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老一辈宁波本土越窑工作者谢纯龙靠“两条腿”调查近200处窑址
2025-11-20 07:3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寺龙口窑址发掘现场。

谢纯龙,老一辈宁波本土越窑工作者。

1981年秋天,他被看中作为地方文物工作者袁展如的助手、接班人加入团队。40余年来,几乎每一次与越窑有关的调查、考古,都有他的身影。

学界关注较多的“低岭头类型”越窑研究、宁波历史上首次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誉的寺龙口越窑考古,皆有其心血在其中。

“瓷窑址作为慈溪比较有特色的文化,这么多年下来,我对它确实比较有感情。”近日,谢纯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探问越窑烧造的“下限”

谢纯龙是1975年参加工作的,老家在余姚泗门。自1981年加入文物工作,便一门心思扑在了上面。

刚开始,越窑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幸,当时省里、宁波地区常有专家来慈溪考察,作为时年25岁的“小年轻”,谢纯龙从“陪着走、跟着听”开始,逐渐摸到门道。

属于他的幸运是,一入行碰到的便是“大餐”。

1981年12月,杭州召开了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会议结束后,省里的朱伯谦老师、宁波的林士民老师等人来慈溪上林湖、古银锭湖考察,发现了后来被称为‘低岭头类型’的不同于传统越窑胎釉、器型的一种青瓷。”

相比代表越窑烧造技艺巅峰的秘色瓷,“低岭头类型”的越窑不那么被人所知。

它指的是烧造于南宋年间,不像南方青瓷,更像北方汝窑的一种青瓷类型,胎体多薄而轻,釉色呈天青色,釉层略厚,釉面莹润,多为素面,被认为是宋室南迁将北方官窑的烧造方法和审美带到了南方,而后又影响到杭州南宋官窑的烧造。

一般认识中,越窑于北宋结束烧造,时间轴拉长到南宋,在当时是突破性的发现。

1984年,浙江省博物馆的张翔来慈溪调查,他于1986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南宋余姚窑址的发现——记低岭头类型古窑址调查》,认为这种“低岭头类型”越窑,就是南宋文献记载的“余姚窑”。

文献记载,南宋绍兴元年(1131)、绍兴四年(1134),朝廷两次命越州、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慈溪)烧造明堂祭器,表明绍兴初年余姚县曾为宫廷烧制祭器和日常生活用瓷。

谢纯龙当时并不知道,关于“低岭头类型”越窑的研究,会贯穿他几乎整个考古人生。

1990年,文物部门得到机会对低岭头窑址进行试掘,明确该窑址有上下两层叠压关系。下层堆积的包含物,跟北宋末期的接近;上层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越窑青瓷,另一类是偏汝窑的乳浊釉器,烧造时间约为南宋初。

2010年,慈溪市博物馆再次组织人员对窑址进行调查,获得大量文物标本。经过研判,把下层年代定在南宋初,上层则为南宋中期,从年代上进行了调整。

两次调查,谢纯龙都是主力。

“‘低岭头类型’实际上是南北方多种瓷业文化的交汇,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综合成一种新的类型。你甚至会发现不同类型的器物在同一窑里套烧,形成奇特的景观。学界没有疑义的是,‘低岭头类型’的越窑上起北宋,下至南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青瓷传播路径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他总结道。

靠“两条腿”调查近200处窑址

众所周知,上林湖与古银锭湖一带,是越窑的故乡。

那么当地到底有多少处越窑,曾达到怎样的规模?谢纯龙曾用脚步丈量。

1982年至1985年,慈溪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他和同事们靠两条腿走路,完成了慈溪境内近200处窑址的调查登记。“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走,每个村我们都走到,到各个村里头去了解情况,去田里头调查。”

在这近200处窑址中,上林湖库区有110多处。这份档案为后来慈溪多年的文物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这些窑址做过发掘的并不多。较知名的是1993年至1995年发掘的荷花芯窑址,这是上林湖第一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窑炉、废品堆积,2014年又补充发掘了作坊区,亦即今天的上林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主要可参观的野外遗址区之一。

