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宁波第七
稿源: 北方网—时代财经综合   2005-09-13 15:13:56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9月13日,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的排行结果。“生活质量”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市、东莞市、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珠海市、宁波市、苏州市、广州市、厦门市。

  这次排行结果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历经2年多时间,对中国100城市做了大量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和科学考察,并且通过新华网和中国政务信息网对70万网民做了网上调查后所得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也在此基础上形成。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生活质量的研究报告。

  谁是中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

  城市生活质量是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调查分析的集合。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对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首先从主观评价入手,同时以客观量化作为重要参考,通过综合评价推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力求做到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标准,进而成为衡量城市价值的最终标准。

  为此,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与新华网从2005年8月起共同推出大型公众调查:中国100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评选活动。在新华网上开辟专栏,公布中国GDP排名前100位城市候选名单,采用网上评选的方式来确定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以期了解人们用什么标准来评估中国城市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期望水平与现实的差异。

  整个客观评估以2003年度有关城市的标准统计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数据来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合理性。当然,统计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录和描述,由于具体事物的纷繁复杂,这种记录和描述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加之计算标准、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原因,统计数据必然有其局限性。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定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以2005年9月10为截止日期),并对此进行分析。

  总体来说,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而客观评估也获得了与此一致的结果。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生活质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将综合评分在前30位城市按照地区统计,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6)、广东(5)、江苏(5)三省的入选城市数分居各省区前列,而如果从综合得分前10位城市看,广东省占据4席(深圳、东莞、珠海、广州),领先优势明显。而与此相对的是,中西部地区一共只有3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大庆、桂林、昆明,全国有18个省区市无一城市进入前30位。就我国城市现阶段的发展态势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总体生活质量也比较高。

  四大直辖市:沪京居前,津渝靠后

  从城市的角度看,四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1、第2、第5、第11位,属于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几个城市。但这四个城市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只有上海、北京位列前10位,而天津排在第35位,重庆则排在第60位,这两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标值落后于很多中等城市之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尽管行政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但经济(行政级别)并不必然等于生活质量好。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尽管北京进入了排行榜的前十位,但其人气指数行对落后,网上的调查和网民的留言,对北京的批评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北京的生活质量“打了折扣”。

  副省级城市:生活质量差异较大

  排行榜显示,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差异性较大。深圳(1)、杭州(5)、宁波(7)、广州(9)和厦门(10)占据了排行榜前十位的五个席位。青岛(12)、南京(26)和大连(24)组成了“第二梯队”,跻身排行榜的前三十位。哈尔滨(34)、长春(47)、武汉(44)、成都(45)、西安(51)、济南(40)、沈阳(57)则止步于排行榜的三十位以外。

  总的来说,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基本上体现了“东部强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趋势。这其中,以“休闲”著称的成都不但止步于排行榜的三十位以外,而且在网上的公众调查中也没有真正得到网民的认可。这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新的思考,休闲娱乐是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社会保障、创业发展等则是城市居住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东南沿海中等城市:“黑马”诠释宜居

  东南沿海的几个中等城市在排行榜上扮演了“黑马角色”。如桂林市,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位列全国第100位,但城市的生活质量位列一些大城市之上,排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15位。海口市GDP总量三年平均数位列全国第79位,但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则名列第28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城市被网民认为生活质量比较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生活质量是多维的,它不仅仅是生活富裕,它更多地强调宜居、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等概念。

  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对此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进行分析的结果还显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取决于社会提供的经济保障条件,也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特别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位列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前20位,处在排行榜50位以后的只有广东的江门、惠州和浙江的湖州。

  但是,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排名前20位城市中,除了浙江的宁波、绍兴和江苏的无锡排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的前20位之前,其他城市都排名靠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高的城市尽管其经济发展处于一个上升期,但其基数普遍偏低;二是与物质条件直接相关的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比如基础设施等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比较落后,而这些往往是生活质量水平高低的直接表现。

  城市知名度影响排名

  另外,也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整个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候选城市的知名度的影响。比如,四川的绵阳、浙江的湖州,不管是从GDP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从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城市生活质量都应远远高于它们目前在排行榜中的排名。这除了网络调查的差异性影响以外,与这些城市的品牌宣传力度和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深圳东莞上海“城市生活质量”得分最高

  “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12个方面分别考察各城市情况,最终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

