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辉煌的跨越
——镇海建区二十周年回眸
稿源: 宁波日报   2005-11-07 10:05:02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文明宁波”十年成果展

  记者冯军 镇海记者站徐志明孙大海方芳

  中国宁波网讯 20年,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却让21万镇海人走出了县域经济模式,在这片2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

  建区20年,镇海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诠释着辉煌业绩主题词———跨越。

  人均GDP从不足180美元到5000美元

  1992年,建于城郊五里牌的镇海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镇海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园区。10多年坚持不懈“筑巢引凤”,镇海开发区成了科技型现代制造业基地,2004年底,开发区注册的559家企业中有外商企业117家,总投资8.01亿美元,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去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60亿元。

  镇海北部灰鳖洋畔有一片广阔的滩涂,千百年来,渔民们在这片滩涂上捕鱼捉虾。跨入新世纪,这片滩涂奇迹般变成了一个足以在华东称雄的重化工业基地。短短几年间,规划占地56平方公里的化工区就显示出产业集聚的魅力,今年初,落户的44家企业中单体投资超亿元的就有6个项目。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镇海的第一经济支柱。

  同时崛起的骆驼机电经济区块,几乎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如果把园区经济和招商引资看成镇海经济巨轮的船体,那么,科技就是巨轮的发动机。镇海3年前启动了一个叫“10+1”的科技工程:建设10个大科技项目和1家大学科技园。一批国家顶级科研单位也青睐镇海这块土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镇海落户,填补了中科院在浙江省建科研所的空白;北大国家软件工程中心宁波工程基地的建立,又使镇海立足于现代信息产业的前列……1985年,镇海区属GDP仅2.5亿元,人均1471元,不足180美元,到了2004年,区属GDP达到76.11亿元,人均约4200美元。这个数字很快就会被刷新,据保守估计,今年,镇海区人均GDP可望达到5000多美元。

  从花园型城区到“三带三区”

  沿江路是镇海建区20年巨变的缩影。

  20年前,这条黄金江岸“丑陋”不堪:煤球厂、沙场和货栈,坑洼路面灰尘飞扬,灰蒙蒙的空气中异味弥漫……

  今天的沿江路,10多万平方米的沿江景观带景色如画:雕塑、长廊、花圃、喷泉,桂花和栀子花阵阵飘香。

  生态文明“启蒙”于金秋菊展。20年来,镇海菊展从公园走向街头,从城关延伸到集镇,从几万盆增加到近两年的五六十万盆。1990年,镇海提出建设花园型城区。一时,从区委书记到普通百姓,人人都为绿化镇海流汗出力,绿色,使镇海变得美丽起来。

  真正让镇海面貌脱胎换骨的是“三带三区”的宏伟蓝图。2001年9月,根据宁波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目标,市委专题在镇海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镇海要围绕沿海重化工带、沿江景观带、组团式城区生态绿化带以及宁波高教园区(北区)、现代居住区和特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把镇海区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城区。4年过去了,镇海新城已经初具风姿,它将成为镇海又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重化工产业的崛起,镇海找到解开了生产与生态矛盾的魔方。他们在国内首家启用了大气特殊污染因子自动监测系统,首创了环保五色评比标准;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环境监测中心,组建了群众环保监督队伍加强监督;启动了危化品运输卫星定位全天候监考系统;3年否决污染严重项目80余个,关闭污染企业68家;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了化工区集中污水处理环保措施……

  和谐社会让更多人享受生活

  1985年,镇海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58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89元;2004年,这两项分别猛增到15882元和7187元。

  真正体现镇海人生活变化的是这组数字后面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镇海区,每一个平常的早上或夜晚,你都可能看到某个广场拉开场子演出一台精彩的节目。镇海社区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居民自编自演的龙鼓在北京拿来了最高奖,省、市获奖更是多达几十项。翻开社区文化目录:在职党员的“双向三卡”、困难老人的“爱心门铃”、社区自办博物馆、互助互爱的“单亲俱乐部”等等,多达上百项创造性活动让镇海社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连来自上海的访问者也赞叹不已。

  和谐的支撑是社会保障体系。在镇海,下岗失业有各级组织关心,新型社会化居家养老有了实在内容,全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8%,被征地人员参加土保和城镇社保为89.2%……最让10万农民兄弟安心的是区里推出的农民健康工程:参保率高达95.8%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他们患大病时有了依靠,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专家门诊,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的农村公厕改造,使农村遍布了即使放到城市也不逊色的公厕……

