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解读“十一五”开局下的长三角楼市
稿源: 中国房地产报   2006-03-09 13:39:45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长三角地产创新试验:主动求解的区域经济治理肇始于2003年底的宁波限价商品房政策,在2006年春天终于结出硕果。在建设部的肯定之下,浙江省建设厅鼓励全省推广限价商品房,“宁波模式”这一基于当今中国房地产业供需结构矛盾基础上的地产试验,在《建设部2006年工作要点》公布的背景下,被迅速推向了全国。

  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在华东楼市疯狂普涨期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楼市涨幅前列。“十一五”开局之年,宁波以其探索者的姿态成为长三角房地产创新和试验的领头羊,在其背后,长三角更广泛区域也逐渐走出调控之初的观望和等待,一场主动求解的地产创新运动已全面上演。

  自2005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长三角楼市于高位运行途中开始悄然滑落。从“十五”走向“十一五”,长三角房地产业面临两次截然不同的大考。

  “十五”期间,长三角房地产业异军突起,从2003年起始,长三角楼市开始踏入飙升通道,房地产成为推动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长三角各地房地产业的投资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均占到20%以上。2004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亿元,仅江浙沪三地就占据28%,其中长三角15个城市在房地产业中的投资额是珠三角的3倍多。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来看,有关统计表明,正是楼市的飙升,才使得长三角政府部门的地方财税收入的40%以上,都来源于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出让土地的收益。

  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的现状引起了专家的担忧。在刚刚发布的2006年《长三角蓝皮书》中,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田伯平指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质上是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结果。1996年至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34.03万公顷,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20。1999年至2004年,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的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13%、13.17%、10.94%和17.09%。”

  长三角房地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如此之高,也使得宏观调控之后地方政府陡感压力大增。过量的供应造成的交易市场和价格的双重疲软,加剧了长三角消费者的疑虑和观望情绪。2006年甫一开始,在庞大的供应量压力之下,江浙沪楼市几乎同时发出预警:1月3日,杭州透明房网显示当天成交量仅为14套,当地商品房销售遭遇新低。而汉嘉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杭州供应总量将达到700万平方米,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强化。2月9日,苏州市统计局快报数据显示,该市去年商品房空置面积达32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为224.3万平方米,分别为2004年的2.5倍和3倍。2月13日,央行上海总部在其发布的2005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中称,对上海地产交易量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应予以警惕。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业将如何走出困局,如何解决房地产业结构性矛盾,同时使本区域房地产和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注定已成为各地政府直面“十一五”开局的破冰之旅。

  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兵分六路,奔赴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温州,逐一走访当地政府及业界,以求从全局的高度主动解读长三角各地“十一五”开局的新举措。

  从“宁波模式”到“杭州新政”,一系列新的名词开始涌现,尽管一些新政措施仍面临各种争议,远未呈现出理想状态,但这些新的探索毕竟是沿着“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的逻辑前行。我们把长三角的这些地产新政上升到“地产试验”的层面上,是站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对当今中国房地产的焦点领地——长三角楼市波澜壮阔的行进节奏予以高度关注和高度信任。诸多待解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的困局及对策,长三角楼市经过了高速发展之后脆弱的生态平衡、矛盾和冲突及其主动求解的策略,凡此种种,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进而对于追求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我们把正在长三角悄然发生或者渐入高潮的部分地产新政,进行一番脉络上的梳理,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的地产新政,不仅是当地政府在应对房地产结构性矛盾时内在冲动使然,也是当前房地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建设和谐社会道路上政府本位的一次理性回归。

  经历了“十五”期间的高歌猛进,“十一五”开局的长三角楼市,正在试验与创新中寻找走向和谐的必然之路。从长远角度看,这场地产创新之路刚刚发韧,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动态平衡演进中,长三角楼市将扮演更为生动的角色。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

解读“十一五”开局下的长三角楼市

稿源: 中国房地产报 2006-03-09 13:39:45

  中国宁波网讯长三角地产创新试验:主动求解的区域经济治理肇始于2003年底的宁波限价商品房政策,在2006年春天终于结出硕果。在建设部的肯定之下,浙江省建设厅鼓励全省推广限价商品房,“宁波模式”这一基于当今中国房地产业供需结构矛盾基础上的地产试验,在《建设部2006年工作要点》公布的背景下,被迅速推向了全国。

  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在华东楼市疯狂普涨期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楼市涨幅前列。“十一五”开局之年,宁波以其探索者的姿态成为长三角房地产创新和试验的领头羊,在其背后,长三角更广泛区域也逐渐走出调控之初的观望和等待,一场主动求解的地产创新运动已全面上演。

  自2005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长三角楼市于高位运行途中开始悄然滑落。从“十五”走向“十一五”,长三角房地产业面临两次截然不同的大考。

  “十五”期间,长三角房地产业异军突起,从2003年起始,长三角楼市开始踏入飙升通道,房地产成为推动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长三角各地房地产业的投资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均占到20%以上。2004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亿元,仅江浙沪三地就占据28%,其中长三角15个城市在房地产业中的投资额是珠三角的3倍多。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来看,有关统计表明,正是楼市的飙升,才使得长三角政府部门的地方财税收入的40%以上,都来源于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出让土地的收益。

  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的现状引起了专家的担忧。在刚刚发布的2006年《长三角蓝皮书》中,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田伯平指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质上是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结果。1996年至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34.03万公顷,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20。1999年至2004年,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的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13%、13.17%、10.94%和17.09%。”

  长三角房地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如此之高,也使得宏观调控之后地方政府陡感压力大增。过量的供应造成的交易市场和价格的双重疲软,加剧了长三角消费者的疑虑和观望情绪。2006年甫一开始,在庞大的供应量压力之下,江浙沪楼市几乎同时发出预警:1月3日,杭州透明房网显示当天成交量仅为14套,当地商品房销售遭遇新低。而汉嘉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杭州供应总量将达到700万平方米,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强化。2月9日,苏州市统计局快报数据显示,该市去年商品房空置面积达32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为224.3万平方米,分别为2004年的2.5倍和3倍。2月13日,央行上海总部在其发布的2005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中称,对上海地产交易量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应予以警惕。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业将如何走出困局,如何解决房地产业结构性矛盾,同时使本区域房地产和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注定已成为各地政府直面“十一五”开局的破冰之旅。

  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兵分六路,奔赴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温州,逐一走访当地政府及业界,以求从全局的高度主动解读长三角各地“十一五”开局的新举措。

  从“宁波模式”到“杭州新政”,一系列新的名词开始涌现,尽管一些新政措施仍面临各种争议,远未呈现出理想状态,但这些新的探索毕竟是沿着“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的逻辑前行。我们把长三角的这些地产新政上升到“地产试验”的层面上,是站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对当今中国房地产的焦点领地——长三角楼市波澜壮阔的行进节奏予以高度关注和高度信任。诸多待解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的困局及对策,长三角楼市经过了高速发展之后脆弱的生态平衡、矛盾和冲突及其主动求解的策略,凡此种种,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进而对于追求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我们把正在长三角悄然发生或者渐入高潮的部分地产新政,进行一番脉络上的梳理,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的地产新政,不仅是当地政府在应对房地产结构性矛盾时内在冲动使然,也是当前房地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建设和谐社会道路上政府本位的一次理性回归。

  经历了“十五”期间的高歌猛进,“十一五”开局的长三角楼市,正在试验与创新中寻找走向和谐的必然之路。从长远角度看,这场地产创新之路刚刚发韧,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动态平衡演进中,长三角楼市将扮演更为生动的角色。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