  深圳城市生活质量“很好”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生活质量指数为0.8-1.0的城市生活质量“很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低”,0.2以下为“很低”。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机率等相应地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属于高层次的城市来讲,这些要素则呈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趋势。100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入围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第一大类(0.8-1.0):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所含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深圳、东莞、上海、北京。

  第二大类(0.6-0.8):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共有15个城市,分别为: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厦门、无锡、青岛、佛山、大庆、桂林、温州、嘉兴、绍兴、烟台。

  第三大类(0.4-0.6):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一般”,共32个城市。第四大类(0.2-0.4):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共29个城市。第五大类(0.2以下):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低”,共20个城市。

  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第一大类的4个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3个大城市,其“2001-2003年GDP总量平均数”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1位和第2位。第二大类的15个城市中,杭州等8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在全国前20位内,占53.3%。第五大类的20个城市中,株洲、绵阳等10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均列末20位。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生活质量普遍较高

  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客观评估所得结果也与此比较一致。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生活质量普遍较高,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第一大类4个城市全部属于我国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东莞则处于东南沿海珠三角区域。第二大类中长三角区域城市最多,有7个;珠三角区域3个,环渤海区域2个,厦门也属于东部沿海;仅有大庆属于东北、桂林属于西部地区。在生活质量“很低”的第五大类城市中,3个属于东部地区,占15%,其中莱芜、枣庄属于山东省,淮安位于江苏省;有9个属于中部地区,占45%;4个位于东北、4个位于西部,各占20%。

  分省区而言,前两类生活质量较高的19个城市中,广东和浙江最多,各有5个;其次江苏、山东各有2个;上海、北京、福建、广西、黑龙江各1个。将综合得分在前30位的城市按省区统计,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6)、广东(5)、江苏(5)省的入选城市数居全国前三甲;而与此相对的是,中西部地区一共只有3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大庆、桂林和昆明,全国有18个省区市无一城市进入前30位。这也再一次证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省区城市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另外,排行榜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差异性较大。深圳(1)、杭州(5)、宁波(7)、广州(9)和厦门(10)占据了排行榜前10位的五个席位,青岛(12)、大连(24)和南京(26)组成了“第二梯队”,跻身排行榜的前30位。哈尔滨(34)、武汉(44)、成都(45)、济南(46)、长春(47)、西安(51)、沈阳(57)则止步于排行榜的30位以外。总的来说,15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基本上体现了“东部强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趋势。这其中,向来以“休闲”著称的成都,多少给了我们一些意外,不但止步于排行榜的30位以外,而且在网上的公众调查中也没有真正得到网民的“青睐”。这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新的思考,休闲娱乐是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社会保障、个人发展等则是城市居住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

  分析排行榜结果还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例如天津、重庆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5、第11位,但在此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天津排在第35位,生活质量层次仅为“一般”,重庆更是排到了第60位,生活质量“较低”,这两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没有和它们的直辖“光环”一样“闪闪发光”。

  相反的,虽然东莞GDP总量三年平均数仅列全国第22位,其生活质量排名却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优于上海和北京;第二大类中嘉兴、绍兴、桂林三市,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分列全国第82、第87和第100位,其城市的生活质量却位列一些大城市之上,分别排在第17、第18和第15位。

  另外,此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结果还显示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看社会提供的经济保障究竟如何,要看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特别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位列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前20位,处在排行榜50位以后的只有广东的江门、惠州和浙江的湖州。但是,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排名前20位城市中,除了浙江的宁波、绍兴和江苏的无锡排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的前20位之前,其他城市都排名靠后。

  上述现象再一次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成正相关性。经济指标尤其是GDP指标往往会掩盖一些社会生活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无法真正衡量一个城市的价值。为此,用多维度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替代单一的GDP指标来测量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的生活质量,就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引导城市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也是我们这次关于“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与研究的意义所在。

  此外,网民对某些城市生活质量的认同度、满意度与该城市客观状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出入。苏州、杭州、青岛、桂林、大连、扬州、海口等环境、生态较好的城市主观得分排名普遍高于其客观得分排名;而四川绵阳、浙江湖州等城市,不管是从GDP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从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城市生活质量都应远远高于它们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的排名。这一方面因为各城市品牌宣传力度和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大多数网民而言,生活质量是多维的,它不仅仅是生活富裕,它更多地强调宜居、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等概念。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

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宁波第七

稿源: 北方网—时代财经综合 2005-09-13 15:13:56

  中国宁波网讯9月13日,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的排行结果。“生活质量”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市、东莞市、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珠海市、宁波市、苏州市、广州市、厦门市。