编辑: 徐叶青纠错:171964650@qq.com

辉煌的跨越

——镇海建区二十周年回眸

稿源: 宁波日报 2005-11-07 10:05:02

  记者冯军 镇海记者站徐志明孙大海方芳

  中国宁波网讯 20年,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却让21万镇海人走出了县域经济模式,在这片2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

  建区20年,镇海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诠释着辉煌业绩主题词———跨越。

  人均GDP从不足180美元到5000美元

  1992年,建于城郊五里牌的镇海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镇海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园区。10多年坚持不懈“筑巢引凤”,镇海开发区成了科技型现代制造业基地,2004年底,开发区注册的559家企业中有外商企业117家,总投资8.01亿美元,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去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60亿元。

  镇海北部灰鳖洋畔有一片广阔的滩涂,千百年来,渔民们在这片滩涂上捕鱼捉虾。跨入新世纪,这片滩涂奇迹般变成了一个足以在华东称雄的重化工业基地。短短几年间,规划占地56平方公里的化工区就显示出产业集聚的魅力,今年初,落户的44家企业中单体投资超亿元的就有6个项目。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镇海的第一经济支柱。

  同时崛起的骆驼机电经济区块,几乎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如果把园区经济和招商引资看成镇海经济巨轮的船体,那么,科技就是巨轮的发动机。镇海3年前启动了一个叫“10+1”的科技工程:建设10个大科技项目和1家大学科技园。一批国家顶级科研单位也青睐镇海这块土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镇海落户,填补了中科院在浙江省建科研所的空白;北大国家软件工程中心宁波工程基地的建立,又使镇海立足于现代信息产业的前列……1985年,镇海区属GDP仅2.5亿元,人均1471元,不足180美元,到了2004年,区属GDP达到76.11亿元,人均约4200美元。这个数字很快就会被刷新,据保守估计,今年,镇海区人均GDP可望达到5000多美元。

  从花园型城区到“三带三区”

  沿江路是镇海建区20年巨变的缩影。

  20年前,这条黄金江岸“丑陋”不堪:煤球厂、沙场和货栈,坑洼路面灰尘飞扬,灰蒙蒙的空气中异味弥漫……

  今天的沿江路,10多万平方米的沿江景观带景色如画:雕塑、长廊、花圃、喷泉,桂花和栀子花阵阵飘香。

  生态文明“启蒙”于金秋菊展。20年来,镇海菊展从公园走向街头,从城关延伸到集镇,从几万盆增加到近两年的五六十万盆。1990年,镇海提出建设花园型城区。一时,从区委书记到普通百姓,人人都为绿化镇海流汗出力,绿色,使镇海变得美丽起来。

  真正让镇海面貌脱胎换骨的是“三带三区”的宏伟蓝图。2001年9月,根据宁波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目标,市委专题在镇海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镇海要围绕沿海重化工带、沿江景观带、组团式城区生态绿化带以及宁波高教园区(北区)、现代居住区和特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把镇海区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城区。4年过去了,镇海新城已经初具风姿,它将成为镇海又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重化工产业的崛起,镇海找到解开了生产与生态矛盾的魔方。他们在国内首家启用了大气特殊污染因子自动监测系统,首创了环保五色评比标准;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环境监测中心,组建了群众环保监督队伍加强监督;启动了危化品运输卫星定位全天候监考系统;3年否决污染严重项目80余个,关闭污染企业68家;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了化工区集中污水处理环保措施……

  和谐社会让更多人享受生活

  1985年,镇海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58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89元;2004年,这两项分别猛增到15882元和7187元。

  真正体现镇海人生活变化的是这组数字后面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镇海区,每一个平常的早上或夜晚,你都可能看到某个广场拉开场子演出一台精彩的节目。镇海社区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居民自编自演的龙鼓在北京拿来了最高奖,省、市获奖更是多达几十项。翻开社区文化目录:在职党员的“双向三卡”、困难老人的“爱心门铃”、社区自办博物馆、互助互爱的“单亲俱乐部”等等,多达上百项创造性活动让镇海社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连来自上海的访问者也赞叹不已。

  和谐的支撑是社会保障体系。在镇海,下岗失业有各级组织关心,新型社会化居家养老有了实在内容,全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8%,被征地人员参加土保和城镇社保为89.2%……最让10万农民兄弟安心的是区里推出的农民健康工程:参保率高达95.8%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他们患大病时有了依靠,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专家门诊,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的农村公厕改造,使农村遍布了即使放到城市也不逊色的公厕……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