33岁儿子捐肾

  “跟病魔斗了5年,我差点就认输了,是爸爸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保护好爸爸给我的肾!”从外表上看,张先生身上完全看不出肾移植的痕迹,只是左腹部一道十几厘米的疤痕提醒着他,曾经那场与死神的较量,以及父亲的“生命馈赠”。

  2015年,还是货车司机的张先生因感冒发烧就医,收到诊断报告的一瞬间“天塌了”:IGA肾病。这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我国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当时除了发烧,血压偏高,没其他不适,没想到肾脏已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初期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张先生的病情迅速进展到终末期。终末期肾病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也是俗话说的尿毒症。2020年,他不得不开始每周三次的血透治疗。

  血透了三个月,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体重从80公斤骤降至62公斤,走路稍多就气喘吁吁,连日常活动都倍感吃力,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更沉重的是家庭重担:患病后的5年里,他无法工作,全家经济来源全靠妻子支撑,还要抚养当时年仅11岁和7岁的两个孩子。“老爸陪我去透析时,常常偷偷躲在角落抹眼泪。”

  尿毒症患者要想维持生命,必须维持透析,或者选择肾移植。看着儿子被病痛折磨,58岁的父亲毅然提出捐肾。“当时爸妈都主动来配型,老爸配型成功后,没半点犹豫,只说了一句话‘能救儿子就行’。”

  2020年,父子俩被推进手术室。这份沉甸甸的父爱,让张先生格外努力,术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仅用七八个月就重返工作岗位。如今,他转行做起了贸易,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父亲的身体这几年也不错,一家人重拾了久违的幸福生活。

  “听话、坚持复查、心放宽”

  术后33年“模范生”分享保养秘诀

  “今年已经是我换肾后的第33个年头了!”83岁的老陆一开口,全场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该院肾移植团队的第一例受者,也是1500例次肾移植患者中存活最久的“榜样标杆”,肾友会的每一场活动,老陆几乎从未缺席。他总是带着满满诚意现身说法。

  “第一就是‘听话’,听医生的话,不打半点折扣!”老陆笑着说。他坦言自己手术前后还算顺利,33年来几乎没出过排斥反应,但这背后藏着日复一日的坚持:术后至今,每月一次的随访复查从未“脱节”,抗排异药的浓度、剂量,哪怕一点细微调整都记在本子上,“这可是保命的事,绝对不能马虎!”

  这份坚持还藏在生活细节里:戒烟戒酒33年,从无间断;作息比年轻人还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复查记录攒了厚厚一沓,连医生看了都点赞。

  而好心态和家庭支持,是他的另外两个保养秘诀。“别总想着自己是病人,心态放平和,要有自己的爱好,日子才过得有滋味。”他说,自己最感谢老伴和儿子:“得病40多年,他们一直陪着我、照顾我,给了我活下去的底气。”

  33年累计完成1500例次移植

  仍有800多人在等待“生命火种”

  当天的活动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颁奖环节。医院为移植满三十年的老“移友”颁发“金麒奖”,向他们坚守健康、乐观生活的精神致敬;为移植满二十年且定期随访、状态稳定的“移友”授予“二十年随访之星”。

  “看着大家陪着我们走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心里又暖又欣慰,更满是自豪!”该院副院长、肾移植透析中心主任张曙伟感慨。他说,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移友”们不服输的硬气,更是医患同心并肩作战的温暖见证。“手术台上的成功,仅仅是新生活的起点。术后长期的康复管理、定期的随访复查、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都是一场需要毅力、耐心和科学态度的持久战。”

  据了解,自1992年起,该院肾移植团队已累计完成肾移1500例次,最小的受术者才11岁。从年龄来看,中青年占了绝大多数:18岁-40岁的青年占41.67%,41-65岁的中年占55.87%。从病因上分析,肾移植受者中得慢性肾炎的占比最高,还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以及药物或毒物引发的肾损伤、外伤等情况。

  让人揪心的是,目前该院还有800多人排队等待“生命火种”,最小的患者才16岁。“肾病是‘沉默的杀手’,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尿毒症,后悔都来不及。尤其糖尿病、高血压、有肾病家族史的朋友,还有长期吃药的人群,都是高危群体,每年至少做一次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早发现早治疗。”该院肾移植科唐莉主任提醒。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谢美君 翁欢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我会保护好爸爸给我的肾!”宁波百余名“移友”“回家”赴约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1-14 07:30:52

老陆(右二)接受院方颁发的“金麒奖”。

  “爸爸的肾在我的身体里‘工作’了5年。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继续保护好它。”11月12日,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鄞州区第二医院)第十四届肾友会现场,38岁的张先生(化姓)眼眶含泪。5年前,他被尿毒症缠身,靠着每周三次血透维持生命,是父亲的无私捐献,让他重获向阳人生。