  这次排行结果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历经2年多时间,对中国100城市做了大量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和科学考察,并且通过新华网和中国政务信息网对70万网民做了网上调查后所得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也在此基础上形成。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生活质量的研究报告。

  谁是中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

  城市生活质量是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调查分析的集合。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对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首先从主观评价入手,同时以客观量化作为重要参考,通过综合评价推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力求做到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标准,进而成为衡量城市价值的最终标准。

  为此,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与新华网从2005年8月起共同推出大型公众调查:中国100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评选活动。在新华网上开辟专栏,公布中国GDP排名前100位城市候选名单,采用网上评选的方式来确定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以期了解人们用什么标准来评估中国城市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期望水平与现实的差异。

  整个客观评估以2003年度有关城市的标准统计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数据来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合理性。当然,统计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记录和描述,由于具体事物的纷繁复杂,这种记录和描述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加之计算标准、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原因,统计数据必然有其局限性。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定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以2005年9月10为截止日期),并对此进行分析。

  总体来说,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而客观评估也获得了与此一致的结果。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生活质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将综合评分在前30位城市按照地区统计,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6)、广东(5)、江苏(5)三省的入选城市数分居各省区前列,而如果从综合得分前10位城市看,广东省占据4席(深圳、东莞、珠海、广州),领先优势明显。而与此相对的是,中西部地区一共只有3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大庆、桂林、昆明,全国有18个省区市无一城市进入前30位。就我国城市现阶段的发展态势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总体生活质量也比较高。

  四大直辖市:沪京居前,津渝靠后

  从城市的角度看,四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1、第2、第5、第11位,属于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几个城市。但这四个城市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只有上海、北京位列前10位,而天津排在第35位,重庆则排在第60位,这两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标值落后于很多中等城市之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尽管行政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的生活质量,但经济(行政级别)并不必然等于生活质量好。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尽管北京进入了排行榜的前十位,但其人气指数行对落后,网上的调查和网民的留言,对北京的批评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北京的生活质量“打了折扣”。

  副省级城市:生活质量差异较大

  排行榜显示,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差异性较大。深圳(1)、杭州(5)、宁波(7)、广州(9)和厦门(10)占据了排行榜前十位的五个席位。青岛(12)、南京(26)和大连(24)组成了“第二梯队”,跻身排行榜的前三十位。哈尔滨(34)、长春(47)、武汉(44)、成都(45)、西安(51)、济南(40)、沈阳(57)则止步于排行榜的三十位以外。

  总的来说,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基本上体现了“东部强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趋势。这其中,以“休闲”著称的成都不但止步于排行榜的三十位以外,而且在网上的公众调查中也没有真正得到网民的认可。这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新的思考,休闲娱乐是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社会保障、创业发展等则是城市居住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东南沿海中等城市:“黑马”诠释宜居

  东南沿海的几个中等城市在排行榜上扮演了“黑马角色”。如桂林市,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位列全国第100位,但城市的生活质量位列一些大城市之上,排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15位。海口市GDP总量三年平均数位列全国第79位,但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则名列第28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城市被网民认为生活质量比较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生活质量是多维的,它不仅仅是生活富裕,它更多地强调宜居、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等概念。

  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对此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进行分析的结果还显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取决于社会提供的经济保障条件,也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特别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位列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前20位,处在排行榜50位以后的只有广东的江门、惠州和浙江的湖州。

  但是,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排名前20位城市中,除了浙江的宁波、绍兴和江苏的无锡排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的前20位之前,其他城市都排名靠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高的城市尽管其经济发展处于一个上升期,但其基数普遍偏低;二是与物质条件直接相关的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比如基础设施等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比较落后,而这些往往是生活质量水平高低的直接表现。

  城市知名度影响排名

  另外,也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整个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候选城市的知名度的影响。比如,四川的绵阳、浙江的湖州,不管是从GDP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从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城市生活质量都应远远高于它们目前在排行榜中的排名。这除了网络调查的差异性影响以外,与这些城市的品牌宣传力度和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深圳东莞上海“城市生活质量”得分最高

  “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12个方面分别考察各城市情况,最终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

  深圳城市生活质量“很好”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本报告认为生活质量指数为0.8-1.0的城市生活质量“很好”,0.6-0.8为“较好”,0.4-0.6为“一般”,0.2-0.4为“较低”,0.2以下为“很低”。生活质量属于低层次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就业机率等相应地比较低,而对于生活质量属于高层次的城市来讲,这些要素则呈高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趋势。100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入围城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第一大类(0.8-1.0):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好”,所含城市仅有4个,分别为:深圳、东莞、上海、北京。

