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宁波:走不断追峰的均衡路
稿源: 中国教育报   2005-08-23 14:43:06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金主任是宁波市宁海城郊下桥村的一村之长。前几年他一直有件烦心事——每年必须要帮村里的学龄儿童到城里找学上。一个两个还好说,但每年家长都挤破门。其实,在他们村上就有一所叫下桥的小学,可是村里人都不认,非要跑远路、多交钱去“择校”,这让他很无奈。连片内的孩子都不来,下桥小学的日子也不好过,校园虽说够大,可连个像样的操场也建不起来。

  而今年,金主任突然感到自己轻松了,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准备把孩子送到下桥来了。原因就是下桥小学变强了!去年,响当当的宁海县实验小学接手这所小学,800多万元马上投了进来,两座大楼拔地而起,多媒体教室、音乐舞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下学期就能到位。让家长更为满意的是,许多教师直接从实验小学调过来,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不再是问题。

  “原来是10个孩子能来一两个,现在顶多一两个不来,我舒坦了,也是孩子们的福气!”

  金主任的感慨只是宁波近几年致力于推行教育均衡的一个小小缩影。从2002年起,宁波市便开始探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他们把这种探索称为“追峰”——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尽力扶弱,把落后的尽快提升上来!

  “要从创造均衡的教育条件入手”

  “可以不夸张地说,现在我们镇乡学校的硬件已经超过了城区学校。”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林志来说,这种变化是在这短短几年里实现的。走访中,记者确实发现,许多的乡村学校都建起了整齐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塑胶操场,整洁而又美观的校园让你感觉不出身处乡村。

  近几年来,宁波市结合中小学危改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基础薄弱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从2000年到2004年,全市直接用于中小学危改的资金近1.5亿元,共消除各类危房14.8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校舍23.98万平方米。同时,为了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宁波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宁波教育城域网”的开通基本实现了全市“校校通”,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纷纷进入各学校。2003年,该市启动了“191”网络教育工程,着力整合国内的优秀教育资源,吸纳宁波市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制作。

  “教育均衡要靠实实在在的工作,要从创造均衡的教育条件着手”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理念。宁波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华长慧认为,均衡发展的校园环境将使学生从心底感到社会是平等的,生活是美好的;而这种软硬件的配套也有助于相对落后地区、镇乡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成长。

  “老师们进城的愿望没那么强了”

  硬件是必要条件,而实现教育均衡最紧要的还是实现师资的均衡。宁波市在提升农村学校、城市薄弱校师资水平上颇下了一番工夫。

  市里重点琢磨的是如何让农村老师集体变强,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重要举措之一。在宁海县岔路中心小学,校长严永明说,现在除了学校定期举行的主题培训,县教育局还在他们这个位置偏远的镇上设了继续教育培训点,送教上门。

  接着,宁波市又在师资互动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抽调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城区学校校领导到农村薄弱学校挂职,这种挂职不是十天半月,而是一年两年,基层学校因此获得了许多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充实校长队伍只是一个方面,城区的骨干教师也要下去,并且单拣差的学校派。很多时候,一个骨干教师下去,这所学校的一门学科也就活了。

  除了优秀师资派下来,在宁波还有一个基层老师派上去的政策,到城里有名的学校当“访问学者”。采访中不少校长感言,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资源相互流动性加强了,基层学校有了越来越多学习经验、提升自我的机会。

  有人说城市学校是农村教师的“收割机”,有实力的青年教师出了成绩往往也就离进城不远了,但宁波市正在逐步跳出这种怪圈。在宁波许多县市,不但城区学校老师该有的待遇农村老师都有,而且往往还要多出一份补贴。在江北区,农村学校老师每月可以额外拿到200元的津贴,宁海县这种额外补贴是250元。除了待遇留人,宁波市还在教师晋升职称上对农村学校进行倾斜,这些优惠措施再加上当地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师忙于进城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

  “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在宁波教育工作者眼里是一种使命,也是一项做得扎扎实实的工作。该市2002年便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辖内14个镇乡和6个相对落后片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免收杂费、住宿费和按学生50%给予代管费补助的扶助政策,152所中小学的3.15万名学生因此受益,占到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

  同时,该市还为贫困家庭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对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实行免费接受12年义务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酌情减免学杂费、服装费和代管费。仅2003年,全市公办中小学减免的各类费用就达到3441.12万元,助学总计83311人次。

  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压力一直比较大。宁波市帮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把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无偿或适度有偿交给举办者使用,消除了在民房、简易厂房办学的现象。从2000年起,市里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购置教学设备支持城区里的流动子女学校。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走不断追峰的均衡路

