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长三角“城市英雄”论座次 宁波跃进两位
稿源: 文汇报   2006-04-03 08:21:16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聚焦长三角

  中国宁波网讯(撰稿记者郑蔚见习记者吴越文广传媒记者蔡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2005年版)评价报告》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109648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14%,创造了占全国21.02%的GDP、9.37%的财政收入、34.38%的进口总额和35.11%的出口总额。

  长三角区域自古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历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文化最昌盛,人口、产业、城市、财富最密集的精粹地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长三角将是我国最有可能且最有条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北重南轻”

  200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排序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苏州、南京、常州、南通、扬州、镇江这些城市加大了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排名分别上升了二至三位。其中,镇江表现最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53.2%。而绍兴、台州、湖州等城市则大幅度减少了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额度都达到了38%左右。这与各城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关系。从增长的区域分析,基本集中在江苏省的苏锡常和宁镇扬区域,这些区域正在建设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而在浙江杭州湾和太湖流域区域,由于环境保护和限制开发,基础设施和大项目投入增长明显减少。

  五城市内需“马车”领跑

  总体分析,长三角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态势良好,体现了内需“马车”拉动经济的势头,一般都保持了15%左右的增幅。其中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表现突出,增幅都达到了19%左右,长三角区域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充分表现出较旺盛的商品购买力。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增幅为10.5%。尽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最小,但居民消费结构有较大变化。购房、购车、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等支出结构的多样性有了新的变化。2004年长三角各城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排序中均无较大的变化,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需求势头较旺。

  台州人年收入仅比上海人少32元

  总体上2004年16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一年增长了10%以上。其中台州增长的速度最快,达16651元,比上海的16683元仅少32元。排名也从去年的第三位越升到第二位,其发展趋势直逼第一位上海的龙头位置。同时,苏州上升了两个位置,由上年第9位上升到了2004年的第7位。尽管如此,与其人均GDP排名第一相比,苏州的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却难以体现其“富足”。

  外资寻找新“增长点”

  2004年度,长三角16个城市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国合同利用外资的37.98%。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39.64%。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率为42.71%,高于全国40.92%的水平。从长三角16城市实际利用外资的分布情况分析,上海占10.21%,江苏省8市占19.61%,浙江省7城市占9.82%。从长三角各城市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与上一年度的排名比较来看,有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南通市、扬州市利用外资势头迅猛,与上一个年度比较,排名向前上了三个位置。宁波、嘉兴等城市向前跃进了二个位置。绍兴、湖州等城市也向前进了一步。从利用外资的增幅来看,扬州增长56%,南通增长39.5%,嘉兴增长37.7%,湖州增长13.8%,绍兴增长10.9%,但是在一些城市,如常州、镇江等实际利用外资明显下降,跌幅分别达到了37.3%和30.6%,这表明外资在长三角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11座城市GDP超千亿

  长三角16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比上一年增长20.91%。在16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总量增长高于20.91%的水平。按国内生产总值划分,在10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城市。总体来说,与2003年度比较,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序未有变化,但从增长速度来看,苏州、无锡、舟山等城市的增长速度均超过23%,达到了快速增长。

  人均GDP苏州“夺冠”

  2004年度长三角16城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234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长三角区域可分为五个层次。总体来说,伴随着长三角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各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也都有20%左右的增幅。其中宁波、舟山等城市增长速度较快,与上一年相比,都不同程度的超过了前一位。宁波、舟山的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产业增长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参照IMD2001年后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规范要求和统计指标体系的各类项目,以及长三角各城市的指标统计状况,同时参阅IMD2001年以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大要素及14项中观指标41个指标,其中4大要素主要包含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14个中观指标是:国内经济实力、国内(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公共财政、市场保障、教育、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旅游市场、基本基础、科学技术设施、健康基础设施、人民生活。

  IMD指标体系: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指标体系框架和数学模型,这是国际上比较权威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长三角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是参照IMD定义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建立的。

  综合竞争力:把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41个指标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指数综合分析,可以对每个城市的指标分解出绝对竞争优势要素、相对竞争优势要素、一般竞争要素、相对竞争劣势要素和绝对竞争劣势要素这5个层次。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在41个指标中绝对竞争优势指标越多,绝对竞争劣势要素的指标越少,则就表明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越强。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