再有就是1998年至1999年寺龙口窑址的发掘,该次发掘获评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1996—1998年度“田野考古奖”二等奖,谢纯龙也是亲历者。

“当时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要完成一项田野考古实践,来跟浙江省联系,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定在越窑这里。我们最初想在上林湖库区选一个地方,但受水位波动影响,最后还是选了古银锭湖的寺龙口窑址。这处窑址位置比较好,是个独立的小山包,工作比较好开展,对后续保护也有利。”谢纯龙说。

寺龙口窑址之所以能位列“十大”,谢纯龙认为主要原因,是该窑址确立了“从晚唐到南宋的越窑考古编年序列,中间没有中断过,各个时期堆积的地层叠压关系非常明确,不同阶段面貌特征,给分期提供了充分的考古学依据,提取了大量的实物标本,从来没有过。”

“寺龙口窑址上层也是低岭头类型,南宋初年曾在这里烧造宫廷用瓷。”他补充道。

而后还有一次正式发掘便是2015年至2017年,配合“海丝”申遗,上林湖完成的后司岙窑址发掘,直接确认秘色瓷的“原产地”。

“后司岙窑址是生产秘色瓷的地方,我们以前调查中就知道。上林湖库区有十多处都是烧贡瓷的,其中后司岙堆积丰富、规模大、产品精,所以发掘时选择了这个窑址。”

后司岙所处位置今天看来相对闭塞,最便捷的方式是走水路。但因为上林湖库区目前为水源保护地,不便船只往来,游客还是很难前往,“开放这一块还在做方案。”

“我在慈溪做瓷窑址保护研究时间比较长,一直到2017年退休,没有离开过。可以说在慈溪的瓷窑址考古调查,我没有一次不参与,所以比较有感情。”

在谢纯龙看来,慈溪上林湖自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保护利用展示传承工作可谓有声有色,“大家来这里可以看到,古代是怎么样,现代传承又是如何,可以拥有比较直观的感觉。”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老一辈宁波本土越窑工作者谢纯龙靠“两条腿”调查近200处窑址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1-20 07:33:00

寺龙口窑址发掘现场。

谢纯龙,老一辈宁波本土越窑工作者。

1981年秋天,他被看中作为地方文物工作者袁展如的助手、接班人加入团队。40余年来,几乎每一次与越窑有关的调查、考古,都有他的身影。

学界关注较多的“低岭头类型”越窑研究、宁波历史上首次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誉的寺龙口越窑考古,皆有其心血在其中。

“瓷窑址作为慈溪比较有特色的文化,这么多年下来,我对它确实比较有感情。”近日,谢纯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探问越窑烧造的“下限”

谢纯龙是1975年参加工作的,老家在余姚泗门。自1981年加入文物工作,便一门心思扑在了上面。

刚开始,越窑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幸,当时省里、宁波地区常有专家来慈溪考察,作为时年25岁的“小年轻”,谢纯龙从“陪着走、跟着听”开始,逐渐摸到门道。

属于他的幸运是,一入行碰到的便是“大餐”。

1981年12月,杭州召开了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会议结束后,省里的朱伯谦老师、宁波的林士民老师等人来慈溪上林湖、古银锭湖考察,发现了后来被称为‘低岭头类型’的不同于传统越窑胎釉、器型的一种青瓷。”

相比代表越窑烧造技艺巅峰的秘色瓷,“低岭头类型”的越窑不那么被人所知。

它指的是烧造于南宋年间,不像南方青瓷,更像北方汝窑的一种青瓷类型,胎体多薄而轻,釉色呈天青色,釉层略厚,釉面莹润,多为素面,被认为是宋室南迁将北方官窑的烧造方法和审美带到了南方,而后又影响到杭州南宋官窑的烧造。

一般认识中,越窑于北宋结束烧造,时间轴拉长到南宋,在当时是突破性的发现。

1984年,浙江省博物馆的张翔来慈溪调查,他于1986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南宋余姚窑址的发现——记低岭头类型古窑址调查》,认为这种“低岭头类型”越窑,就是南宋文献记载的“余姚窑”。

