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从天津一副教授因剽窃登报致歉,到四川大学海归教授“学术造假”,学术丑闻在过去的2005年频频曝光。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的说法,国内几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传出有学者卷入学术丑闻,被点名和被质疑的不下百人。
这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话题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校长谢联辉在福建团小组发言时直言,“学术腐败”、“学官现象”,是对教育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种腐蚀。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会“遗传”、影响到今后几代人做学问的品质和素质。
记者注意到,去年爆出的几起有影响的学术丑闻,一倒查经过,大都和“学官现象”有关。一头挑着官位、一头挑着学术职称的“双肩挑”人群,正在成为学术丑闻的高发人群。杨玉圣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学官们忙于管理和社会事务,顾不上做学问,由别人代劳,把关不严,结果就出事;二是学官们有名气,带的研究生也太多,管理不过来,容易出事。
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分析说,其他国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只局限于学术界,但是中国学术领域的腐败行为却是与其他领域(特别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其他领域的腐败现象的影响。一方面,官本位的体制使得科研、教育机构变成了官场的一部分,研究职务、头衔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系主任是处级、校长是局级、院士是副部级等等,名为学者,实为“学官”,因此,官场腐败必然会导致学术腐败,也必然要包庇学术腐败。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说:“高校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后,行政管理岗位的津贴基本按行政级别来确定,收入差距大大拉开。一些人为了获得提拔、重用,不去踏实工作,而是紧跟某个领导,变‘为集体工作’为‘给某个领导工作’,更有甚者,为了争夺权位,造谣中伤、诽谤倾轧。他们的工作与学术环境可想而知。”
现实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在管理人员谋求学术职称的同时,拥有学术职称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处级、局级干部。学校领导也会用“升官”来奖励那些有一定学术成果的老师,与此同时,一些在学术上稍微有所作为的教师,也会热衷于谋求某个领导岗位,这些做法虽然会使他们刚刚开始的学术研究走向荒芜,但他们本人却可以用手中的权力调配更多的资源,照样可以谋得学术界的地位。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说:“我们有些学人在追求官位,想当系主任、院长、校长的教授现在越来越多,一旦在学术上取得一点成就,就希望在仕途上得到发展,似乎仕途发展成为对学术成就的肯定。另外,追求当官,还因为现在只要一当官就有了学术成果,他可以利用职权,承接课题,当图书的主编,在论文上署自己的姓名。他认为一当官就有人帮他做一切事情了,而他周围确实也会有一帮人主动帮他做这一切。”
谢联辉代表认为,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当官“可以获得更多的非工资的东西”,甚至是被我们常人所尊重的“高学术地位”。究其原因,除了这些人自身的修养,更主要是机制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认为,“如果大学非要论级别的话,怎么能要求专家学者不重视级别?!”
冯培恩指出,机制问题不解决,“学官”现象短期内解决无望。记者万兴亚实习生孙颖
编辑: 庄伊岚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