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根藤结出485个番薯 “番薯大王”有啥栽培秘诀
2025-11-21 07:03:4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叶士海展示其栽培的番薯。(陈章升/摄)

  “485个!”昨日下午,在奉化区大堰镇后畈村的一片番薯地里,浙东番薯研究所专家叶士海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老叶是奉化的‘番薯大王’,这485个番薯是他种的‘济薯17’。”后畈村村民毛节常告诉记者,如此高的产量让种了几十年番薯的老农都睁大了眼睛,忍不住发出惊叹。

  据了解,这片地总面积约2亩,是叶士海开辟的番薯高产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020年以来,已有26种番薯在此“安家”。“除了‘济薯17’,我们栽培的还有‘白糯’‘紫晶香’‘西瓜红’等。”

  叶士海今年70岁,是“2024年宁波市奉化区杰出农匠”,研究番薯栽培技术已有50多年。1984年,他荣获“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称号,成为当时农业领域的明星。

  凭借自己摸索出的“定位结薯栽培法”,叶士海种的番薯不仅品质佳,产量也高。今年10月23日以来,他栽培的单株“白糯”、单株“紫晶香”结果量分别为570个、273个,重量分别达到124公斤、80.5公斤。

  叶士海介绍,这里番薯高产的秘诀藏在种植方式的革新中。与常见的薯块扦插或藤蔓繁殖不同,叶士海尝试用番薯种子播种育苗。叶士海解释,种子育苗过程精细复杂,从催芽、播种到移栽,每个环节都需科学把控,这也让每一株番薯蕴含着无限可能。

  “‘定位结薯栽培法’注重种苗定植的部位、深度及时间。”叶士海指了指筐里的番薯说,“一根藤结出数百个‘商品薯’的情况不多见,番薯高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

  为了帮助我市番薯种植户增收,叶士海在后畈村耕好“试验田”的同时,还前往其他乡村推广“定位结薯栽培法”及番薯一年两育种植等技术。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让番薯种植户尝到了“甜头”。“这两年,叶老师指导我们种好‘商品薯’,一年双季亩产量可达4000公斤。”箭岭村村民徐春定说,大家还在一起研究将酵素制成微生物肥料,提高番薯的品质和产量。

  让“旱地粮仓”成为“共富田”,是叶士海的一个梦想。叶士海告诉记者,番薯产量提高、品质提升,大家的口袋“鼓”了,他工作更有动力,“希望尽快将‘定位结薯栽培法’整理成册交给国家,造福更多番薯种植户”。

  如今,叶士海的梦想正照进现实。18日下午,经过工作人员近一小时清点,他栽培的单株“济薯17”结出485个“商品薯”,总重量达112公斤。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陈章升 通讯员邬丹盛 金艺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根藤结出485个番薯 “番薯大王”有啥栽培秘诀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1-21 07:03:42

叶士海展示其栽培的番薯。(陈章升/摄)

  “485个!”昨日下午,在奉化区大堰镇后畈村的一片番薯地里,浙东番薯研究所专家叶士海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老叶是奉化的‘番薯大王’,这485个番薯是他种的‘济薯17’。”后畈村村民毛节常告诉记者,如此高的产量让种了几十年番薯的老农都睁大了眼睛,忍不住发出惊叹。

  据了解,这片地总面积约2亩,是叶士海开辟的番薯高产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020年以来,已有26种番薯在此“安家”。“除了‘济薯17’,我们栽培的还有‘白糯’‘紫晶香’‘西瓜红’等。”

  叶士海今年70岁,是“2024年宁波市奉化区杰出农匠”,研究番薯栽培技术已有50多年。1984年,他荣获“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称号,成为当时农业领域的明星。

  凭借自己摸索出的“定位结薯栽培法”,叶士海种的番薯不仅品质佳,产量也高。今年10月23日以来,他栽培的单株“白糯”、单株“紫晶香”结果量分别为570个、273个,重量分别达到124公斤、80.5公斤。

  叶士海介绍,这里番薯高产的秘诀藏在种植方式的革新中。与常见的薯块扦插或藤蔓繁殖不同,叶士海尝试用番薯种子播种育苗。叶士海解释,种子育苗过程精细复杂,从催芽、播种到移栽,每个环节都需科学把控,这也让每一株番薯蕴含着无限可能。

  “‘定位结薯栽培法’注重种苗定植的部位、深度及时间。”叶士海指了指筐里的番薯说,“一根藤结出数百个‘商品薯’的情况不多见,番薯高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

  为了帮助我市番薯种植户增收,叶士海在后畈村耕好“试验田”的同时,还前往其他乡村推广“定位结薯栽培法”及番薯一年两育种植等技术。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让番薯种植户尝到了“甜头”。“这两年,叶老师指导我们种好‘商品薯’,一年双季亩产量可达4000公斤。”箭岭村村民徐春定说,大家还在一起研究将酵素制成微生物肥料,提高番薯的品质和产量。

  让“旱地粮仓”成为“共富田”,是叶士海的一个梦想。叶士海告诉记者,番薯产量提高、品质提升,大家的口袋“鼓”了,他工作更有动力,“希望尽快将‘定位结薯栽培法’整理成册交给国家,造福更多番薯种植户”。

  如今,叶士海的梦想正照进现实。18日下午,经过工作人员近一小时清点,他栽培的单株“济薯17”结出485个“商品薯”,总重量达112公斤。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陈章升 通讯员邬丹盛 金艺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