  第二大类(0.6-0.8):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好”,共有15个城市,分别为: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厦门、无锡、青岛、佛山、大庆、桂林、温州、嘉兴、绍兴、烟台。

  第三大类(0.4-0.6):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一般”,共32个城市。第四大类(0.2-0.4):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较低”,共29个城市。第五大类(0.2以下):城市生活质量层次为“很低”,共20个城市。

  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第一大类的4个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3个大城市,其“2001-2003年GDP总量平均数”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1位和第2位。第二大类的15个城市中,杭州等8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在全国前20位内,占53.3%。第五大类的20个城市中,株洲、绵阳等10个城市三年GDP总量平均数排名均列末20位。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生活质量普遍较高

  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质量网民认同度、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客观评估所得结果也与此比较一致。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生活质量普遍较高,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第一大类4个城市全部属于我国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东莞则处于东南沿海珠三角区域。第二大类中长三角区域城市最多,有7个;珠三角区域3个,环渤海区域2个,厦门也属于东部沿海;仅有大庆属于东北、桂林属于西部地区。在生活质量“很低”的第五大类城市中,3个属于东部地区,占15%,其中莱芜、枣庄属于山东省,淮安位于江苏省;有9个属于中部地区,占45%;4个位于东北、4个位于西部,各占20%。

  分省区而言,前两类生活质量较高的19个城市中,广东和浙江最多,各有5个;其次江苏、山东各有2个;上海、北京、福建、广西、黑龙江各1个。将综合得分在前30位的城市按省区统计,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6)、广东(5)、江苏(5)省的入选城市数居全国前三甲;而与此相对的是,中西部地区一共只有3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大庆、桂林和昆明,全国有18个省区市无一城市进入前30位。这也再一次证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省区城市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另外,排行榜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差异性较大。深圳(1)、杭州(5)、宁波(7)、广州(9)和厦门(10)占据了排行榜前10位的五个席位,青岛(12)、大连(24)和南京(26)组成了“第二梯队”,跻身排行榜的前30位。哈尔滨(34)、武汉(44)、成都(45)、济南(46)、长春(47)、西安(51)、沈阳(57)则止步于排行榜的30位以外。总的来说,15个副省级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基本上体现了“东部强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趋势。这其中,向来以“休闲”著称的成都,多少给了我们一些意外,不但止步于排行榜的30位以外,而且在网上的公众调查中也没有真正得到网民的“青睐”。这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新的思考,休闲娱乐是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社会保障、个人发展等则是城市居住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

  分析排行榜结果还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例如天津、重庆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分别位列全国第5、第11位,但在此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天津排在第35位,生活质量层次仅为“一般”,重庆更是排到了第60位,生活质量“较低”,这两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没有和它们的直辖“光环”一样“闪闪发光”。

  相反的,虽然东莞GDP总量三年平均数仅列全国第22位,其生活质量排名却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优于上海和北京;第二大类中嘉兴、绍兴、桂林三市,其GDP总量三年平均数分列全国第82、第87和第100位,其城市的生活质量却位列一些大城市之上,分别排在第17、第18和第15位。

  另外,此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结果还显示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看社会提供的经济保障究竟如何,要看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特别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值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位列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前20位,处在排行榜50位以后的只有广东的江门、惠州和浙江的湖州。但是,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在2001-200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排名前20位城市中,除了浙江的宁波、绍兴和江苏的无锡排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的前20位之前,其他城市都排名靠后。

  上述现象再一次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成正相关性。经济指标尤其是GDP指标往往会掩盖一些社会生活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无法真正衡量一个城市的价值。为此,用多维度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替代单一的GDP指标来测量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的生活质量,就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引导城市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也是我们这次关于“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与研究的意义所在。

  此外,网民对某些城市生活质量的认同度、满意度与该城市客观状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有一定的出入。苏州、杭州、青岛、桂林、大连、扬州、海口等环境、生态较好的城市主观得分排名普遍高于其客观得分排名;而四川绵阳、浙江湖州等城市,不管是从GDP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从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城市生活质量都应远远高于它们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的排名。这一方面因为各城市品牌宣传力度和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大多数网民而言,生活质量是多维的,它不仅仅是生活富裕,它更多地强调宜居、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等概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