长三角“城市英雄”论座次 宁波跃进两位

稿源: 文汇报 2006-04-03 08:21:16

  中国宁波网讯(撰稿记者郑蔚见习记者吴越文广传媒记者蔡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2005年版)评价报告》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109648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14%,创造了占全国21.02%的GDP、9.37%的财政收入、34.38%的进口总额和35.11%的出口总额。

  长三角区域自古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历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文化最昌盛,人口、产业、城市、财富最密集的精粹地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长三角将是我国最有可能且最有条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北重南轻”

  200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排序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苏州、南京、常州、南通、扬州、镇江这些城市加大了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排名分别上升了二至三位。其中,镇江表现最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53.2%。而绍兴、台州、湖州等城市则大幅度减少了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额度都达到了38%左右。这与各城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关系。从增长的区域分析,基本集中在江苏省的苏锡常和宁镇扬区域,这些区域正在建设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而在浙江杭州湾和太湖流域区域,由于环境保护和限制开发,基础设施和大项目投入增长明显减少。

  五城市内需“马车”领跑

  总体分析,长三角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态势良好,体现了内需“马车”拉动经济的势头,一般都保持了15%左右的增幅。其中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表现突出,增幅都达到了19%左右,长三角区域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充分表现出较旺盛的商品购买力。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增幅为10.5%。尽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最小,但居民消费结构有较大变化。购房、购车、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等支出结构的多样性有了新的变化。2004年长三角各城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排序中均无较大的变化,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需求势头较旺。

  台州人年收入仅比上海人少32元

  总体上2004年16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一年增长了10%以上。其中台州增长的速度最快,达16651元,比上海的16683元仅少32元。排名也从去年的第三位越升到第二位,其发展趋势直逼第一位上海的龙头位置。同时,苏州上升了两个位置,由上年第9位上升到了2004年的第7位。尽管如此,与其人均GDP排名第一相比,苏州的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却难以体现其“富足”。

  外资寻找新“增长点”

  2004年度,长三角16个城市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国合同利用外资的37.98%。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39.64%。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率为42.71%,高于全国40.92%的水平。从长三角16城市实际利用外资的分布情况分析,上海占10.21%,江苏省8市占19.61%,浙江省7城市占9.82%。从长三角各城市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与上一年度的排名比较来看,有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南通市、扬州市利用外资势头迅猛,与上一个年度比较,排名向前上了三个位置。宁波、嘉兴等城市向前跃进了二个位置。绍兴、湖州等城市也向前进了一步。从利用外资的增幅来看,扬州增长56%,南通增长39.5%,嘉兴增长37.7%,湖州增长13.8%,绍兴增长10.9%,但是在一些城市,如常州、镇江等实际利用外资明显下降,跌幅分别达到了37.3%和30.6%,这表明外资在长三角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11座城市GDP超千亿

  长三角16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比上一年增长20.91%。在16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总量增长高于20.91%的水平。按国内生产总值划分,在10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城市。总体来说,与2003年度比较,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序未有变化,但从增长速度来看,苏州、无锡、舟山等城市的增长速度均超过23%,达到了快速增长。

  人均GDP苏州“夺冠”

  2004年度长三角16城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234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长三角区域可分为五个层次。总体来说,伴随着长三角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各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也都有20%左右的增幅。其中宁波、舟山等城市增长速度较快,与上一年相比,都不同程度的超过了前一位。宁波、舟山的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产业增长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参照IMD2001年后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规范要求和统计指标体系的各类项目,以及长三角各城市的指标统计状况,同时参阅IMD2001年以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大要素及14项中观指标41个指标,其中4大要素主要包含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14个中观指标是:国内经济实力、国内(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公共财政、市场保障、教育、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旅游市场、基本基础、科学技术设施、健康基础设施、人民生活。

  IMD指标体系: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指标体系框架和数学模型,这是国际上比较权威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长三角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是参照IMD定义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建立的。

  综合竞争力:把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41个指标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指数综合分析,可以对每个城市的指标分解出绝对竞争优势要素、相对竞争优势要素、一般竞争要素、相对竞争劣势要素和绝对竞争劣势要素这5个层次。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在41个指标中绝对竞争优势指标越多,绝对竞争劣势要素的指标越少,则就表明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越强。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巍