  当天,和张先生一样跨越病痛、重获新生的100余名“移友”(肾移植受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有术后30多年依然精神矍铄的“榜样标杆”,也有刚完成移植、带着忐忑与期待的新肾友。

  “能救儿子就行”

  58岁父亲为33岁儿子捐肾

  “跟病魔斗了5年,我差点就认输了,是爸爸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保护好爸爸给我的肾!”从外表上看,张先生身上完全看不出肾移植的痕迹,只是左腹部一道十几厘米的疤痕提醒着他,曾经那场与死神的较量,以及父亲的“生命馈赠”。

  2015年,还是货车司机的张先生因感冒发烧就医,收到诊断报告的一瞬间“天塌了”:IGA肾病。这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我国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当时除了发烧,血压偏高,没其他不适,没想到肾脏已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初期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张先生的病情迅速进展到终末期。终末期肾病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也是俗话说的尿毒症。2020年,他不得不开始每周三次的血透治疗。

  血透了三个月,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体重从80公斤骤降至62公斤,走路稍多就气喘吁吁,连日常活动都倍感吃力,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更沉重的是家庭重担:患病后的5年里,他无法工作,全家经济来源全靠妻子支撑,还要抚养当时年仅11岁和7岁的两个孩子。“老爸陪我去透析时,常常偷偷躲在角落抹眼泪。”

  尿毒症患者要想维持生命,必须维持透析,或者选择肾移植。看着儿子被病痛折磨,58岁的父亲毅然提出捐肾。“当时爸妈都主动来配型,老爸配型成功后,没半点犹豫,只说了一句话‘能救儿子就行’。”

  2020年,父子俩被推进手术室。这份沉甸甸的父爱,让张先生格外努力,术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仅用七八个月就重返工作岗位。如今,他转行做起了贸易,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父亲的身体这几年也不错,一家人重拾了久违的幸福生活。

  “听话、坚持复查、心放宽”

  术后33年“模范生”分享保养秘诀

  “今年已经是我换肾后的第33个年头了!”83岁的老陆一开口,全场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该院肾移植团队的第一例受者,也是1500例次肾移植患者中存活最久的“榜样标杆”,肾友会的每一场活动,老陆几乎从未缺席。他总是带着满满诚意现身说法。

  “第一就是‘听话’,听医生的话,不打半点折扣!”老陆笑着说。他坦言自己手术前后还算顺利,33年来几乎没出过排斥反应,但这背后藏着日复一日的坚持:术后至今,每月一次的随访复查从未“脱节”,抗排异药的浓度、剂量,哪怕一点细微调整都记在本子上,“这可是保命的事,绝对不能马虎!”

  这份坚持还藏在生活细节里:戒烟戒酒33年,从无间断;作息比年轻人还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复查记录攒了厚厚一沓,连医生看了都点赞。

  而好心态和家庭支持,是他的另外两个保养秘诀。“别总想着自己是病人,心态放平和,要有自己的爱好,日子才过得有滋味。”他说,自己最感谢老伴和儿子:“得病40多年,他们一直陪着我、照顾我,给了我活下去的底气。”

  33年累计完成1500例次移植

  仍有800多人在等待“生命火种”

  当天的活动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颁奖环节。医院为移植满三十年的老“移友”颁发“金麒奖”,向他们坚守健康、乐观生活的精神致敬;为移植满二十年且定期随访、状态稳定的“移友”授予“二十年随访之星”。

  “看着大家陪着我们走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心里又暖又欣慰,更满是自豪!”该院副院长、肾移植透析中心主任张曙伟感慨。他说,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移友”们不服输的硬气,更是医患同心并肩作战的温暖见证。“手术台上的成功,仅仅是新生活的起点。术后长期的康复管理、定期的随访复查、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都是一场需要毅力、耐心和科学态度的持久战。”

  据了解,自1992年起,该院肾移植团队已累计完成肾移1500例次,最小的受术者才11岁。从年龄来看,中青年占了绝大多数:18岁-40岁的青年占41.67%,41-65岁的中年占55.87%。从病因上分析,肾移植受者中得慢性肾炎的占比最高,还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以及药物或毒物引发的肾损伤、外伤等情况。

  让人揪心的是,目前该院还有800多人排队等待“生命火种”,最小的患者才16岁。“肾病是‘沉默的杀手’,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尿毒症,后悔都来不及。尤其糖尿病、高血压、有肾病家族史的朋友,还有长期吃药的人群,都是高危群体,每年至少做一次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早发现早治疗。”该院肾移植科唐莉主任提醒。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谢美君 翁欢 文/摄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