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200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收入任务。
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64968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2379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2.9%,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
根据收入完成情况,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285870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23797万元,中央税收净返还231370万元,所得税体制返还19682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9740万元,调入资金22000万元,上年结转114978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647747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5.4%,比上年增长22.6%;上解支出109423万元。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相抵,结余101539万元,其中:各部门未使用专款和单位包干结余86424万元,财政净结余15115万元。
一年来,我们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财政管理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
(一)扎实工作,确保新一轮财税体制平稳运行。2005年,我市新一轮财税体制全面运行,各级财税部门做好各项组织实施工作,密切关注新体制和政策实施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确保新旧体制顺利过渡和收入任务的全面完成。新体制的实施,改革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财政收入的办法,改变了条块交叉的税收征管模式,较好地理顺了市与县(市)区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了市对财力相对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当年市里通过适当统筹,安排10100万元资金用于南三县的转移支付,集中财力支持了一批事关市域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了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挖潜增收,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全面完成。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加大清欠力度,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坚持抓大不放小,加强各税种征管,挖掘增收潜力,完成各项税收收入4528433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8%。强化非税收入的征管,不断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启动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开展部分行业税收专项检查。通过加强税收稽查,全年共查补税款41349万元。依托信息化建设,优化纳税服务,简化办税环节,全面推广应用网上征管服务系统。
(三)发挥职能,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突出重点,整合资金,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发展高新技术和重点优势行业、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节能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大科技发展投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科研院所引进、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鼓励引导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电子口岸建设和“一主六副”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商贸发展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贷款项目涉及环保、社会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认真贯彻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政策,针对执行中出现的增值税增量“收不抵退”等问题,积极稳妥地向中央提出完善的建议和要求。全市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7.5%部分79423万元,比原政策减少185322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出口退税资金补助56085万元,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四)以人为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35085万元,惠及人群达12万人。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和帮扶工作,全市安排帮扶资金24236万元。支持教科文卫事业发展,全年安排教育支出330652万元,同比增长19.8%,重点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高校办学资源优化整合和职业教育发展。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支持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年安排各类生态环保资金179626万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860万元为“三车”整治行动提供财力保障。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三农”投入,继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农业科技“八大行动”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百千工程”,解决和改善了48万余户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安排专项经费680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转移就业6.5万人。安排老区发展资金和下山脱贫资金4960万元,加大对山区、海岛和老区的帮扶力度。
(五)创新机制,推进财税改革不断深入。更新理财观念,优化财政投入方式,从优化机制、激活内在发展动力着眼,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变财政资金“养人”为“办事”。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部分重点支出项目中试行绩效评价。对宁波大剧院的运行补助尝试财政不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仅对其大剧院公益性演出进行补助,鼓励大剧院千方百计增加演出场次,2005年大剧院演出场次达到近百场,而市财政的补助比年初预算节减了500万元。在“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中,首次对演出、放映主体实施政府采购,实行市场化运作,财政资金的拨付与演出放映质量挂钩,多演多补,不演不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政府采购,全市政府采购金额达到485862万元,资金节约率达到9.38%。完善财政监管机制,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增收的压力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刚性日益增强,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难度仍然较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任务艰巨,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06年全市和市级预算安排意见
编制2006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加快建设“平安宁波”。全面实施税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2006年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初步安排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22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7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
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293907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79000万元,中央税收净返还251370万元,所得税体制返还19682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341万元,上年结转101539万元。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786374万元,其中当年安排2699950万元;上解支出安排152700万元。
2006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2637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44480万元,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170850万元。根据收入来源,相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170850万元,其中当年安排125089万元。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三、关于2006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2006年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调整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在支持科技方面,引进和集聚研发机构,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发挥政府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激发科技自主创新动力。在支持工业方面,加大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示范工程的资金扶持力度,推进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支持生态市建设,促进象山港保护与利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支持服务业方面,完善和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财政资金,突出扶持重点,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水平。继续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引导和推动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农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骨干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支持农业特色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抓手,支持“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对山区老区海岛的帮扶力度和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落实“四项工程”,继续“两免一补助”政策,研究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后的过渡、衔接办法,确保对教育事业投入落到实处。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人员社会养老保障等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三)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支持教育强市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巩固提升高等教育,积极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构建面向全市的富有特色、各有优势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对社会投入的引导作用。支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支持文化大市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深受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和艺术展演。加快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政府举办的非赢利性医疗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医疗服务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对再就业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和放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效应。
(四)优化收入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加强收入计划管理,强化税源监控,进一步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考核制度,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加大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加强各税种征管,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完善养老金和失业金征缴办法,加强对非税收入征管和监控,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程序,不断优化政府财力结构,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稳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逐步实现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纳税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加强税务稽查,实现征管查的有效联动,坚决打击偷逃税行为。
(五)转变理财理念,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推广步伐,通过激励与制约机制,提升财政管理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细化部门预算编制的前提下,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改进服务,加强监督,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抓好增收节支。推进资源整合,探索“财政投资、一家主建、多家共用、资源共享”的装备跨部门、跨区域共建机制,提高资源优势和利用效率。加强资金安全管理,逐步建立政府负债的管理、预警和偿还机制,防范财政风险。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