文献记载,南宋绍兴元年(1131)、绍兴四年(1134),朝廷两次命越州、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慈溪)烧造明堂祭器,表明绍兴初年余姚县曾为宫廷烧制祭器和日常生活用瓷。

谢纯龙当时并不知道,关于“低岭头类型”越窑的研究,会贯穿他几乎整个考古人生。

1990年,文物部门得到机会对低岭头窑址进行试掘,明确该窑址有上下两层叠压关系。下层堆积的包含物,跟北宋末期的接近;上层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越窑青瓷,另一类是偏汝窑的乳浊釉器,烧造时间约为南宋初。

2010年,慈溪市博物馆再次组织人员对窑址进行调查,获得大量文物标本。经过研判,把下层年代定在南宋初,上层则为南宋中期,从年代上进行了调整。

两次调查,谢纯龙都是主力。

“‘低岭头类型’实际上是南北方多种瓷业文化的交汇,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综合成一种新的类型。你甚至会发现不同类型的器物在同一窑里套烧,形成奇特的景观。学界没有疑义的是,‘低岭头类型’的越窑上起北宋,下至南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青瓷传播路径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他总结道。

靠“两条腿”调查近200处窑址

众所周知,上林湖与古银锭湖一带,是越窑的故乡。

那么当地到底有多少处越窑,曾达到怎样的规模?谢纯龙曾用脚步丈量。

1982年至1985年,慈溪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他和同事们靠两条腿走路,完成了慈溪境内近200处窑址的调查登记。“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走,每个村我们都走到,到各个村里头去了解情况,去田里头调查。”

在这近200处窑址中,上林湖库区有110多处。这份档案为后来慈溪多年的文物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这些窑址做过发掘的并不多。较知名的是1993年至1995年发掘的荷花芯窑址,这是上林湖第一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窑炉、废品堆积,2014年又补充发掘了作坊区,亦即今天的上林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主要可参观的野外遗址区之一。

再有就是1998年至1999年寺龙口窑址的发掘,该次发掘获评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1996—1998年度“田野考古奖”二等奖,谢纯龙也是亲历者。

“当时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要完成一项田野考古实践,来跟浙江省联系,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定在越窑这里。我们最初想在上林湖库区选一个地方,但受水位波动影响,最后还是选了古银锭湖的寺龙口窑址。这处窑址位置比较好,是个独立的小山包,工作比较好开展,对后续保护也有利。”谢纯龙说。

寺龙口窑址之所以能位列“十大”,谢纯龙认为主要原因,是该窑址确立了“从晚唐到南宋的越窑考古编年序列,中间没有中断过,各个时期堆积的地层叠压关系非常明确,不同阶段面貌特征,给分期提供了充分的考古学依据,提取了大量的实物标本,从来没有过。”

“寺龙口窑址上层也是低岭头类型,南宋初年曾在这里烧造宫廷用瓷。”他补充道。

而后还有一次正式发掘便是2015年至2017年,配合“海丝”申遗,上林湖完成的后司岙窑址发掘,直接确认秘色瓷的“原产地”。

“后司岙窑址是生产秘色瓷的地方,我们以前调查中就知道。上林湖库区有十多处都是烧贡瓷的,其中后司岙堆积丰富、规模大、产品精,所以发掘时选择了这个窑址。”

后司岙所处位置今天看来相对闭塞,最便捷的方式是走水路。但因为上林湖库区目前为水源保护地,不便船只往来,游客还是很难前往,“开放这一块还在做方案。”

“我在慈溪做瓷窑址保护研究时间比较长,一直到2017年退休,没有离开过。可以说在慈溪的瓷窑址考古调查,我没有一次不参与,所以比较有感情。”

在谢纯龙看来,慈溪上林湖自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保护利用展示传承工作可谓有声有色,“大家来这里可以看到,古代是怎么样,现代传承又是如何,可以拥有比较直观的感觉。”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