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建设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广大农民的心愿,也是许多有为之士的努力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一批学者和实业家为使中国农村摆脱积贫积弱的面貌,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探索,从事“新乡村建设”活动。他们有的带领专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进行社会调查,扫除文盲,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倡办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有的办起“乡治讲习所”,开展“村治运动”,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启“乡村建设”实验,建立乡农学校,推行社会改良,禁烟、禁赌、放足、办合作社等。有些爱国实业家以乡村现代化为目标,以交通运输为龙头,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取得了成绩。然而,在当时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探索基本上属于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改良及其实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农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阳光大道,农业和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前行的车轮,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步伐,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度重视农村问题。他说,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先见成效。“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还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第二个是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 徐叶青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