稿源: 中国教育报 2005-08-23 14:43:06

  中国宁波网讯金主任是宁波市宁海城郊下桥村的一村之长。前几年他一直有件烦心事——每年必须要帮村里的学龄儿童到城里找学上。一个两个还好说,但每年家长都挤破门。其实,在他们村上就有一所叫下桥的小学,可是村里人都不认,非要跑远路、多交钱去“择校”,这让他很无奈。连片内的孩子都不来,下桥小学的日子也不好过,校园虽说够大,可连个像样的操场也建不起来。

  而今年,金主任突然感到自己轻松了,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准备把孩子送到下桥来了。原因就是下桥小学变强了!去年,响当当的宁海县实验小学接手这所小学,800多万元马上投了进来,两座大楼拔地而起,多媒体教室、音乐舞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下学期就能到位。让家长更为满意的是,许多教师直接从实验小学调过来,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不再是问题。

  “原来是10个孩子能来一两个,现在顶多一两个不来,我舒坦了,也是孩子们的福气!”

  金主任的感慨只是宁波近几年致力于推行教育均衡的一个小小缩影。从2002年起,宁波市便开始探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他们把这种探索称为“追峰”——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尽力扶弱,把落后的尽快提升上来!

  “要从创造均衡的教育条件入手”

  “可以不夸张地说,现在我们镇乡学校的硬件已经超过了城区学校。”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林志来说,这种变化是在这短短几年里实现的。走访中,记者确实发现,许多的乡村学校都建起了整齐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塑胶操场,整洁而又美观的校园让你感觉不出身处乡村。

  近几年来,宁波市结合中小学危改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基础薄弱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从2000年到2004年,全市直接用于中小学危改的资金近1.5亿元,共消除各类危房14.8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校舍23.98万平方米。同时,为了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宁波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宁波教育城域网”的开通基本实现了全市“校校通”,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纷纷进入各学校。2003年,该市启动了“191”网络教育工程,着力整合国内的优秀教育资源,吸纳宁波市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制作。

  “教育均衡要靠实实在在的工作,要从创造均衡的教育条件着手”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理念。宁波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华长慧认为,均衡发展的校园环境将使学生从心底感到社会是平等的,生活是美好的;而这种软硬件的配套也有助于相对落后地区、镇乡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成长。

  “老师们进城的愿望没那么强了”

  硬件是必要条件,而实现教育均衡最紧要的还是实现师资的均衡。宁波市在提升农村学校、城市薄弱校师资水平上颇下了一番工夫。

  市里重点琢磨的是如何让农村老师集体变强,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重要举措之一。在宁海县岔路中心小学,校长严永明说,现在除了学校定期举行的主题培训,县教育局还在他们这个位置偏远的镇上设了继续教育培训点,送教上门。

  接着,宁波市又在师资互动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抽调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城区学校校领导到农村薄弱学校挂职,这种挂职不是十天半月,而是一年两年,基层学校因此获得了许多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充实校长队伍只是一个方面,城区的骨干教师也要下去,并且单拣差的学校派。很多时候,一个骨干教师下去,这所学校的一门学科也就活了。

  除了优秀师资派下来,在宁波还有一个基层老师派上去的政策,到城里有名的学校当“访问学者”。采访中不少校长感言,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资源相互流动性加强了,基层学校有了越来越多学习经验、提升自我的机会。

  有人说城市学校是农村教师的“收割机”,有实力的青年教师出了成绩往往也就离进城不远了,但宁波市正在逐步跳出这种怪圈。在宁波许多县市,不但城区学校老师该有的待遇农村老师都有,而且往往还要多出一份补贴。在江北区,农村学校老师每月可以额外拿到200元的津贴,宁海县这种额外补贴是250元。除了待遇留人,宁波市还在教师晋升职称上对农村学校进行倾斜,这些优惠措施再加上当地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师忙于进城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

  “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在宁波教育工作者眼里是一种使命,也是一项做得扎扎实实的工作。该市2002年便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辖内14个镇乡和6个相对落后片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免收杂费、住宿费和按学生50%给予代管费补助的扶助政策,152所中小学的3.15万名学生因此受益,占到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

  同时,该市还为贫困家庭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对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实行免费接受12年义务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酌情减免学杂费、服装费和代管费。仅2003年,全市公办中小学减免的各类费用就达到3441.12万元,助学总计83311人次。

  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压力一直比较大。宁波市帮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把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无偿或适度有偿交给举办者使用,消除了在民房、简易厂房办学的现象。从2000年起,市里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购置教学设备支持城区里的流动子女学校。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