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行走在江北的土地上,处处能触摸到这片区域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从创新驱动带来的产业蜕变,到城乡融合勾勒的宜居画卷;从民生福祉中透出的温暖底色,到数字治理激发的城市活力——江北始终以勇立潮头之姿,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一系列亮眼成绩印证着江北过去五年的奋进足迹:地区生产总值提前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跃升至第50位,“精致城区、幸福江北”的建设新篇正徐徐展开……
“十五五”即将开局,两江北岸,奋进的号角再度吹响。江北正着眼大局、把握大势,扬帆逐梦、砥砺向前,翻篇归零再出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北新篇章。

宁波三江口。
数创赋能“强肌肉” 都市经济蓄势腾飞
机器轰鸣作响、工人赶制订单、车辆装卸发货……走进位于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宁波威孚天力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只见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企业负责人张卫兵介绍:“近五年,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迭代,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超20%,研发投入年均超4000万元,市场份额提升至8.2%,目前的订单已排到明年上半年。”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五年来,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断突破光学膜与装备动力产业的发展高度。与此类似,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宁波江北投资创业园区等功能园区也纷纷扛起大梁,发挥全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引擎、主力军”的作用,交出了亮眼的五年成绩单。
龙头企业与高能级平台的快速成长,折射出江北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宁波数创港·江北创新园被纳入宁波国家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全省首个低空经济智慧社区落地、国内首艘商用氢燃料电池动力游览船交付下水、宁波(江北)传感谷拔节生长向新而行、宁波大学创新港入驻团队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与此同时,作为宁波中心城区,江北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版图中找准定位,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辐射能力。港航服务稳健发展、现代商贸迅速崛起、高端商务支撑强劲、金融保险聚势发展……“十四五”期间,在“32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的支撑下,江北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2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1.5%,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特色产业集聚成势,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才融合”不断深化,全域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能级攀高跨越——今日的江北,正绘就一幅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崭新经济图景。

宁波奥体中心一期。
重构塑形“壮筋骨” 拥江发展万象更新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市民可知、可感的生活品质。连日来,位于庄桥城市拓展区的天鑫未来社区项目建设正酣,北区块预计年内即可实现全面竣工交付。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建、加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融合了老镇历史底蕴、工业遗存风貌和现代都市空间,让居民感受历史与现代共融的气息。
依托拥江枕山的区位优势,“十四五”期间,江北深入实施“一带两轴三核四片”空间布局战略,不断拉开城市框架,一方面,在重点区块开发、基础设施完善方面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提速和人口集聚等方面精雕细琢,彰显人文温度——
宁波老外滩提质焕新,获评全国示范步行街并入选商务部第一批步行街改造提升优秀实践案例;在姚江新区,宁波奥体中心二期、数字经济城市中心一期、金融绿谷科创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宁波文创港“锈带”蝶变,滨江水岸项目全线贯通,入选省城乡风貌样板区;中兴大桥、西洪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邵家渡大桥建设如火如荼,全区“四横八纵”骨干路网基本形成;聚焦“一老一小”,加快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累计建成省级未来社区18个……这五年,江北重点区块开发步履坚实,交通路网建设提档加速,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区域首位度和功能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随着区域品质提升、招商力度加大、项目建设加快、乡村面貌焕新,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在江北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成千上万的青年才俊也来到这里,踏上创业就业的新征程。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江北建成区面积突破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5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6%。一座充满活力与时尚气息的品质城区,正在两江北岸蓬勃崛起。

甬江街道北郊片区。
以城带乡“拓机能” 诗意城乡融合共生
每天清晨与黄昏,甬江街道星湖湖畔总有许多市民在慢跑锻炼。同时,依托此处开设的皮划艇基地,“水+运动”“水+露营”“水+研学”等特色亲水项目应运而生,成了市民休闲运动的热门“打卡点”。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经过两年的系统治理,这片22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一改旧颜,成为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典范,生态优势有效转化成为发展动能。
在洪塘街道,鞍山村内青砖黛瓦、绿树环绕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不少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实现增收致富。近年来,该村通过整治、淘汰、收储等举措,腾出了数千平方米的闲置低效厂房,用于引入特色民宿、亲子民宿等新业态。
“这两个案例展现出一个道理:城乡融合,并非简单的空间弥合,而是发展动能、生活品质与未来图景的深度融合。”江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一次次以产业升级为引擎、以生态赋能为底色、以集体资产改革为突破的生动实践,正描绘着美丽江北的新图景。
针对闲置乡村资产,江北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发掘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曾经闲置的老仓库,如今变身电商直播的热土;昔日宁静的田园乡村,如今迎来络绎不绝的研学团队;过去依赖农业发展的村落,如今抱团发展,成为市民向往的“诗和远方”。
五年来,江北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推动城乡面貌精彩蝶变。统计数据最具说服力:截至去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2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20年的1.70缩小到2024年的1.59。

金田铜业国家级卓越工厂。
高扬旗帜“润血脉” 党建引领固本强基
近年来,围绕乡村发展中急需的产品营销、电商直播和运营管理等人才,江北通过发布乡村运营主理人“招募令”,积极打造青年创业新业态,不断拓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模式。
在慈城半浦美术馆的正对面,一家名为“浦溯”的咖啡店以其独特的复古风格,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专程前来打卡。店主陈先权是“95后”,在江北“青年创客·逐梦北乡”行动的感召下,选择与半浦村“双向奔赴”,并以“文艺村长”的身份带动了30余名青年留在村中创业。
类似的振兴故事也在云湖四村上演。在慈城镇党委党建联建机制的推动下,四个村庄统一规划、错位发展,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且各具特色:南联村重点引进文创小院,吸引新农人、设计师等群体入驻;五联村着力发展航天航空基地与青少年研学项目;公有村加强与宁波两新红领学院的合作;金沙村则深挖传统竹艺,开发文旅新业态。
这些昔日经济薄弱的村庄,如今人流如织,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去年,云湖四村接待游客12.85万人次,同比增长89.3%;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7.1万元,同比增长40.38%。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持续放大‘环云湖’‘慈水安山’‘七彩姚江’等品牌效应,围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施一批抱团增收项目,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共富优势。”江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乡村片区到居民生活圈,江北始终用党建红线串起不同维度的幸福场景——在甬江街道湾头片,党群服务中心推出“居民点单”服务模式,引入特色社区咖啡店,探索党群服务与社会力量的双向赋能;洪塘街道幸福望江里党群服务中心则打破传统书店与社区图书馆单方运营的局限,与宁波市新华书店共建城市书房,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消费新选择……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江北深化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的缩影。如今,通过“主理人共创、达人成长、场景升级”三项计划的实施,江北正逐步探索出一条更具烟火气、更聚人气的党群服务新路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持续提升。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王佳辉 通讯员陈冰曲 本文图片均由江北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